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胃結直腸外科 副主任醫師 曹雪源

  營養支援是危重患者治療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有效的營養支援可降低應激狀況下機體的分解代謝反應,改善機體重要臟器和免疫功能,降低併發症發生率,縮短ICU和住院時間,提高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

  目前,臨床上危重患者接受營養支援的比例較低,不合理的營養支援仍十分普遍。因此,如何進行合理的營養支援依然是危重患者治療中值得關注的話題。嚴重創傷、感染等應激狀況下,機體內穩態失衡,處於高分解代謝狀態,靜息能量消耗增加,糖、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紊亂。

  如果危重狀況持續存在,機體組織不斷被消耗,此時如得不到及時、足夠的營養補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蛋白質消耗,影響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最終將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從而影響患者預後。

  另一方面,由於危重患者應激初期存在嚴重代謝紊亂,機體耐受性差,此時不適當的營養物質攝入不僅不能起到有效的營養作用,相反會造成代謝併發症,同樣影響患者預後。因此,如何針對危重患者的代謝狀況,提供合適的營養底物,維持細胞、組織代謝及器官的結構和功能,是危重患者營養支援的重要目標。

  事實上,危重患者營養物質的需要量應根據不同疾病狀況、疾病的不同階段以及機體重要器官功能情況而定。一般說來,在嚴重創傷、感染等應激初期,機體迴圈、呼吸系統及內環境多不穩定,需積極治療原發病、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和重要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待迴圈、呼吸系統及內環境趨於穩定後才開始考慮營養支援。

  因此,危重患者發病初期,以補充單純液體、電解質及100~200g葡萄糖為佳,如需進行營養支援,非蛋白熱卡攝入量控制在20Kcal/(kg・d)左右,然後逐漸增加至25Kcal/(kg・d)。臨床實踐表明,在危重患者應激初期,提倡限制性熱卡攝入有助於機體平穩度過創傷應激階段,減少代謝紊亂,隨著病情穩定,攝入熱卡及氮量應逐漸增加。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供能物質,應占總非蛋白熱卡的60%~7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應激性高血糖是危重患者普遍存在的問題,這與嚴重應激狀態時葡萄糖氧化受限、糖異生增強及外周組織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此時如過量的葡萄糖攝入會增加已存在的高血糖,加重代謝紊亂及臟器功能損害,從而影響患者預後。

  因此,危重患者進行腸外營養時應避免葡萄糖攝入過量, 葡萄糖輸注速率應控制在2~2.5mg/kg.min,同時應配合應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目前的證據表明,嚴格控制血糖水平(6.1~8.3mmol/L)可明顯改善危重患者的預後。脂肪乳劑是腸外營養中重要的營養底物,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提供能量、構成身體組織、供給必需脂肪酸並攜帶脂溶性維生素等。

  危重患者總非蛋白熱卡的25%~40%左右由脂肪乳劑提供(嚴重高脂血症患者除外)。由於傳統的大豆油來源的長鏈脂肪乳劑中亞油酸的含量過高而抗氧化物質含量較低,創傷、感染等高代謝狀態時會抑制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的增殖和活性,增加TNF-a和IL-1b 等前炎性細胞因子的生成,導致機體免疫功能受損,增加脂質過氧化產生,影響炎性調節反應。

  因此,危重患者應慎用純大豆油來源的長鏈脂肪乳劑。臨床研究表明,近年來出現的結構脂肪乳劑、含橄欖油或魚油的脂肪乳劑在代謝、省氮、防止氧化應激、下調炎性反應及維護臟器功能要優於傳統的大豆油來源的長鏈脂肪乳劑,因而是危重患者更理想的能源物質。臨床上,脂肪乳劑每日的適宜量為1~1.5g/kg,最大量不應超過2g/kg。

  適當的蛋白質補充可起到糾正負氮平衡、修復損傷的組織、合成蛋白質的作用。臨床上,外科危重患者每日氮攝入量應在0.15~0.2g/kg.d左右為宜,過高的氮攝入量並不能改善省氮作用,相反會增加了機體的代謝負荷。氨基酸溶液是目前臨床上主要的蛋白質供給形式,選用理想配方的氨基酸液可達到較好的營養支援目的。一般說來,平衡型氨基酸液能滿足大部分危重患者對氮的需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