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頜面外科 主任醫師 侯敏

  偏突頜畸形又稱不對稱性下頜前突或單側下頜發育過度,主要由一側髁突頸發育過度所引起,表現為面下1/3不對稱,頦點偏向健側,前牙反牙合 ,中線偏斜,患側後牙常為近中關係,健側後牙常為反牙合 。由於頜骨的不對稱發育,其上附麗的肌肉位置及方向亦偏移改變,口周肌肉動力平衡失調,出現口脣部畸形。我們通過正頜外科手術,結合術前術後的正畸治療,矯正頜骨畸形的基礎上,重建口周表情肌動力平衡,所有患者取得滿意效果。

  1、臨床資料

  臨床確診為偏突頜畸形患者,排除下頜髁狀突良性肥大症、腫瘤、外傷、第一和第二鰓弓綜合徵、半側頜骨肥大及其他顱面綜合徵等,2004年12月~2006年12月間共收治24例,年齡18~33歲,平均年齡23歲,男10例,女14例。患者均表現為面部不對稱,頦聯合位於面矢狀面的一側,上下中切牙中線不齊,其中下頜左偏18例,右偏6例,下頜中線向健側偏3~15mm,平均6mm。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患側後牙深覆蓋或開牙合 ,健側後牙及前牙呈反牙合 或對刃 牙合 。10例患者伴有上頜骨的協同過度生長,導致患側牙合 平面降低,整個牙合 平面呈傾斜面。8例患者伴有顳下頜關節疼痛或彈響症狀。

  24例患者中,6例首診目的以矯正面形為就醫目的,佔25%;14例以改善牙頜關係,恢復咬合功能為目的,佔58.3%;4例同時要求矯正面形和恢復功能,佔16.7%。

  2 、治療方法

  2.1 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術前均拍攝定位頭顱正側位片、曲面斷層片、顳下頜關節薛氏位片。頭影測量分析以定位頭顱正側位片為主,進行測量分析。正畸、正頜科聯合會診,確定治療方案,19例患者術前經過正畸治療,排齊牙列去除代償性傾斜,協調牙弓形態及寬度不調。正畸完成後,模型外科手術模擬設計及再次頭影測量分析及效果預測(VTO),單頜手術採用非解剖式頜架進行模型外科操作,製作定位頜板,雙頜手術的患者採用面弓轉移頜關係,解剖式頜架完成模型外科,製作頜板。

  2.2 手術方法 根據患者畸形程度,脣齒關係,牙合 平面傾斜情況,採用Le Fort I型截骨和下頜升支矢狀截骨或垂直截骨,部分患者輔助水平截骨頦成形術或頦部修整術。術中骨斷端採用鈦釘板堅固內固定。術後48h後進行頜間牽引,維持3~4周,去除頜間牽引後再次正畸治療,精細調整咬合關係。

  2.3 效果評價

  2.3.1 臨床觀察與測量 各患者均在治療前、治療後3~6個月時拍攝面部正、側、斜及仰視位照片,進行對比觀察。口脣部測量使用專用人體測量工具(三角平行規、兩腳規),被測物件端坐,口脣自然閉合,兩眼平視,然後進行直接測量。參照邵象清《人體測量手冊》[1]與Farkas《Anthropometry of the head and face》相關測量內容,並自定義部分測量點。

  定點:鼻下點(sn)鼻小柱下緣與上脣面板部所組成角的頂點;眼外眥角點(ex)眼外眥角上下眼瞼緣相接點;眼內眥角點(en)眼內眥角上下眼瞼緣相接點;鼻翼點(al)鼻翼的最外側點;口裂點(sto)上脣脣紅緣與正中矢狀面交點;脣弓高點(cph)上脣弓最高點即脣峰點;脣弓低點(ls)上脣脣弓兩脣峰間最低點,即人中點;口角點(ch)口裂兩側外角,上下脣移行部在兩側端相接之點。

  2.3.2 統計分析 為統計方便,將對稱點間測量值進行變數轉換,對稱標誌點的變數為患側(髁頸部長的一側)與健側測量值的差,用Dif表示。兩者差值為正值,表示患側距離大於健側,負值表示患側距離小於健側。差值越大說明偏移明顯,差值越小說明越接近對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