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炎,通常多見於中老年人,是一種非炎症性的退行性關節疾病,其特徵性改變是關節軟骨的損壞。骨關節炎屬於增齡性疾病,其確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一般認為運動過度,肥胖以及有關節病變和關節炎遺傳傾向的人群容易發生關節破壞。
正常關節軟骨覆蓋於關節面上,像襯墊一樣保持著關節面的平滑,使關節能夠活動自如。由於疾病、創傷、活動過度或磨損均可造成軟骨損傷,使其平滑的表面受損並變得粗糙。不光滑的軟骨面相互摩擦,進一步加重軟骨的破壞。當關節的軟骨磨損後,可導致嚴重的疼痛,變形和活動受限。全身大小關節均可受累,多累及膝、髖、拇指基底節、遠端指間關節、脊柱關節(常伴椎間盤退行性變)。
無論在國內外,均為最常見的關節疾病。至今無特效治療,很多人對此持消極態度,但是,隨著醫學的進步,對本病認識的深化,處理得當,患者也可減少很多痛苦。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骨關節炎?
原發性骨關節炎的病因尚不明瞭,一般認為與肥胖、增齡、外傷、內分泌、軟骨代射、免疫異常和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肥胖患者關節負荷增加,人體為維持重心會發生膝部的內翻畸形,使膝關節兩側間隙負重不平衡,導致退行性變。
其次,隨著年齡的增長,骨關節炎的發病率逐漸增加。據報道,15~44歲的人群中,發生率不到5%,而年齡大於65歲的人群中其發生率高達60%以上。此外,性別與骨關節炎的發生也密切相關,女性在絕經前其骨關節炎的發生與男性相似,但到絕經期以後,女性骨關節炎的發生率明顯高於男性。
特殊職業的人群中,其骨關節炎的發生率也較高,如長期處於半蹲或蹲位,膝關節炎發生增加。許多職業運動和過度勞損也會引起骨關節炎。少數骨關節炎患者還有家族性,可能是遺傳導致軟骨基質中合成酶的異常,從而促進了骨關節炎的發生。
骨關節炎有幾種?
骨關節炎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主要為關節軟骨的退行性病變,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漸加重,軟骨是所有結締組織中老化現象較顯著的組織,軟骨老化是正常的生理演變,但可以在遺傳的基礎上因人而異,有的發生較早,發展較快,也有的發生較晚,發展較緩慢,一般病情進展與疲勞過度及關節負擔過重有關。
繼發性骨關節炎即先有其它疾病如先天性發育異常、外傷、骨缺血壞死、下肢不等長及畸形等,而逐漸導致關節軟骨的病變。此外,骨關節炎還可能因不適當地長期大量使用激素及區域性放射線治療而引起。
患有關節炎之髖關節的軟骨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在健康的髖關節中,軟骨緩衝著髖骨與骨腔周遭部位的衝擊,讓您能毫無痛楚地自在行動。在不健康的髖關節中,軟骨被毀壞或是被磨損,骨頭的相互摩擦與擠壓導致疼痛。
患有關節炎之膝蓋的軟骨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在健康的膝蓋中,軟骨保護並緩和著在膝蓋相接的骨頭的表面的衝擊,讓骨頭能不摩擦地移動。在不健康的膝蓋中,軟骨被毀壞或是被磨損,骨頭的相互摩擦導致疼痛。
骨關節炎有哪些常見症狀?
常見的症狀包括關節痛、僵硬、活動受限或關節穩定性降低,症狀可以自動緩解或復發。最常見的症狀為受累關節疼痛、活動加重,休息後緩解、久不活動有僵硬感等,開始時症狀多不重,以後逐漸出現活動時疼痛及疲勞後疼痛,由於軟骨下骨受累,患者在休息靜止時亦會感到鈍痛及關節不靈活的僵硬感。
過久處於固定的位置,則在開始活動時可感到疼痛,但稍加活動後,疼痛反而減輕。疼痛常和天氣變化有一定的關係,病情逐漸發展可出現關節活動時的摩擦感,當大塊軟骨脫落成為關節內遊離體時,患者有關節突然交鎖(關節卡住的感覺)。但也有一些患者僅在拍攝X線片時發現骨質增生(骨刺),而自身並沒有任何症狀,在醫學上將其稱為放射學骨關節炎或稱無症狀骨關節炎。
骨關節炎常需哪些檢查?
