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婦科 主治醫師 張雪莉

  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中這樣論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女性從二七約14歲左右初潮,到七七49歲上下絕經,一般經歷35年每月週期性的月經,之間只有在妊娠、哺乳期會生理性地中斷。月經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特點,也是女性獨有的健康風向標。
  月經規律的週期性取決於女性身體陰陽消長的動態平衡。中醫認為陰陽是互根互用,可以相互轉化又彼此制約的,所謂陰極生陽,陽極化陰。正是在這種不斷變換、轉化的節律中,形成女性特有的月經期、經後期、排卵期、經前期的周而復始。月經期,陽盛極而化陰,陰血順勢而下。如果女性素體就有不調、失衡的問題存在,這種猝然的變化是很容易造成身體出現不適、疼痛,甚至嘔惡、腹瀉等症狀的。經後期,陰長而陽消,女性多安靜、嫻雅。隨著氣血漸漸充盛,帶下開始增多,清澈明晰,春意暗動。但凡陰血不足,則帶下稀少;如若內熱偏盛,更是帶下黃稠。至排卵期,陰極而生陽,如春筍破土悄然而出,幻化之妙在於陰陽轉化的圓潤周密。如果氣血不足或有澀滯,則磕磕絆絆,不能順其天成,必然出現異常出血、排卵疼痛、腰痠下墜等一系列不正常情況。經前期,陽漸長,氣血充盛上行,女性多心浮氣躁,體沉肢腫。如果素有內火,則常見面部或前後胸痤瘡明顯;肝火上衝則有偏頭痛,煩躁易怒;脈絡不暢更顯乳房脹痛難碰。直至陽極化陰,氣血驟然下聚胞宮,經血再次來臨。

  由此可見,女性月經的週期、量、色的異常以及前後伴隨的症狀都是由於這種陰陽消長轉化出現問題而造成的。一旦出現這些情況,要充分意識到身體發生了故障,或不足、或過剩、或阻塞、或失衡,需要及時調整和糾正。
  中醫的治療是補充缺失,祛除多餘,通暢脈道,平衡內外、上下、左右,使這個陰陽互根互用的執行趨向於圓順,如陰陽魚圖一般。所以一個好的中藥方都不是單一兵種,而是一個系統化、資訊化,配合緊密、多靶點的集團軍。但要開出這樣的方子,需要一名中醫大夫付出一生的學習和修煉。
  西醫治療的著眼點在區域性、細微的變化,當身體的問題表淺、侷限,這種治療效果明顯。但當情況逐漸複雜化,涉及範圍擴大,西醫只能多個單兵種各自為戰,一旦失去協調和整體的把控,往往顧此而失彼。
  女性月經的保健就是順其自然的規律。月經期,陽化陰,多休息調養;排卵期,陰轉陽,增加運動有助於排卵。由於這兩個階段變動明顯,要避免起居不規律,寒熱無節制,飲食欠均衡。經行前後,順其陰生陽長,可以適當增加調補。經前期,陽漸生,適當多吃溫熱,可進食羊肉、韭菜、蔥蒜;經後期,陰漸長,可進補雞湯、排骨,多吃百合、山藥、大棗等。當然調補的關鍵在於適度,不能偏頗。
  當月經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根據這個陰陽轉化的規律,自己仔細尋找可能造成問題的原因,及時祛除病因就能給身體自我調整的機會。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