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免疫科 主任醫師 張麗穎

  風溼性多肌痛

  風溼性多肌痛多發於老年人,以近端肌群(肩胛帶肌、骨盆帶肌)和頸肌疼痛和僵硬為主要特徵,伴血沉顯著增快和非特異性全身症狀。本病病因不明。一般為良性過程且與年齡密切相關,隨年齡增長髮病漸增多,50歲之前患本病者甚少。女性較男性多2-3倍。有家族聚集發病現象。該病可與鉅細胞動脈炎見於同一患者,提示兩者關係密切,但二者之間的確切關係尚不十分清楚。我國PMR並不少見。

  臨床表現

  1、症狀與體徵

  (1)一般症狀發病前一般狀況良好,可突然起病,晨間醒來出現肩背或全身痠痛、不適、低熱、乏力等症狀;亦可隱襲起病,歷時數週或數月,且多伴有體重減輕等。

  (2)典型症狀頸肌、肩肌及髖部肌肉僵痛,可單側或雙側,亦可侷限於某一肌群。嚴重者不能起床,上肢抬舉受限,下肢不能抬舉,不能下蹲,上下樓梯困難等。但這些症狀與多發性肌炎不同,活動困難並非真正肌肉無力,而是肌肉痠痛所致。有些病變也可累及肢帶肌肌腱附著部,有些也可出現腕及指間關節疼痛和水腫,甚至出現胸鎖、肩、膝或髖關節的一過性滑膜炎。

  2、輔助檢查:

  (1)可有輕至中度正色素性貧血。

  (2)血沉顯著增快(≥50mm/hr魏氏法);C-反應蛋白增高,且與病情活動性相一致。

  (3)肝酶可輕度升高,但反映橫紋肌炎症的血清肌酶多在正常範圍內。

  (4)肌電圖和肌活檢無炎性肌病的依據。

  (5)抗核抗體和其它自身抗體及類風溼因子通常均為陰性。

  (6)肩、膝或髖關節可有少量滑膜腔積液,為非特異性炎症性反應。

  診斷要點

  老年人有不明原因發熱,血沉增快和不能解釋的中度貧血,並伴舉臂、穿衣、下蹲及起立困難,在排除腫瘤等其他疾病後要考慮風溼性多肌痛。

  1、診斷標準:

  可根據下述6條臨床特徵作出診斷:

  (1)發病年齡≥50歲。

  (2)頸部、肩胛部及骨盆部肌肉僵痛,至少兩處,並伴晨僵,持續四周或四周以上。

  (3)血沉≥50mm/hr(魏氏法)。

  (4)抗核抗體及類風溼因子陰性。

  (5)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潑尼鬆10-15mg/日)治療反應甚佳。

  (6)需除外繼發性多肌痛症。

  治療方案及原則

  1、一般治療:作好解釋工作,解除顧慮,遵循醫囑,合理用藥,防止病情復發。進行適當的肢體運動,防止肌肉萎縮。

  2、藥物治療:

  (1)非甾類抗炎藥對初發或較輕病例可試用非甾體抗炎藥,如消炎痛、雙氯芬酸等。約10~20%風溼性多肌痛患者單用非甾體抗炎藥可以控制症狀。但難以防止併發症發生。用藥注意常規見類風溼關節炎。

  (2)糖皮質激素一般病例首選潑尼鬆10-15mg/日,口服。若診斷無誤,一週內症狀應明顯改善,血沉開始下降。對病情較重,發熱、肌痛、活動明顯受限者,可以潑尼鬆15-30mg/日,隨著症狀好轉,血沉接近正常,然後逐漸減量,維持量5-10mg日,維持時間不應少於6-12月。減量過早、過快或停藥過早,可導致病情復燃或復發,大多數患者在2年內可停用激素,少數患者需小量維持多年。

  必須指出,對老年人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應特別注意其不良反應及併發症(如高血壓、糖尿病、白內障、骨質疏鬆),及時給以相應治療甚為重要。

  (3)免疫抑制劑對使用糖皮質激素有禁忌症,或效果不佳,或減量困難、或不良反應嚴重者,可聯合使用免疫抑制劑甲氨蝶呤7.5-15mg/周,或其它免疫抑制劑如硫唑嘌呤、環磷醯胺等。

  預後

  經過適當的治療,病情可迅速控制、緩解或痊癒;亦可遷延不愈或反覆發作;疾病後期也可出現肌肉廢用性萎縮或肩囊攣縮等嚴重情況。PMR如不發展為GCA,預後較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