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外科 副主任醫師 麻勇

  轉移性肝癌系由全身各臟器的癌腫轉移至肝臟形成。肝臟由於接受肝動脈和門靜脈雙重血供,成為惡性腫瘤最易轉移的器官之一。研究表明,在惡性腫瘤的發展過程中約有25%~50 %的原發腫瘤可轉移至肝臟。由此可見,轉移性肝癌的早期診斷對於腫瘤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義。

  同其他疾病一樣,轉移性肝癌的診斷也需結合病史、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結果加以確立。然而,並非所有轉移性肝癌患者均有明確的腫瘤病史,加之早期多缺乏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因此,輔助檢查就成為提高轉移性肝癌早期診斷率的主要手段,本文將對此領域的研究現狀作以闡述。

  1、 影像學檢查

  臨床上,常常應用影像學檢查來確定肝臟有無轉移瘤的存在。

  1、1超聲

  常規超聲檢查是目前公認的轉移性肝癌的首選影像學方法。轉移性肝癌多呈多髮結節,單個病灶及瀰漫型者極少。結節形態常不規則,表現為周圍低迴聲型或強回聲型或混合回聲型。可見群集徵,即眾多小的回聲結節群集或融合而成大的腫瘤或中央無回聲區,即在強回聲區的中央有圓形無回聲區,其為轉移癌中央液化壞死所致。

  彩色多普勒由於能顯示血流與腫塊之間的關係,因此為肝癌的超聲鑑別診斷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同時其還可顯示門脈系統內是否有癌栓形成,瞭解腫塊與大血管的解剖關係,有否癌腫播散及腹腔內淋巴轉移等情況。對術前確定治療方案、估計切除可能性,選擇肝動脈栓塞適應證和術後監測復發均有重要價值。然而,彩色多普勒對於位置較深、體積較小、乏血供的肝腫瘤血流顯示並不理想,這類轉移癌聲像圖表現各異,往往不易與良性病變鑑別,因此常規超聲對肝內病灶定性診斷有一定的侷限性。然而,隨著聲學造影劑的出現及低機械指數超聲造影技術的發展,超聲造影技術逐漸成熟起來,大大提高了超聲檢查的準確性,對肝臟局灶性病變的診斷準確性與增強CT及MRI相當,甚至可有所超越[2]。Hiraoka等[3]通過對109例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的研究指出,超聲造影技術在轉移性肝癌檢測方面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分別為100%、97.5%和95.5%,與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計算機體層攝影相當,後者分別為100%、98.7%和93.6%。

  超聲顯像的主要不足為肝右葉膈面及肝門部的病變易被漏診;診斷準確率及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診斷醫師的經驗技能及儀器的靈敏度。

  1、2 CT

  CT是診斷轉移性肝癌最常用的方法之一,CT診斷的準確性主要取決於原發腫瘤的型別及採用的掃描技術。動態快速增強掃描對於肝轉移性腫瘤的診斷準確率可達72.5%~100%。直徑小於2cm或1cm的病灶,用延遲大劑量增強CT再結合CT血管造影,敏感性可達82%~87%。螺旋CT掃描對發現小於10mm的轉移瘤的敏感性可達68%,10mm以上的轉移瘤發現率可達98%,是目前診斷轉移性肝癌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4]。

  轉移性肝癌的CT表現因原發癌及病理組織型別不同而異,多數為實質性,少數為囊性,以多發見,“牛眼徵”和環形強化是其典型的改變。動態增強掃描時,因轉移癌不同,可歸納為如下表現:①腫瘤邊緣呈一過性增強,較多見;②腫瘤邊緣呈持續性增強;③與肝實質密度相差不大,基本無強化效果;④腫瘤整體呈一過性增強,之後為低密度,與肝細胞癌相似。據統計,鈣化性轉移癌約佔肝轉移癌的17%左右,平掃時可見點狀、斑塊狀、羽毛狀之高密度鈣化。

  1、3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磁共振檢查安全、無創,是肝臟影像學檢查的重要手段。磁共振成像運用多種序列、多引數可以對肝組織內的腫瘤病灶進行多方位、多角度顯示,彌散加權成像和磁共振波譜特色掃描可從功能和代謝水平研究轉移性肝癌。另外,肝臟特異性對比劑在MRI中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轉移性肝癌的檢出率[5]。

