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顧名思義,“冬病”是指冬季容易發病或病情入冬加重的某些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風溼與類風溼性關節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冠心病、凍瘡等。“夏治”是指對上述疾病,趁其夏季病情緩解季節,抓著夏季陽氣旺盛的時機,進行治療,以預防舊病復發,或減輕症狀的一種中醫獨特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冬病夏治風行全國,各地大小醫院和診所都開展了此療法,受到醫者患者青睞,方興未艾,在取得顯著臨床療效,取得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時,其療法的良莠不齊,療效差異也逐漸顯露。筆者從事此療法30餘年,稍有所得,故不揣荒漏,略陳管見,舛謬差訛,冀師者同道賜教。
該療法是依據中醫學“天人相應”和疾病治療的“發時治標,平時治本”原則,而採取的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它包括內治和外治,藥物和非藥物療法。目前,大多數人認為三伏天的貼敷方法是冬病夏治,這太侷限了。貼敷只是冬病夏治中的一種藥物外治療法。
他如內服中藥湯劑、丸、散、膏、丹及藥浴、鍼灸、推拿等等諸多療法亦是冬病夏治的治療方法。為什麼冬病夏治呢?《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又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冬病夏治是根據上文“春夏養陽”理論和“治未病”的預防方法,在夏季氣溫最高,人體陽氣最盛的時候,對冬季易發疾病,趁其夏季未發病時進行治療,使人體正氣旺盛,增強冬季禦寒的抗病能力,至冬則可少發病或不發病,或雖發而症狀輕微。因為冬病大多是正氣虛弱,又感受寒邪,冬季為寒的主氣,故冬季易發或加重。而夏季藉助天之陽熱,又加上溫熱藥物(非藥物療法夏季應用亦能溫陽增效),使患者陽氣充實,正氣旺盛,體內蘊積抗寒能力,至冬則正氣足而寒邪去,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和範圍。1972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田從豁教授首先用三伏天貼敷療法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40餘年來治療方法和病種逐漸增多。除前述的貼敷療法外,他如藥物薰洗、足浴、外塗、貼臍、鍼灸推拿、拔罐、刮痧等等諸多藥物和非藥物外治法。近年來,中藥湯劑及丸、散、膏、丹、藥酒、藥茶等內服療法亦逐漸興起,可謂五彩繽紛。同時,所治疾病也在逐步擴大,諸如過敏性鼻炎、兒童肺炎、兒童反覆上呼吸道感染、易感冒、消化性潰瘍、慢性結腸炎、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頸椎腰椎病變、凍瘡等等。但應當客觀看待冬病夏治是有一定範圍的,不能包治百病。
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項。冬病夏治應按照辨證論治,根據具體病種和病證,結合患者體質、年齡、病程等綜合分析後,分別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以穴位貼敷為例,簡介其注意事項。首先,精選藥材,粉碎為細末,用生薑汁調膏,貼於特定腧穴,並固定。其次,貼敷時間,一般兒童為半小時至1小時,成人1~3小時。可根據貼敷後的區域性感覺而決定貼敷時間。若貼後區域性舒適微癢,可適當延長貼敷時間,但以不燒傷面板為宜;若貼後區域性熱辣感明顯,甚或灼熱疼痛,面板{紅,可立即去藥,以防燒傷面板。
如果面板燒灼起水皰,可用爐甘石洗劑外搽(凡起皰的病人,療效非常好)。其三,貼敷期間應遠離空調,少吃冷飲機寒涼冰凍食品,以防寒氣凝滯體內,影響治療效果。同時也應忌食辛辣肥甘食物,防其溼邪化熱傷陰。其四,情緒樂觀,樹立治癒疾病的信心,保持充足的睡眠,適量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則有助於冬病夏治療效的鞏固。
1、封包治療
患者皮損用複方氧化鋅糊或其他藥物外塗後,用塑料薄膜根據皮損大小擴大2~75px裁定或剪大小方塊,如皮損面積過大,二塊薄膜之間可間隔2~75px,且用針在薄膜上扎孔,以利面板區域性透氣,減少不適感;我們平時也常紗布繃帶包,封包時間為4小時,每日1次;冬天塗藥後,封包時間為6~8小時,每日1次(以夜間為佳),,7天為1療程。如果皮損特別厚,也可以用水楊痠軟膏封包,方法同前。
採用封包的方法,能使藥物在皮損持續存在,維持藥物有效濃度,持續吸收,使藥物穿透力增強,角質層浸軟,加快鱗屑脫落,促使皮損儘快恢復。
2、燻蒸法
