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任醫師 李溪

  目前,國內外任何一種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和手術治療)都僅僅是緩解症狀,而非治癒。它既不能阻斷間盤突出的病理過程,也不能將腰椎恢復正常。患者術後仍需注意姿勢和腰背部肌肉功能鍛鍊。腰椎手術的成功與合適的病例選擇至關重要。應針對椎間盤突出不同的病理改變採取恰當的手術方法。對於神經症狀沒有進行性加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也不存在馬尾綜合徵時,該患者首選以下何種治療方式?A 、保守治療B 、手術治療一、間盤突出症的分期概述:

  隨著人們對間盤退變過程認識的逐步深入及新材料新技術的發展,近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治療有了較多的變化。當前人們把腰椎間盤的退變分為三個時期:

  功能失調期(dysfunction).

  失穩定期(instability).

  重新穩定期(stability)。

  此三個時期是連續的,不同節段的退變可不相同。一個節段可為功能失調期,而相鄰節段已進入重新穩定期,是腰椎間盤退變分期及特點。

  二、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進展:

  1、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影像學檢查進展:

  醫生進行動態X線片檢查(過伸過屈位)可判斷節段不穩。CT以其價格優勢廣泛應用;而MRI因其顯示範圍廣、神經結構清晰,是最佳的方法。普通的脊髓造影已基本上被核磁脊髓造影(MRM)取代。合併脊柱畸形時脊髓造影仍有優勢,需結合CTM。動態開放MRI能夠反映脊柱活動時(屈伸、側彎、旋轉) 間盤的變化情況,對某些特殊病例有意義。各種腰部注射麻醉劑或造影劑的檢查對診斷不明的腰腿痛有診斷作用,對退變廣泛而定位困難的病例有定位意義。例如椎間盤造影可確診間盤源性腰痛。鑑別髓核脫出與硬膜外腫瘤時,需注意佔位病變與神經結構和髓核的關係、佔位病變與退變髓核訊號間的比較、椎間隙的大小等情況,必要時MRI強化可協助診斷。MRI增強可區別術後瘢痕組織與復發的椎間盤。當症狀體徵與影像學檢查的節段不吻合時,應注意有無神經根畸形及外側或極外側間盤突出的可能。

  2、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心理檢查:

  醫生除了重視病史、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歐美醫生在治療腰椎疾患前比較重視患者社會心理因素的檢查,尤其是融合術前。

  術前常用的心理檢查有MMPI(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或DRAM,估計患者症狀是軀體性的還是心因性的,推測治療失敗的機率。在MMPI評分中,如癔病(hysteria)和抑鬱症(hypochondriasis)得分大於75,只有16%的患者可取得滿意的治療(保守和手術)結果。

  三、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進展:

  (一)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保守治療 :

  從簡單的臥床休息到複雜的牽引,保守治療的方法仍舊是五花八門。很多方法都報告療效“神奇”,但尚未見科學的研究加以證實。間盤疾患自然病程的特點就是惡化和減輕交替出現,最終大部分患者都好轉,與治療方法無關,所以說取得效果“褒貶不一”,國外1970、1983和1996年及國內2004年發表的腰椎間盤突出症保守治療的長期隨訪結果是一致的,即大多數有症狀患者對保守治療滿意。一般手術療效在術後第一年最顯著,但隨著隨訪時間延長,在手術和保守治療間的療效差異將逐步減小。除了馬尾綜合徵患者,對於沒有神經症狀進行性加重的患者,保守治療仍然首選治療方法。即使對於決定手術治療的患者,最好也能給6-12個星期的保守治療時間,再給他一個神經功能改善的機會。如保守治療無效時,需考慮手術治療。以往保守治療6個月以上無效時,建議手術;現在有將這一時間縮短到6個星期或3個月的趨勢。術者和患者都必須認識到:任何治療方法(包括保守和手術治療)都僅僅是緩解症狀,而非治癒。它既不能阻斷間盤突出的病理過程,也不能將腰椎恢復正常。患者術後仍需注意姿勢和腰背部肌肉鍛鍊。腰椎手術的成功與合適的病例選擇至關重要。應針對椎間盤突出不同的病理改變採取恰當的手術方法。

  (二)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治療,特別是傳統的經典手術開展至今已近70年,在我國開展也逾半個世紀,現在已經普及到市、縣區、廠礦、鄉鎮醫院。

  1、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傳統手術:

  傳統的經典手術包括開窗法、半椎板切除和全椎板切除手術。此三種術式有多個10年以上長期隨訪的報告,優良率分別約為85%,75%和45%,骨科界對其認識也已達成共識。開窗手術創傷小、對結構破壞少,遠期效果好,因而應用也最廣泛,併發症發生率約4%。開窗法適合一側症狀、單間隙的椎間盤突出;半椎板切除適用於一側症狀、相鄰雙間隙的椎間盤突出。對雙側症狀的椎間盤突出,可根據影像學改變採取主要突出側開窗或雙側開窗髓核摘除手術。除巨大的中央型硬膜囊內椎間盤突出外,應儘量避免全椎板切除手術。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可採用開窗手術治療中央型突出。除術前突出間隙有明確的不穩徵象或術中切除關節突過多外,摘除髓核後不必行預防性椎間融合。手術中應注意在充分減壓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維持脊柱的穩定性,這是獲得良好的遠期療效的關鍵。有近30%的軟性腰椎間盤突出患者伴側隱窩狹窄,應加做椎間孔成形術。

  2、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微創手術:

  人們認為傳統開放手術中較大範圍的肌肉創傷及其引發的肌肉萎縮、肌力減弱是引起術後腰背痛的主要原因。隨著微創(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MISS和less invasives spine surgery, LISS)理念和技術的發展,新的椎間盤切除方式不斷湧現。在北美小切口的椎間盤切除(microlumbar disc excision)已基本取代了傳統的椎間盤切除術。此術式切口約3cm,要求較好的照明和牽開器及精確的術中定位(image intensifier),常用放大鏡。此術式與傳統手術的療效相似,優點是創傷小,術後疼痛減少,住院時間縮短,在一些國外單位甚至常規術後不住院。目前國內外很多單位開展了各種各樣的微創手術,如髓核溶解術、射頻間盤切除術(intradiscal electrothermal therapy,IDET)、經皮腰椎間盤切除術(Percutaneous lumbar diskectomy,PLD)、自動經皮腰椎間盤摘除術、經皮鐳射椎間盤減壓術(percutaneous laser disk decompression,PLDD)和外後側經皮內鏡鐳射椎間盤切除術、關節鏡下顯微椎間盤切除術、椎間盤鏡下椎間盤切除術等(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椎間盤內電療(IDET)。以上方法各具特點,具體的手術操作因器械廠家而異。Mochia和Arime建議一般微創手術的適應證為:年齡40歲以下,髓核未脫出遊離至後縱韌帶背側,影像學上不存在退變性椎管狹窄,神經結構無變異。髓核溶解術出現於上世紀60年代,因橫貫性脊髓炎和嚴重過敏反應等併發症,目前大多數骨科醫師已放棄。國內和歐洲的一些放射科和神經外科醫師仍使用。有醫師嘗試CT 導引下將膠原酶注射椎間盤突出物內與突出物表面,增加療效。

  近年出現的MED將傳統的開放手術與顯微外科技術及現代內窺鏡技術相結合,在監視器上清晰地觀察深部結構,可直視下切除椎間盤並減壓。一些單位嘗試應用MED手術可對骨化的椎間盤、遊離的椎間盤、骨性增生的側隱窩後壁及全椎板進行切除。但該手術要求術者同時具備開放手術經驗和掌握顯微外科技術,難度較大,費用較高,與小切口的椎間盤切除在療效上無顯著優勢。微創手術的併發症相對稍高些,至少在術者的初學節段如此。

  3、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椎間融合術:

  是依靠椎間融合器自身的強度和直徑有效地恢復和保持受累椎間隙的高度,恢復椎間孔的大小,解除神經根的壓迫,提供術後即刻穩定性,有利於融合。但是,融合術的代價是喪失了椎間運動,犧牲了脊柱功能,可導致相鄰節段椎間盤退變加速。因此,椎間融合術只是對那些椎間盤退變嚴重、合併腰椎不穩或反覆腰椎間盤切除術仍復發的少部分患者採取的一種補救方法。

  4、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置換手術:

  髓核摘除術的術後優良率為70-85%,3-14%的患者髓核摘除後需再次手術治療。髓核摘除後可繼發:

  ⑴椎間隙變窄,纖維環鬆弛,腰椎間關節不穩(各運動方向的剛度下降100-150%),可出現退變性滑椎,引起腰痛。

  ⑵椎間隙的變窄將導致椎間孔高度變小,可能會壓迫神經根,產生神經根性症狀。

  ⑶區域性所受應力增大,椎體後緣骨質增生,導致椎管狹窄腰腿痛復發。因髓核摘除術的遠期療效仍欠理想,人工髓核置換、人工椎間盤置換、異體椎間盤移植等手術相繼出現。這些治療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歐洲,九十年代中後期在北美廣泛開展,國內少數單位已經開展了此類手術。異體椎間盤移植因手術創傷大,供體來源受限,多為個案報告。

