科室: 兒科 主任醫師 李小榮

  外感咳嗽居兒科常見病之首。教科書大致分為風寒、風熱兩型,筆者臨證二十餘年,對於小兒外感咳嗽的辨治,認為可分為風寒、風熱(風溫、春溫)、風燥、溼溫等四型,其中風寒有輕重之分,風燥有涼溫之別。據症辨證審因論治,收效頗佳。現總結如下。

  1、病因

  (1)外因:當究六氣

  外感咳嗽當究六淫,六淫為四季六氣之太過。《素問・至真要大論》:“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溼燥火,以之化之變也。”六淫當中“風為百病之長”,它邪多以風邪為先導,挾風而致病,因而臨床所見均為邪邪相合共同為病,而兩邪相合又有邪之輕重之分,或風輕而邪重,或邪重而風輕。概括致病之邪有風寒,風熱(風溫、春溫)、風燥、溼溫,成為引起小兒外感咳嗽的主要外因。

  (2)內因:小兒生理病理特點

  小兒具有臟腑嬌嫩,形氣未充之生理特點,因為純陽之體,形氣未充,對疾病抵抗力較差,易為六淫所傷;肺主呼吸外合皮毛,故致病肺系首當其衝;又有發病容易傳變迅速之病理特點,正如《小兒藥證直訣》“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以及“肝常有餘,脾常不足”之論,不僅易被六淫外邪所傷,且病邪變化傳變迅速,易化熱化火,易引外邪而入挾積挾滯,上述特點均是導致外感咳嗽的內因所在。

  2、證型及論治

  (1)風寒咳嗽

  風寒咳嗽有輕重之分,輕症即平常所言傷風咳嗽,多發於深秋初冬或夏日貪涼,臥睡當風而致。症見流清涕、噴嚏頻作,微熱或無熱;咳聲輕揚,舌象多無變化,脈浮,風重而寒輕。治宜疏風宣肺止咳,以三拗湯加味(炙麻黃、杏仁、炙甘草),鼻塞加辛荑,咳顯加前胡、蘇葉,便幹加炙紫苑。臨床屢用屢效。此症現代醫學多診為過敏性咳嗽,加服撲爾敏效更佳。

  風寒重症,多由風寒輕症調治不當或復又感寒,或冬季風輕寒重直中肺系而致。症見咳嗽頻作或有清涕,多無噴嚏,日夜咳嗽均重,咳聲高尖,鼻塞聲重,吐稀白痰液,發熱惡寒無汗,舌淡脈浮。治宜散寒祛風,宣肺止咳化痰。

  方選麻黃湯加味(炙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咳甚加射干、前胡,痰多加蘇子、半夏;注意煎煮不可久,水沸5~6分鐘即可;每劑分2~3次溫服,汗出熱即退,一般3劑咳去大半,調劑1~2劑咳平。翟某,4歲,男,2002年12月6日診,咳嗽頻作2日,尤以夜甚。

  發熱(38℃)無汗,鼻塞聲重,咳吐白痰,納可,舌淡紅苔薄白,脈緊。證屬風寒束表肺失宣肅。治宜散寒祛風,宣肺化痰止咳,施麻黃湯加味,炙麻黃3g,桂枝6g,杏仁10g,炙甘草3g,陳皮6g,半夏6g,前胡6g,生薑2片,三劑咳平、熱退,調理善後。

  (2)風熱咳嗽(風溫、春溫)

  風熱咳嗽乃風邪與熱邪(溫邪)合而為病,多發於春末夏初。風溫者,風與溫熱之邪相合襲於口鼻、皮毛;春溫者,內有伏熱,外引風邪或外感風寒迅疾入裡化熱,表現一派熱象或客寒包火之象;症見:發熱37.5~38.5℃,汗出熱不解,伴咳嗽聲重或無汗頭痛,咽痛咽喉腫痛,面赤脣紅,口鼻氣熱,舌紅苔黃,脈浮數。