骨關節炎通常根據患者的主訴及醫生的體檢就可作出診斷,但有時仍然需要一些相關的輔助檢查。
(1)對於伴有發熱及多關節疼痛的患者應查血常規、血沉及C反應蛋白檢查,以排除風溼、類風溼性關節炎和感染性關節炎,骨關節炎患者的血常規檢查無異常改變,但伴有急性滑膜炎的患者可表現為輕度的異常。
(2)影像學檢查
①X線片:關節的X線片可顯示病變大體方面的異常,反映關節損傷程度、病變進展範圍,是骨關節炎患者的常規檢查專案;
②CT:CT檢查的分辯率高,對軟組織、骨與關節都能清楚顯示,對普通X線片不易清晰顯示部位的骨關節炎的診斷具有較高價值。
③磁共振檢查(MRI):MRI對骨、關節軟骨、半月板、韌帶、滑膜及關節積液均可清晰顯示,但通常並不作為骨關節炎的必須檢查。
(3)關節滑液檢查,從關節滑液可發現關節積血、微生物和尿酸鹽結晶,對創傷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和痛風性關節炎具有確診價值,特別是對一些難以診斷的單關節炎,有時需要行關節腔穿刺抽取滑液檢查。
(4)關節鏡與滑膜活檢,關節鏡可直視病變,並可切取滑膜組織用以病理檢查,還可在關節鏡下做一些治療如遊離體摘除和滑膜切除等,但是,對大多數骨關節炎患者並不需要此項檢查。
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骨關節炎治療的目的在於緩解症狀、改善關節功能、避免或者減少畸形、減緩病情進展及有利於受損關節的修復。在開始治療以前,應確定症狀是否為骨關節炎所引起,如症狀為關節周圍結構(如滑囊炎等)或其他來源的放射痛所致,不宜單憑影像學診斷而定,以免將其他原因所致症狀誤認為骨關節炎而進行不恰當的治療。對於症狀不嚴重者可通過理療、體育鍛煉和自我調整來解決,不一定需要服藥。本病的特點可自動緩解或復發,當症狀控制以後,可停止服藥,不必長期服藥。
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但應針對不同的個體採用相應的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如調整勞動強度、保護受累的關節。對關節注意自我保護、避免不恰當的負重、醫療體育、物理治療和輔助器械等。肥胖是影響骨關節炎預後的唯一預期因素,體重超重者應積極減輕體重,有助於防止病情進展。
進行適當的戶外鍛鍊,適當的運動不但不會引起關節的進一步損害,而且有助於緩解症狀,散步常有助於緩解膝關節、腰椎和頸椎骨關節炎的症狀。游泳有助於緩解腰背痛,但對頸椎椎小關節骨關節炎不利。物理治療可增加區域性的血液迴圈,增加關節活動範圍的鍛鍊,鍛鍊增強相應的肌肉力量,可增加對關節的保護作用,選擇合適的鞋襪,鞋底外側加墊(對膝內翻者),保護關節和儲存能量。
關節活動不便者,可用手杖以至柺杖以減輕關節的負重,並可減輕疼痛症狀。運動對減肥的作用。
物理治療在骨關節炎的慢性期理療可改善關節功能,急性期具有止痛和消腫的作用。通常多用深部透熱療法,如短波、微波、超短波、超聲波等。使用脈衝電刺激,對止痛和改善功能亦有明顯效果;此外,礦泉療法對骨關節炎也能起到良好的療效。
骨關節炎的治療目的是消除疼痛、減輕炎症、延緩關節軟骨退變、恢復或保留關節功能,在治療中主要是改善功能和減少殘疾。
非藥物治療是骨關節炎的最基本的治療方法,如果重視相關的健康教育,它對於減輕疼痛、減少看病次數、提高生活質量、維持關節功能有著較好的效果,藥物並不是最佳的治療方法,通過患者改變自身不良的生活習慣,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物理治療、減輕體重,增強肌肉力量,有助於減輕患者的症狀、延緩關節的退變。
在休息或日常活動時出現疼痛時使用消炎鎮痛藥有助於減輕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當各種治療方法無效、患者休息及夜間持續性疼痛並有嚴重的功能障礙、影響生活質量者應考慮行關節置換。
關節炎的治療選擇?