  (1)人工髓核(PDN):

  由高分子聚乙烯外套和處於其內的半流動性水凝膠(聚丙烯腈-聚丙烯醯胺共聚物)組成,完全膨脹後可吸收相當於其自身重量80%的水分,其容積可隨載荷變化。術式與開窗法椎間盤切除術相似。該手術要求纖維環結構較完整,需更嚴格的切除髓核並保護上下終板,然後植入人工髓核。其主要適用於間盤源性腰痛(discogenic pain)的病例,腰椎間盤突出症是否也是嚴格的適應症,目前,國內外還存在激烈的爭論;而術後併發症可高達30%,最嚴重的併發症是人工髓核移位。

  (2)人工椎間盤置換:

  人工椎間盤置換(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是近兩年的熱門話題。原理上與已成熟的膝關節、髖關節置換原理相似,但椎間盤生物力學特性更復雜。

  國內市場上有幾個品牌供選擇,其中應用最廣泛、使用時間最長的是SB CharitéⅢ。SB CharitéⅢ人工腰椎間盤假體,中心為高分子聚乙烯製成的滑動核,上下為金屬板。手術入路為前或前外側入路。術後第二天可下地,需佩戴腰圍6周。治療的物件侷限於間盤退變早中期的患者。Hochschduler認為ADR適應證為:

  ⑴有症狀的椎間盤破裂.

  ⑵有症狀的椎間盤退變.

  ⑶脊柱融合所致的鄰近節段不穩。

  禁忌症包括:

  ⑴手術節段的脊柱畸形.

  ⑵嚴重骨質疏鬆.

  ⑶Ⅱ°以上腰椎滑脫.

  ⑷骨性椎管狹窄.

  ⑸手術瘢痕粘連引起的腰痛。

  術中併發症是大血管損傷,術後為假體移位或陷入椎體及逆向射精。如ADR失敗,因前路翻修手術難度大,一般需行後路固定融合。ADR缺點是手術創傷較大,併發症較多;需大面積切除仍相對正常的纖維環和髓核組織,進一步破壞了區域性的穩定性;ADR術中適當撐開椎間隙,雖恢復椎間隙高度和椎間孔容積,但關節突關節間隙異常增大,使脊柱三關節複合體的應力集中至椎間盤,可能會加速人工關節的勞損;現有的假體設計使用壽命為5-10年,但人造關節迅速磨損老化,人工椎間盤1-2年後活動能力顯著降低,尚不能達到設計初衷的要求。治療椎間盤退變的理想方法應該是:儘可能的模擬人體椎間盤的結構和生理,恢復脊柱關節的功能,維持臨近節段的正常應力分佈。整個切除並重建椎間盤,對於目前的材料學和生物力學來說還是個難題。人工髓核置換術和人工椎間盤置換術隨設計理念新穎,但遠未成熟,世界範圍內總共也才幾千例,缺乏大宗病例、長期隨訪的認證,治療費用也較高。這些手術雖在原理上取得了一些進步,但它們是否能夠終止或延緩腰椎退變還難以定論。置換方法最大的問題是:

  一般退變的間盤中僅僅是部分髓核或纖維環退變,而置換手術卻需切除整個的間盤或髓核。持懷疑意見的學者認為:

  ⑴腰椎存在著較強的代償和修復能力,髓核摘除術後在椎間高度丟失的同時,區域性組織在癒合過程中很可能又重新建立了新的穩定關係,仍可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⑵患者的臨床症狀與影像學檢查中的異常徵象並無明確的對應關係,手術間隙高度的丟失不一定導致腰腿痛,也不一定造成脊柱區域性結構的不穩;⑶需要考慮置換手術的風險-效益比及費用-效益(cost effectiveness)比。

  5、細胞及基因治療:

  細胞和基因水平的治療有可能成為21世紀治療脊柱疾病的新方向。有學者嘗試培養髓核細胞,也有學者在尋找決定腰椎退行性變的基因。

  總之,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治療方法層出不窮,在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的前提下均取得了一定的或令人鼓舞的治療效果。但上述這些新技術在我國的開展時間畢竟較短,有的僅一二年,長者多不足十年。對一種治療方法的確切評價,應對評價標準採取嚴謹、客觀和科學的態度,又能以長期隨訪結果為依據。國內應侷限在有條件的腰腿疼痛治療中心嘗試,並比較不同治療方法的療效與併發症的結果,目前,國內似不宜迅速推廣上述新技術的臨床應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