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totalkneearthroplasty,TKA)是一種療效十分確切的手術,術後優良率>90%,但只把手術成功寄託在手術技術上,而不進行術後康復訓練,則不能達到手術應有的療效。通過臨床實踐,我們制定了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後的康復訓練程式。目的在於通過早期康復訓練,恢復患者肢體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方法主要有術前指導及術後康復訓練。
1、術前指導
首先應加強患肢股四頭肌的靜力性收縮練習,以及踝關節的主動運動,要求股四頭肌每次收縮保持10秒,每10次為1組,每天完成5~10組。
患者坐於床上,進行患肢的直腿抬高運動及踝關節抗阻屈伸運動,次數可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而定,每天重複2~3次。
此外,還應教會患者如何使用柺杖行走,為術後執杖行走作準備。
2、術後康復訓練
(1)術後第1周
此期的目的為了減輕病人的症狀,促進傷口癒合,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範圍,提高肌力。
①手術當天,維持關節功能位,用石膏託板固定膝關節,並保持足高髖低位。
②術後第2~7天,患肢做肌四頭肌靜力性收縮,每次保持10秒,每10次為1組,每天10組。
③患者坐於床上,患肢做直腿抬高運動,不要求抬起高度,但要有10秒左右的滯空時間。
④做患側踝關節的背屈運動,使該關節保持90°,並做該關節的環繞運動重複15次,每天完成2~3次。
⑤應用持續被動運動(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機給予患肢在無痛狀態下的被動運動,起始角度為0°,終止角度為20°,在2min內完成一個來回,每天4小時,在1周內儘量達到或接近90°。
⑥用低頻調製中頻電流作用於患肢,每天2次,電流密度不超過0.3mA/cm2,以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促進傷口癒合。
(2)術後第2周
重點加強患側肢體不負重狀態下的主動運動,改善關節主動活動範圍。
①使用Maitland手法第Ⅰ級,使患膝在無痛範圍內,由關節活動的起始端,小範圍有節律的來回鬆動關節。
②患者坐於床上,以臀部為定點,患側腳下放置滑板,並以其為動點,自主完成2.2.1的內容。
③進一步加強患肢直腿抬高運動,可在床上方固定一滑輪,用吊帶一端托住患側踝關節,另一端由患者控制,通過助力運動完成直腿抬高運動,要求患者儘量抬高患肢並保持高度,並逐漸減少手的幫助,向主動完成這一運動過渡。
④鼓勵病人下床。前半周在石膏託板作用下,在平行槓內練習站立,此時重心在健側,患側不負重觸地;後半周,重心逐漸向患側過渡,直至解除石膏託板,直立於平行槓內。
⑤CPM機使用角度增大至90°~100°。
(3)術後第3周
繼續主動直腿抬高運動鞏固以往訓練效果,恢復患肢負重能力,加強行走步態訓練,訓練患者平衡能力,進一步改善關節活動範圍。
①解除石膏託板後,為了解患者平衡能力,可讓患者站立,治療師前後推搡患者,注意患者是否能維持自身平衡。
②患者利用柺杖練習行走,當其在心理及生理上能承受時,脫離柺杖在平行槓內行走。
③患者側臥位,患肢在上,伸直膝關節做外展運動,踝關節呈90°,在此基礎上做前後擺動練習,治療師在反方向的施加阻力,患者需克服阻力。
④Maitland手法第Ⅳ級。
⑤臥俯位,主動彎曲患膝關節,也可由治療師幫助完成。
⑥在股四頭肌訓練器作用下,彎曲膝關節,由90°開始,重量為1kg,每天2次,每次15min。
⑦在跑步器上進行行走訓練,病人目視前方抬頭挺胸,臀部不能翹起。
⑧在固定自行車上進行蹬車動作,坐墊由最高開始。
⑨患者在此星期內儘量獨立完成穿褲、襪等日常生活動作。
(4)術後第4周~3個月
重點進一步加強提高第3周的效果,增加患肢活動範圍及負重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①可在輕度傾斜坡面上,獨立行走。
②獨立完成穿鞋、襪、褲等日常生活之動作。
③除了彎膝功能訓練之外,還得注意伸膝的功能訓練,如坐位壓腿等。
④上下樓梯活動,早期主要依靠柺杖上下,健腿支撐,患肢以下負重到部分負重,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待病人適應後脫離柺杖。
3、注意事項
①利用低頻調製中頻電流作用患肢時,治療電流量不能為耐受量,要嚴格遵照0.3mA/cm2的標準,以免組織損傷。
②術後防止感染,要全身或區域性應用抗生素。
③每日訓練前詢問患者情況,有無區域性不適,以瞭解運動量的大小,並注意浮髕試驗的結果,如浮髕試驗陽性則抽液減壓。
④訓練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不引起患膝不適為宜。
以上就是我們制定的全膝關節置換術後的訓練程式。患者回家後,也要按上述要求堅持訓練,並與康復醫生及手術醫生聯絡,定期檢查,評定患膝功能,患者要按要求,循序漸進,有規律地訓練,就可以儘快康復,重返工作崗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