因為關節炎有非常多的種類,每一種關節炎都有不同的症狀與療法。好訊息是許多事物能協助控制關節炎。治療關節炎通常涉及一種以上的療法。療法可能會隨時間而變化,以及可能會依關節炎的種類而有所不同。與您的醫生商議對您最有用的療法。
哪些辦法對疼痛或損傷的關節有幫助?
根據關節疼痛或損傷的嚴重程度可採取一系列方法。對絕大多數病例,可以通過以下非手術方法來治療關節炎。
藥物:
許多藥物,處方與非處方藥都有,被用來治療關節炎。常見藥物是不含阿斯匹靈的止痛藥、抗發炎藥、腎上腺皮脂類固醇、改善病症的藥物以及安眠藥。
運動:
經常運動對保持身體活動與彈性非常重要。運動能協助您減輕疼痛、增強活動力、減少疲勞以及協助您看起來以及感受更好。
冷或熱:
在關節上進行冷或熱療可短期舒緩疼痛與僵硬。
調節活動時間:
時間調節藉由更替活動期與休息期來幫助保護您的關節,您的關節不會因重複工作的壓力而疲乏。
關節保護:
可藉由學習避免額外壓迫關節的使用法來保護它們。其中一個方法是避免使用痠痛與衰弱的關節。舉例來說,除非大關節痠痛,否則在搬運重物時最好使用它們。第二個方法是行走時使用協助工具,例如柺杖。最後,體重控制能藉由減輕對關節的壓迫來協助減緩疼痛。
自我協助技巧:
您能藉由與親友談論您的感受、心理運動以及添加當地的關節炎支援團體來學習更佳管理關節炎影響您情緒的方法。
手術:
大多數患者不需要動手術,但是在嚴重病例中,當其他療法都失敗時,手術能有效地消除疼痛。
骨關節炎患者如何進行體育鍛煉?
骨關節炎患者通過適當的體育鍛煉可改善功能,既往強調受累關節休息的觀念,現已為醫療體育所替代。體育鍛煉須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在病變關節的活動範圍以內,由患者主動鍛鍊,循序漸進,包括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強關節周圍肌力及增加耐力的鍛鍊,如行走、自行車或游泳等,可增加患者的氧容量、改善心肺功能和糖、脂肪代謝,增強耐力和體能。
症狀重的患者,開始時只能進行肌力收縮而不活動關節,且最好能在水中鍛鍊,因水中人體重量只達到陸地體重的1/8。循序漸進、逐漸加大動作的幅度,先選擇不負重的形式進行,待疼痛基本消失後再做負重鍛鍊。
骨刺能通過鍛鍊磨掉嗎?
骨刺本身是由於關節的退變而引起,一旦發生是不會隨著鍛鍊而消失的,適當的鍛鍊只是有助於減輕患者的症狀,延緩關節的退變。長了骨刺是否出現症狀,主要看有沒有炎症。只有出現炎症時,才會產生疼痛。如果骨刺很大,沒有碰上敏感的組織、神經和血管,就不會產生疼痛。
所以骨刺大未必症狀明顯,而骨刺小也可能痛得厲害。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種能縮小或去除骨刺的藥物,但炎症卻是可以消退的。只要消除了炎症,就減少了滲出和腫脹,疼痛也就緩解了。
每天爬山或者爬樓梯對老年人的膝關節是否有益?
膝關節的負荷隨人體的運動和步態方式有很大的變化,膝關節站立位的靜態受力(雙足著地)為體重的0.43倍,而行走時可達體重的3.02倍,上樓時則可達體重的4.25倍。經常看到有些老年人在登山時出現不能下山的情形,這是因為爬山時關節負重是正常時的四五倍,關節難以承受。中老年人必須走樓梯時,一定要扶著欄杆或者牆,不要跨步上樓梯,要等雙腳全部在一個臺階上後,再走下一步,減少關節的承重。
骨關節炎的藥物療法包括哪些?