  肝轉移瘤在T1WI和T2WI序列上的訊號變化多種多樣,多數T1WI呈中等低訊號,增強掃描表現為輕度強化。在T2WI上為中等高訊號,由於瘤塊內常發生壞死、囊變、出血、脂肪浸潤、萎縮、鈣化等改變,MRI訊號強度不均勻。肥胖個體腹腔及腹壁脂肪組織堆積,肝臟內有脂肪沉積,會使MRI對肝臟疾病的檢查造成影響。應用脂肪抑制序列STIR可抑制周圍組織器官及肝臟內的脂肪成分,使病灶顯示更加清晰,從而提高診斷率。

  DWI是一種對水分子運動敏感的全新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它可以通過檢測活體組織內部水分子的無規則擴散運動,間接反映細胞水平組織改變和腫瘤細胞構成及細胞膜完整性的重要資訊,可以為轉移性肝癌的早期診斷提供重要資訊,多與常規MRI結合應用[7]。表觀彌散係數常用來表達DWI檢測的活體水分子的彌散能力,轉移性肝癌病灶內的ADC數值要明顯低於周圍正常肝組織[8]。研究表明,DWI對於肝臟惡性局灶性病變的檢出率、準確性和敏感性分別能達到97.5%、82%和98%,對於1cm以下的病灶檢測的敏感性可達到92%[9]。當前,DWI評估肝臟病變最大的問題是尚缺乏成像和測量標準。

  造影劑的出現使得MRI的應用更為廣泛。MRI的肝臟特異性造影劑包括Gd-BOPTA、Gd-EOB-DTPA和MnDPDP。Motosugi等[10]研究發現,在胰腺癌肝轉移患者的診斷中,Gd-BOPTA-MRI檢查的敏感性要高於增強CT檢查(85% vs69%)。Chung等[6]通過EOB-MRI和DWI的應用對比研究中指出,EOB-MRI檢查是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更有效的檢查手段,而DWI則能提供進一步的鑑別資訊,將兩者結合應用可顯著提高轉移性肝癌診斷的準確性和敏感性。

  1、4 PET

  PET作為當前唯一用解剖形態方式進行功能、代謝和受體顯像的技術,已成為臨床上用以診斷和指導治療腫瘤最佳手段之一。PET/CT是將PET和CT有機結合的一種新的影像技術,在肝癌的診療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PET中最常用的顯像劑為18F-FDG (18F-氟脫氧葡萄糖),利用18F-FDG與葡萄糖的分子結構相似性行代謝顯像。腫瘤組織因葡萄糖代謝活躍,可表現為大量攝取18F-FDG。 18F-FDGPET 對肝臟轉移瘤具有高敏感性,特別是CT不能確定的病灶。研究表明肝臟轉移性腫瘤的標準化攝取(Standard uptake values, SUVs)均明顯高於2.0,而只有部分(59%)原發性肝癌患者的SUVs大於2.0,良性病變的SUVs小於2.0[11]。Mainenti等[12]經對比研究表明,PET診斷轉移性肝癌患者要優於超聲造影、螺旋CT以及MRI檢查。對於胃腸道腫瘤治療後CEA升高的患者,PET檢查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Kinkel等[13]研究指出,超聲、CT、MRI以及PET應用於轉移性肝癌診斷中的敏感性分別為55%、72%、76%和90%,因此認為PET是診斷轉移性肝癌最敏感的影像學檢查方法。然而,需要提示的是,新近的研究[14]表明輔助化療可因影響腫瘤細胞代謝狀態進而顯著降低PET檢測轉移性肝癌的敏感性,而對CT、MRI以及超聲檢查的敏感性影響較小。

  2、組織病理活檢

  近些年來,病理診斷作為組織定性的金標準,在腫瘤的診斷中佔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臨床上可在B超引導下經皮肝臟穿刺進行活檢術,通過肝臟穿刺術取得肝臟組織進行病理細胞學檢測或流式細胞學檢測而明確診斷,對影像學發現肝臟實質性腫塊,而血清AFP檢測陰性肝臟佔位性病變診斷具有重要的價值,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探查手術,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病理學基礎。因此,它是一種操作簡便、安全性高、標本取得率高、診斷率高及小創傷、併發症少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廣應用。此外,採用診斷性腹腔鏡檢查同時進行活檢也可作為轉移性肝癌的有效診斷方法,對於小的病灶可兼顧治療的功效。

  3、其他

  當前還有學者將常規肝功能指標檢測[15]、外周血微轉移灶檢測[16]、外周血腫瘤相關基因含量測定等方法應用於轉移性肝癌的診斷研究之中,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尚未推廣應用於臨床。

  4、結語

  綜上所述,轉移性肝癌的輔助檢查手段較多,每種檢查均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缺陷。在臨床應用過程中,外科醫生需結合患者自身特點以及所在單位的診療特色予以權衡,選擇性地聯合應用有望進一步提高轉移性肝癌的早期診斷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