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生活節奏加快,學習、工作壓力增加,近年來青少年期頸椎病的發病有逐年增高的趨勢。目前,門診中每3次頸椎病的患者中就有1人是青少年。我們通過一組臨床資料分析發現,以下因素與其發病有關:
頸部慢性勞損:佔62.89%,是青少年期頸椎病變的主要致病因素,如長時間操作電腦,經常臥位或半臥位看手機玩遊戲或微信、讀書、看報、看電視,長期伏案低頭工作、學習,書寫姿勢不正確,睡覺時枕頭高低不當等;
頸部急性損傷:佔22.68%,如駕車或乘車時因急剎車頭頸部的回鞭樣損傷,因不正確推拿頭頸部被推扳損傷,此外因運動、意外墜落、玩耍、車禍等致頭頸部扭挫傷;
感受風寒:佔14.43%,如夏季貪涼,頸背部直接受空調或電扇等冷風刺激,睡眠時頸肩部裸露受涼等。
導致青少年頸部慢性勞損的各種因素,使頸部長時間處於肌肉不協調的位置,動力肌與拮抗肌抗阻疲勞而功能下降,導致頸椎動態平衡失調,進一步導致頸椎節段不穩和生理弧度的改變,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解剖學和組織學的改變,如引發骨質增生,韌帶增厚等,嚴重的增生變化又會反過來刺激神經和軟組織,從而造成惡性迴圈加速頸椎病的病理變化。青少年期頸椎病將嚴重影響其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應給予高度重視。
青少年頸源性視力障礙係指由於頸椎病或頸部軟組織損傷後出現視力模糊、視力下降、眼脹、眼痛、眼乾、畏光流淚、眼瞼下垂、複視、斜視、瞳孔不等大、眼球震顫甚至突然失明等眼部症狀,而眼科檢查又無明顯的器質性病變的一類綜合病症。
青少年頸源性視力障礙的發病機理:
祖國醫學認為:督脈之主幹循行脊正中經頸而入腦,支脈貫心上頤系兩目,與心、目相聯絡;合足太陽屬腎入腦絡,與腎、腦相關聯。若督陽不振,溫煦無力,易致氣滯血瘀,日久導致腠理空虛,風寒溼邪乘虛而入,頸部勞損致血脈凝滯不通,內外相搏,痺阻督脈,聚而成疾,從而導致頸部及兩目出現一系列臨床相應的症狀。因此,青少年頸源性視力障礙的病機根本乃腎氣不充,督脈經氣不足頸部勞損,瘀滯留著,痰溼停聚,風寒溼邪內侵,督脈痺阻,經氣不暢,氣血佈散不能上達於目,目睛失養。
現代醫學雖然對於青少年頸源性視力障礙的發病機理到現在仍未明確,但研究發現頸源性視力障礙可能與下面諸多因素有關:
①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頸交感神經節發出的節後纖維部分分支到眼後部、擴瞳肌、上瞼平滑肌、虹膜,交通支的分支分佈於硬膜、後縱韌帶、頸部小關節突和關節囊。頸椎、椎間盤、椎間韌帶等組織由於積累性勞損和退行性變,可使其穩定性減退,從而刺激頸上神經節及分佈在椎動脈、關節囊、項韌帶等組織的交感神經末梢及椎骨內的脊膜反支形成病理性刺激,從而引起一系列的反射性症狀。可出現眼脹痛、眼乾澀、視物模糊、易疲勞、眼裂增大和瞳孔擴大等交感神經興奮症狀;亦可出現流淚、眼臉下垂和瞳孔縮小等交感神經抑制症狀,而出現視力障礙。
②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良:椎動脈供應腦幹和枕葉視覺中樞,頸上交感神經節發出的節後纖維分佈於眼部和頸動脈叢,調節眼血液迴圈和瞳孔擴約肌、眼瞼肌。頸椎小關節錯位後,可以牽扯刺激、壓迫椎動脈,令椎動脈供血不足,是視覺中樞損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頸動脈叢和椎動脈的損害可因眼底血液迴圈障礙而致視網膜病損。當病理因素刺激椎動脈時,可使其痙攣,管腔變窄甚至閉塞,出現椎動脈供血不足。當大腦皮質視覺投射中樞血流量低於視區腦組織正常代謝過程中的需要量時,造成視覺通路及視中樞缺氧而致視物模糊、視野縮小、黑蒙等中樞性視力障礙。