藥物治療對不同患者藥物選擇應個別化,根據患者對藥物的敏感性及是否合併全身性疾病選擇用藥。骨關節炎患者疼痛的原因很多,但大部分原因不是炎症,或者只是輕度的炎症,大多數情況下可用鎮痛劑治療,醋氨酚(撲熱息痛)是較佳選擇。醋氨酚雖無明顯的抗炎作用,但有良好的鎮痛和解熱作用。
經濟、有效、副作用少。如果對鎮痛劑治療反應不佳,可選用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類藥物,尤其當關節有炎症表現時,如長時間僵硬、腫脹、局部發熱者。疼痛本身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它的存在可以提醒骨關節炎患者自己減輕受累關節負荷,避免過度使用。
如果過度使用緩解症狀藥,忘卻了自己的關節正在患病而照常從事過多負荷的活動,不免會加重受累關節損傷。因此,為了保護受累關節,要適當使用鎮痛藥。通常僅應在休息時或日常活動時出現疼痛時使用消炎鎮痛藥。軟骨保護性藥物,目前主要有兩種,即硫痠軟骨素、硫酸氨基葡萄糖,這兩種藥物主要是改善關節的結構,從而改善骨關節病患者的症狀。
什麼是COX-2抑制劑?
COX醫學上叫做環氧化酶,骨關節炎多見於中老年人,而非甾體抗炎藥對腎臟、胃腸道毒副作用在中老年人表現得更加明顯。COX--2是9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至今認為,COX有COX--1和COX--2兩種異構酶。前者為結構酶,即為體內正常成分;後者為誘導酶,炎症通常就是由其引起。
而COX--1有保護胃腸黏膜、腎臟等生理功能,COX 2則只能起促進炎症作用。以前使用的非甾體抗炎藥同時抑制COX--1和COX―2,會產生明顯的胃腸道、腎臟副作用。而COX--2抑制劑則只抑制炎症,無或極少有胃腸道、腎臟的毒副作用如羅非昔布、塞來昔布等。
關節內注射藥物可以根治骨關節炎嗎?
關節內注射藥物主要根據關節內理化特性及生物學特點變化,通過改變關節內環境,使之接近於正常,促進關節軟骨修復、緩解症狀,達到治療目的如透明質酸鈉關節內注射有提高滑液質量、保護軟骨、減輕疼痛敏感性,通過潤滑關節可減輕關節的磨損,重建骨關節炎關節內已被打亂的平衡,但由於骨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疾病,其只能延緩骨關節炎的進展,並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
關節內激素注射治療骨關節炎有何利弊?
對存在滑膜炎者,關節內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激素能獲得滿意療效。激素能有效地抑制骨關節炎的軟骨降解過程,改善症狀,但如大劑量應用激素不僅會妨礙軟骨的修復過程,注射本身可能損傷關節軟骨,且有發生感染的危險。不宜反覆使用,反覆使用可能會加重關節的破壞,同一部位2次注射應間隔3個月以上。
骨關節炎的手術療法有哪些?
骨關節炎常用的手術療法有截骨術、關節清理術、關節融合術及人工關節置換術。截骨術多用於髖、膝骨關節畸形的矯形,通過截骨糾正關節力線和受力分佈,達到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動度和推遲關節置換的目的。對肢體力線不正確所造成的髖、膝關節畸形和退行性關節炎可採用此術治療。
關節清理術是指對膝關節內的沖洗、病變軟骨修整、破損半月板切除以及滑膜切除等手術過程。適合於輕、中度的慢性骨性關節炎患者,但對伴有肢體力線不正確的患者僅做關節清理效果較差,應同時做截骨。對重度關節破壞的則需人工關節置換。
關節融合術是將病變關節融合於功能位,即患者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位置,術後可獲得一個穩定、無痛、能負重的關節。對年輕體力勞動者關節融合的遠期效果要比人工關節置換術可靠。對某些嚴重的慢性關節炎患者關節疼痛嚴重,但因經濟或其他原因不能行全髖或膝關節置換者關節融合術不失是一種選擇。特別對從事體力勞動的患者,融合雖然喪失了關節動度,但行走不痛,可以具備有一定的生活和勞動自立能力。
人工關節置換對關節廣泛破壞、畸形明顯的關節病變可減少關節疼痛,並改善患者的關節功能。
什麼樣的關節可以從手術中得益?
