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痛是由不同損傷所引起,痛有其特點和規律。通過特點和規律的分析,順利找到病因,不走彎路。坐骨神經痛的病例進行復檢、分析和治療時,發現其誤診率竟達54.1%,而被誤診的病例中,與髂脛束有關者佔 93.9%。
二者病源的位置、症狀表現、疼痛的位置及範圍等均有明顯差別,因下肢的外側應包括大小腿的外側,而坐骨神經是經大腿後正中達小腿並支配小腿,而不經大腿外側,大腿外側的痛又如何能算到坐骨神經上去呢?大腿外側疼痛多見的是髂脛束損傷所致。因此,在診斷時應注意解剖關係。
一、大腿後側疼痛:
大腿後側的肌群有靠外側的股二頭肌和靠內側的半腱半膜肌,它們由坐骨神經支配。因此,大腿後側疼痛時,首先要檢查股屈肌群是否正常?屈肌群有無拉傷或其他損傷史。股肌群的損傷位置多在肌與肌腹的交界處,內、外兩側股屈肌的分叉處及附著區等;肌腹拉傷時有發生,其痛點多在中段,且常有明顯腫脹或血腫,觸診有硬塊、壓痛等,肌肉主、被動收縮或抗阻收縮時疼痛加劇。
神經痛先考慮坐骨神經或臀上皮神經的損傷。二者的損傷均可表現出腰、臀、大腿後側疼痛,抬腿可有不同程度受限,但臀上皮神經損傷的痛較放散,位置常似是而非,隱約不定,只到大腿後側不及小腿。坐骨神經損傷則沿坐骨神,其痛不僅表現在腰、臀、大腿後側、且整個小腿,特別是小腿外側的麻痛,抬腿及伸腰受限,有牽拉痛,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嚴重者可見肌肉萎縮。坐骨神經痛的根源主要在下腰段和梨狀肌處,臀上皮神經應在上腰段挖。
二、大腿前側疼痛:
大腿前面下、中段疼痛時,應注意股四頭肌損傷,在中段多為肌腹拉傷,常可觸及到硬塊,此為肌肉拉傷後的肌痙攣、血腫塊等,有壓痛:如壓痛在下段、髕骨上方時,要注意股四頭肌的肌腹及肌腱交接處的拉傷,甚至是斷裂傷。
於是,股四頭肌收縮或抗阻伸膝時,疼痛加劇,如有斷裂者,膝上方可出現空陷橫斷溝,且股四頭肌明顯上縮成團塊狀。若疼痛點出現在腿根部,如在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觸及時,需考慮髂腰肌損傷,因為它附著於股骨小結節,故可於此處摸到壓痛點,抗阻抬腿時該點疼痛加劇;
壓痛點在髂前上棘時,除考慮闊筋膜張肌附著點損傷外,應注意此處也是縫匠肌的附著點,此肌由髂前上棘經股前,斜向內下,止於脛骨內側髁。故檢查此肌兩端附著點及肌的行經有無壓痛,屈膝並外旋大腿,或抗阻完成此動作時有無壓痛。
若有陽性反應,需考慮縫匠肌損傷,若髂前下棘壓痛,考慮為股直肌頭附著區有損傷。上述兩肌均為股神經支配,若已排除肌肉本身病變,若考慮骨神經導致時,應檢查上腰段(L2-4),排除腰部病變。
三、大腿內側疼痛:
大腿內側肌群稱內收肌,使大腿內收,故雙腿如果較長時間叉開站立強力牽拉內收肌,可引起大腿內側疼痛,抗阻內收時大腿內側疼痛,為內收肌過度疲勞或損傷引起的疼痛;作抗阻內收檢查時,如疼痛的位置在恥骨部,恥骨支有壓痛甚至其表面有粗糙不平者,應注意可能是由於內收肌慢性損傷所引起的恥骨骨炎。
由於恥骨肌受股神經、大收肌受坐骨神經雙重支配,故此二肌有疼痛時,尚需注意股神經及坐骨神經有無病變之外,所有內收肌者則受閉孔神經支配,應注意檢查腰椎中段(L3-4),排除腰部病變。
四、大腿外側疼痛:
大腿外側無具體肌群,主要是髂脛束在此,起支援下肢挺立之功。如髂脛束損傷時其疼痛主要在臀部,但可沿大腿外側影響至小腿外側,且大腿外側下、中 1/3交界處是其壓痛的敏感點,故大腿外側的疼痛基本為髂脛束損傷所致。雖然下、中 1/3交界的壓痛有時可能是股四頭肌外側頭損傷引起,從二者所影響的方向、範圍、功能等比較,不難鑑別。
股外側皮神經炎時,雖然也可以有大腿外側疼痛,但更主要是在大腿外側上、中部有感覺異常、麻木、皮感下降等。要提請注意的是,大腿外側無運動神經支配,坐骨神經只沿大腿後側下行,並不經大腿外側,故大腿外側疼痛時,不應該不加思索地就認定是坐骨神經痛。
五、大腿後外側脹痛:
後外側方為股二頭肌的脹痛和壓痛,半腱半膜肌不受影響,這不能用坐骨神經或用髂脛束損傷來解釋。這現象多為股方肌損傷所致,一般檢查體位難以查到痛點,應以健側臥位,健肢在下伸直,患肢屈髖屈膝,腿內收,膝抵床,使髖部大轉子與坐骨結節儘量拉開,在坐骨結節與大轉子之間及其稍上方處,便是股方肌之所在,可查得明顯壓痛。
在此體位下,對股方肌及股二頭肌進行手法治療,可收到立杆見影的效果。此患者多可查到第五腰椎有疾患或該側骶棘肌損傷痙攣,若同時對此進行處理,則效果更快且明顯。可能是股方肌受骶叢肌支所支配,股二頭肌受坐骨神經支配,骶部的損傷,可影響刺激這些神經,並通過這些神經影響此二肌出現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