  熱重風輕,治宜清瀉肺熱疏風透表,使風熱之邪從裡外而解。對於裡熱不甚明顯者,方選銀翹散化裁;而體質壯實,內熱較盛,稍兼寒束,如無汗、頭痛之客寒包火證,應清瀉肺熱為主,疏透風邪為輔,方選麻杏石甘湯合銀翹散加味,臨床多加黃芩、桑皮、沙蔘、蘆根、桔梗、膽南星,加強清透之力;大便臭穢或乾結,均示大腸有積熱加全瓜蔞、檳榔、紫苑,清熱通便,使熱從大腸而走。

  生石膏可隨年齡用至15~25g,餘常量即可。此類患兒體質較壯,平素食慾佳,易食積,內有積熱。

  餘曾治一患兒,王某,6歲,發熱咳嗽5天餘,在院外輸液治療三天,熱時退熱復,咳嗽聲重,鼻塞黃涕,頭痛無汗,咳吐黃痰,口氣臭穢,舌紅苔黃厚,脈浮數,病屬春溫,客寒包火,予清肺瀉熱疏表透邪,方予:生石膏20g、炙麻黃6g、杏仁10g、黃芩10g、桑白皮10g、大貝10g、沙蔘10g、全瓜蔞15g、牛蒡子10g、連翹10g、生甘草8g三付,熱退咳去大半,調理2劑而愈。

  (3)風燥咳嗽

  燥乃秋天之主氣,肺為秋天之主髒。天乾物燥是我國北方秋季之特性,臨證燥咳有涼燥、溫燥之分,涼者寒之淺也,涼燥者多為深秋而感,風寒與燥所致咳嗽其症狀似風寒,唯咳為乾咳或咳而少談,脣乾咽燥,舌乏津,脈浮,治宜溫潤止咳為主,辛溫疏表為輔。方用杏蘇散化裁。

  溫燥者多在冬季而發,因冬寒而嗜暖,供暖之屋縱有“加溼器”亦屬人造違季之“天氣”,長期空氣乾燥,肺司呼吸失其清潤而發為咳嗽。症見:咳嗽痰粘而少,音啞喉癢,面赤脣乾或有發熱,喜冷飲,便幹,舌紅苔燥,治宜清涼甘潤,宣肺潤燥;方選:桑杏湯加味(桑葉、杏仁、沙蔘、象貝、梔皮、梨皮),熱象明顯,加連翹、石膏,燥甚加沙蔘、天花粉,大便乾結加全瓜蔞。

  患兒劉某,10歲,女,於2005年12月就診,咽乾癢而咳,痰少,無熱。喜冷飲,舌紅苔少,乏津,便幹納差,屬典型的空氣溫燥調護失宜而致病。宜清宣潤燥止咳。方予:杏仁10、桑葉10、沙蔘10、梔子皮10、生石膏15、知母10、大貝10、天花粉10、全瓜蔞15、炙甘草6,三劑而咳止,調劑善後。

  (4)溼溫咳嗽

  溼為長夏之主氣,其對應為脾臟,溼溫咳嗽多發於夏末秋初長夏溼盛之時,天暑之熱與地氣之溼相迫於口鼻、皮毛,襲於肺金且肺喜清輕,失其清肅之能而為咳;其咳嗽症見:咳嗽聲重,痰多而利,多伴發熱難愈,體溫在37.5°~38.5°之間,臨床患兒多以發熱不退而就診,兼見納呆,舌苔白膩,脈滑數。其中咳而有痰,舌苔白膩為必備症狀。

  治宜,清熱化溼,宣肺祛痰。柴胡達原飲化裁(檳榔、厚朴、草果、黃芩、甘草、柴胡、枳殼、青皮、桔梗、荷梗),臨床屢用必效。成某,女,12歲,8月暑假在家,感冒後及發熱咳嗽輸液1周,不愈來診:體溫38℃,咳嗽聲重咳痰色白而多,頭脹痛不適,納呆,舌淡紅,苔白膩微黃,脈滑數。

  屬溼溫咳嗽。方予:柴胡10、黃芩10、杏仁12、半夏10、薏苡仁15、檳榔12、草果10、桔梗10、生甘草6,三劑熱退咳平,給予化痰利溼消食和胃之劑而收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