足的關節,膝關節,髖關節,指關節,腕關節,肩關節等都可得益於手術。
可以進行哪些型別的手術?
有許多型別的手術可以進行。包括:
關節固定術: 骨融合
關節鏡: 創傷最小的手術,通過微小切口使用鏡頭和器械
截骨術: 通過切除和重新固定來糾正變形
骨切除術: 去除骨/部分骨
滑膜切除: 手術去除關節內的炎性組織。
關節置換: 用人工關節置換
關節置換手術: 去除關節炎或破壞的骨表面用人工關節即假體置換。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術是最常見的,但其他關節如踝關節,趾關節,肩關節,肘關節等也可進行置換。
關節鏡對治療骨關節炎有什麼幫助嗎?
當藥物和其他的方法(如運動)都不能緩解疼痛時,可求助於關節鏡來清創或灌洗。關節鏡既可對關節進行全面的檢查,準確瞭解骨關節炎病變範圍和程度,還可對關節進行清理沖洗,將軟骨、半月板碎片取出,對骨贅、退變嚴重的半月板和關節軟骨面、滑膜予磨削,並反覆沖洗。
關節內軟骨碎片可以刺激滑膜組織,形成炎症和關節積液,通過沖洗去除引起關節機械功能障礙的軟骨或半月板碎片後,能立即改善功能,減輕症狀,並通過改善關節內環境,可阻止關節軟骨的退變。傳統的關節切開清理術後軟組織癒合和肌肉功能的恢復至少需要幾周時間,有時甚至更長,而關節鏡的應用顯著降低了這些併發症,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點。
關節清理術適應於哪些骨關節病患者?
關節清理術適應於關節邊緣骨刺增生嚴重,影響關節功能,關節面大部分完整,但患者負重時感覺關節疼痛,給工作和生活帶來困難者;關節內遊離體,致關節活動受限和交鎖;創傷性滑膜炎,滑膜肥厚,關節反覆腫脹,骨質增生或關節積液者;
對治療要求不高患者的姑息性治療,其主要適合於適合輕、中度的慢性關節炎患者。關節清理術的療效與關節病變的程度有關,病情越重的患者效果越差,術後持續時間越短,復發的越早。因此,關節清理術治療效果相對是暫時性的,可起到延遲關節置換的作用。關節清理術目前多以關節鏡方式進行,損傷小、恢復快。
年輕的骨關節炎患者如果關節變形重,該怎麼治療?
年輕的骨關節炎患者如果關節變形重,如果是因為肢體的機械力線異常所引起,可採用截骨術治療,截骨可改善肢體的力線,從而改善症狀,延緩關節的退變。對於關節嚴重破壞、變形,但患者要求有一個完全負重的關節,則應考慮行關節融合術;
而對於迫切要求擁有一個活動關節的患者,則可考慮行人工關節置換,但患者應清楚人工關節是有一定的壽命的,一般人工假體的壽命為15-20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工關節置換技術越來越成熟,年齡已不是禁忌症了。
什麼樣的骨關節炎患者需要做關節置換術?