又稱蒸汽薰法、中藥蒸汽浴,是利用藥物水煎加熱蒸發的藥氣燻蒸患處或全身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燻蒸法有全身燻蒸和區域性燻蒸兩種,將所用藥物加熱煮沸,蒸發氣體,患者裸露全身或區域性坐於燻蒸儀中,令其頭部露出,儀內溫度逐漸加溫到40°~50°,時間為20~35min,每日或隔日一次,適用於皮損較多或漫及全身者,一般醫院多采用此法。
3、薰洗法
薰洗法是將藥物煎煮後,將湯液傾入浴盆或浴桶內,趁熱把患處置於固定器具上用熱氣燻蒸,待藥液溫度適宜時,用藥液淋洗、浸洗全身或患處,時間以20~30min為宜,洗時一般宜40°~45°,太熱可致燙傷,太涼則藥效不足,主要適用於皮損較厚,面積較侷限的銀屑病,這個方法醫院、家庭皆可適用。每次約20min後拭乾薰洗液,期間注意避風及保暖,1次/天,擦乾薰洗液後塗潤膚劑,可以用甘草油外塗。
中藥薰洗治療處方:側柏葉30g,艾葉30g,花椒30g,黃柏30g,地骨皮30g,白鮮皮30g。中藥煎煮約4L,以溫水1∶10稀釋後倒入木製浴盆中。
4、溻漬法
溻漬法又稱溼敷法,是指運用所煎藥液趁熱浸溼紗布6~8層或相當厚度的毛巾等敷料,擰擠到不滴水為度貼敷患處數分鐘,待敷料幹後再蘸藥液,溻漬患部,每次貼敷時間20~30min左右,每日可數次。溼敷時因藥液蒸發,需要準備兩份敷料交替使用,或者將藥液頻滴於敷料上,以保證敷料適宜的溫度和溼度,主要適用於四肢或頭部等皮損較小患者,家庭適用。
5、浸浴法
浸浴法是用藥物煎湯沐浴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將所選藥物製成煎劑,然後把藥液加入浴盆或浴缸內的熱水中,趁熱浸洗區域性或全身。藉助浴水溫熱之力及藥物本身的功效達到治療的目的,此法適用於皮損面積較大者,家庭醫院均適用。
可以選用組方:蜂房、g籤草、地骨皮、生地、透骨草各50g,苦蔘、白鮮皮各40g,丹蔘、蛇床子各30g,紅花20g。上述中草藥1劑,煎煮後加入木製浴盆中,加水約100L,調水溫為38°~42°,患者裸身入浴液中浸泡,每次浸泡20min,每日1次,連續泡浴3周。
6、擦洗法
擦洗法是將藥物煎汁,用紗布塊擦洗患處的一種治療方法。將所選藥物加水濃煎、去渣,待藥汁溫熱時用紗布快擦洗患部,最好擦至鱗屑脫落,面板輕微發紅,多用於皮屑較多較厚者,適於患者自身操作擦洗四肢及胸、腰、腹部位,家庭多用。
7、敷臍
患者清洗肚臍,然後將適當的藥物放入肚臍,外用紗布或者醫用膠布固定,24小時後更換新藥物。
8、割耳療法
方法一、患者端坐位,全身放鬆,施術者在患者一側取耳背心,常規面板消毒後,左手將耳背拉平,中指頂於下,右手持消毒的針,劃破長約0.5~1cm的切口,大約放血0.5mL,待自然止血,出血不止者可壓迫止血,割治處用消毒幹棉球壓蓋即可。每次割治一側,左右耳交替。2天后按上述方法重複治療,7次一療程。療程中休息2天,共進行兩個療程。
方法二、患者保持全身放鬆端坐於凳子上,醫生在患者一側耳背部用拇指手指肚力量適中地上下反覆揉搓至發紅、發熱且見心穴點區域性淺表靜脈暴張,常規消毒後醫者左手拇食指捏住耳垂向下將耳背拉平,中指由耳甲艇部向耳背方向頂,右手持無菌小號手術刀用刀尖部順著暴張的淺表靜脈縱向準確、快速、輕巧地劃一約0.5cm的小口(以劃破暴張淺表靜脈外壁但不致損傷耳軟骨為度),劃後用蘸有酒精的棉球反覆擦拭刀口令血自然外流,待出血約1ml時用碘酒消毒後創可貼貼好即可。每週2次,左右耳交替施術,15次為1個療程。休息10天再進行下1個療程的治療。施術時一定要注意嚴格無菌操作,防止繼發感染;割治時手法一定要掌握好,防止手法不當劃破耳郭軟骨。割治前應對患者作好相關解釋工作,防止暈針。
方法三、雙耳背上方酒精消毒,沿耳背上靜脈從耳輪向耳根用小手術刀順次割斷靜脈(圖1),不要傷及軟骨膜,讓自然出血0.2~0.5毫升,擦去血滴,刀口敷風化礆少許,用無菌幹棉球壓迫止血5、10分鐘即可。每5天一次,六次為一療程。割治期間忌食辛辣飲酒,不配合內服、外用藥。
9、刺血療法
方法如下:
(1)選穴:選取單側較為嚴重的皮損3~4處;同時選取對側肺俞、膈俞血海;上肢皮損偏重者加曲池,下肢皮損偏重者加風市、陰陵泉,腰骶皮損重者加委中,頭部重者耳尖放血。每次取穴不超過10個。
(2)操作:區域性常規消毒後,用採血針垂直點刺皮損3至5針,深度約2~6mm,速進而疾出針,而後迅速拔火罐於刺血部
位留罐3~5min,每罐出血3~10mL,待血液基本凝固後啟罐;耳尖放血則用採血針點刺,擠壓出血2~3滴。刺血處常規消毒,不必特殊處理。
以上各種方法均可配合紫外線照射一起,能夠提高療效。給予NB-UVB治療,其具體操作為採用全艙NB-UVB治療儀,波長為311nm,患者戴好專用眼鏡,穿三角內褲以保護會陰部,照射時將患者接受治療的部位置於機器輻射中心點21cm處,選擇初始照射劑量0.3J/cm2,以後根據患者面板反應程度調整照射劑量,一般每次按0.1J/cm2逐漸遞增劑量,光療中觀察患者有無頭暈、胸悶等不適。如照射部位出現明顯紅斑則暫不增加劑量;如照射部位出現重度紅斑或水皰,則停止治療,皮損基本消退後,不再遞增。隔日一次照射。
皮損處需要保溼護理,可以塗甘草油或者其他潤膚霜。
此外,還有塗藥法,就是根據不同的病情配製藥膏,外塗患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