③炎性刺激:由於頸椎退行性變,頸部產生無菌性炎症改變,頸交感神經和脊神經節受到炎症的浸潤刺激,從而對眼部產生反射性影響而出現症狀,加上頸椎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和軟組織鈣化等因素,共同刺激病變部位的交感神經末梢,從而引起一系列反射症狀。
青少年頸源性視力障礙的特點:
造成的原因多為不正確的姿勢或者長期頸椎的勞損。視物模糊和視力下降為初期最常見的主訴,多為間歇性出現,並在疲勞、落枕、天氣變化、心情欠佳時症狀加劇,並有單眼及雙眼疼痛、眼球后方疼痛、眼球向後拉扯感。複視常在晨起或外傷後突發,眼部症狀常與頭頸姿勢改變有關。頸源性視力障礙在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是視物模糊,視力下降,以及視疲勞、眼球脹痛、乾澀、怕光、流淚、斜視、複視、瞳孔不等大、眼球震顫、視野縮小、眨眼不止,部分患者還有眼底、眼壓、屈光度等的改變。
青少年頸源性視力障礙的治療:
青少年頸源性視力障礙的治療和通常頸椎病的治療一樣,除了醫源性干預外,重要的是消除引起頸部勞損的原因,也就是消除頸椎病的病因,為此,建議低枕睡眠,姿勢儘量擺正,避免躺著看手機、看書、看電視,最好也不要長時間玩電腦遊戲、手機遊戲和微信,頸部不要著涼,也不要坐沙發看電視,工作學習時伏案不要太久,使用電腦時顯示器儘量置於正面並與視野向上呈5~10度角度,頸部不要著涼,不要打麻將和撲克,開車避免急剎車等等。治療方面建議先行物理治療,如理療、適度牽引、專業按摩等,在頸部沒有疼痛等症狀的情況下做相應頸部體操保健。
既往推拿治療頸椎病的諸手法中,皆以頭頸部旋轉搬推為主,由於頸部附著的肌肉力量相對較弱,較大幅度的旋轉動作將對脊柱頸段骨結構直接產生影響,除可能加重關節面的磨損,還可能造成頸椎間盤的損傷,從而產生頸椎失穩。因此,選擇頸椎病進行推拿治療時應慎之又慎。
理脊通脈手法以中國傳統醫學的經絡學說為基礎,主要通過對督脈和夾脊穴產生手法效應。《靈樞?經脈》篇日:“督脈之別,名日長強,挾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人貫膂”。又日:“膀朧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人腦絡。……。還別出下項,循肩脯內,挾脊抵腰中。其支者,從脯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諸陽”,手足三陽經皆會於督脈,具有調節和振奮人身陽氣的功能,督脈行於脊裡,入絡於腦,與腦和脊髓有密切聯絡,其支脈貫心上頤系兩目,與心、目相聯絡。而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分佈著五臟六腑的背俞穴,是與臟腑精氣直接相通的部位,夾脊穴與背俞穴位置臨近,且在同一水平線上。因此應用夾脊穴並從督脈論治青少年頸源性視力障礙主要的機制為:
①通過督脈與諸經的聯絡以疏通經脈,協調陰陽;
②通過督脈與腦和脊髓的聯絡以疏通經脈,協調陰陽;
③通過膀胱經背腧穴與臟腑的聯絡貫通臟腑,調節氣血。
運用該法促使督脈與諸經陰陽協調,經氣執行得暢,從而使頸部相應症狀得以緩解,雙目之疾得以緩解或治癒。
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該法依據頸椎的解剖生理,針對青少年頸源性視力障礙的病理機制,重點矯正其生物力學的失衡。手法的效能在於增進病變軟組織血液迴圈,減輕無菌性炎症,調整頸椎結構性紊亂,恢復其正常生理曲度和其穩定性,重建頸部周圍軟組織與脊柱的力學平衡,解除了因勞損致頸部失穩而對椎動脈的持續外力,緩解對頸交感神經系統的激惹,解除了椎動脈牽拉及扭曲的因素,使椎動脈血液迴圈通暢,進一步改善枕葉視覺中樞迴圈,視力障礙症狀消失,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