過去嚴重骨關節炎最終導致關節殘廢,而目前人工關節手術可使患者解除關節疼痛,恢復關節的活動功能。骨關節炎晚期,關節軟骨嚴重退變、關節畸形,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對一般治療效果不佳者,可採用關節置換術。
關節置換對老年患者在延續生命的同時提高了生活質量,而對於年輕患者通過關節置換使其能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及工作,人工關節(全髖關節及全膝關節置換)的年齡範圍已較過去增寬。虛弱是老年患者的特徵,許多人擔心其會影響手術的結果,但大量臨床的結果證實其並不影響手術結果;而且功能受限越大,術後改善越好。
通常人工關節手術患者其病變關節X線上破壞嚴重,經非手術治療無效。人工關節手術對疼痛和殘疾都有一個很好的治療效果,大多數患者在長期改善症狀和身體功能方面都有一個很好的預後。手術療效明顯優於關節融合術或截骨術,與多數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療相比,其費用是非常值得並且有效的。人工關節術的早期併發症如感染、深靜脈栓塞發生率很低,關節脫位也從以往的7%左右下降到3%左右。
哪些人適合換人工膝關節?什麼樣的疾病需要行人工膝關節置換
人工關節置換術適用於嚴重的關節疼痛、不穩、畸形,日常生活及活動嚴重受限,經過保守治療無效或效果不顯著的病人。人工膝關節置換所能治療的疾病有多種,由創傷、骨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溼關節炎等疾病所致的膝關節破壞、膝內外翻或屈曲攣縮畸形等均可選用人工膝關節置換來治療。膝關節有活動性感染、結核、伴有肌肉及神經功能嚴重障礙者不適於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人工膝關節置換的最佳年齡應是60―70歲,隨著現代人工關節技術的不斷髮展及手術技術的提高,關節置換的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年齡並非膝關節置換首要考慮的問題,而是根據病人健康狀況和膝關節病變程度來決定。
骨關節炎患者日常需要注意什麼?
骨關節炎患者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適當調整、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其目的是改善症狀,控制病情進展,維持關節的正常功能,避免畸形和殘廢,增進自身的生理、心理健康和社會活動能力。改變生活方式涉及的範圍較廣,主要包括調節體力勞動強度、改變不良作息習慣、調整飲食結構、保證充足的睡眠等。其次,避免過度勞累,在勞動、運動及日常生活中,必須隨時注意保護關節,才能避免或延緩骨關節炎的發生。
(1)減少關節的負荷,例如應避免舉重物,尤其過度用力;
(2)保護關節的功能位,關節伸屈時勿使肌腱、韌帶和關節本身受到過度牽扯、摩擦和擠壓;
(3)不要長時間做同一動作或使關節固定於同一姿勢;
(4)應避免做動作或節奏過快的動作,
(5)當出現疼痛時應立即停止關節的動作;
(6)養成經常使關節充分舒展的習慣;
(7)必要時藉助器具保護關節,
(8)行動時應小心謹慎防止滑倒、跌傷或扭傷;
(9)天氣寒冷時注意關節保暖;
(10)減輕體重,避免關節的過度負荷。骨關節炎和骨質疏鬆都是增齡性疾病,骨質疏鬆時軟骨下骨板的質量改變可能加速軟骨的破壞,進而引起代償性骨質增生。因此對於老年患者,尤其絕經後婦女,適當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對骨關節炎的防治亦有一定的好處。
治療晚期骨性關節炎的最佳選擇--人工膝關節置換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而膝關節疼痛是影響中老年人生活最多的原因之一,引起膝關節疼痛最常見的疾病是膝骨性關節炎。正常情況下,組成膝關節的各骨表面都覆有一層關節軟骨,並且有關節滑液起潤滑作用,當膝關節活動時各骨之間的磨擦很小,不會覺得疼痛。
患了骨性關節炎後,膝關節各骨表面的軟骨遭到破壞,關節內起潤滑作用的滑液的成分發生改變,關節面變得粗糙。活動時,各骨之間的摩擦變的明顯,因而產生疼痛;關節內滑液成分的改變也是引起膝關節疼痛的原因。早期的骨性關節炎,可以服用一些營養軟骨的藥物和止痛的藥物來控制疼痛;
中晚期的骨性關節炎,可通過關節鏡手術進行膝關節清理,達到止痛治療的目的;晚期膝關節軟骨病變嚴重,疼痛劇烈,口服止痛藥無效者,就需要行膝關節置換手術。
膝關節置換是目前國內外治療晚期骨性關節炎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實質就是將病變的膝關節表面的軟骨及病變骨切除,用人工的生物材料覆於膝關節表面,從而避免了活動時膝關節骨之間直接產生摩擦,達到止痛、增加膝關節活動範圍、矯正畸形的目的,大大改善了膝關節的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人工膝關節的安放不會對人體產生不良作用,經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人工膝關節置換是治療晚期骨行關節炎的最佳選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