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骨通過諸多韌帶與橈骨遠端、月骨、頭骨以及大小多角骨構成關節,舟骨在維持腕關節穩定性和力量傳導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舟骨骨折會導致整個腕關節功能障礙,對其只有通過及時診斷、有效治療和相應功能鍛鍊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舟骨骨折在上肢骨折的發生率僅次於橈骨骨折,佔全身骨折的2%,多發生於15-40歲男性。男與女之比為6∶1。15歲以下人群舟骨骨折罕見,且多發生於舟骨近端,為不完全性骨折。典型舟骨骨折的發生機制為腕關節背伸著地,多發生於體育活動及摩托車車禍。
影像學檢查
診斷舟骨骨折的X線投照體位多達十餘種。最常用的是腕關節正側位和兩種特殊體位(45º旋前位、45º旋後位)。
目前,越來越多應用stecher體位。攝片時患手握拳尺偏後,手腕及前臂平放於底片盒上。這是因為舟骨與腕關節並不在同一平面上,而向掌側傾斜45º。stecher位腕關節背伸以使舟骨與X線片平行;腕尺偏使舟骨從腕關節窩完全伸展,與橈骨莖突距離加大,並使骨折間隙加寬,骨折線在X線片上清晰可見。側位X線片上舟骨與其它腕骨重疊,僅憑側位片很難確診舟骨骨折,但其有助於瞭解腕關節軸線的改變。
診斷
診斷舟骨骨折的同時應排除是否伴有其它骨折和韌帶損傷,最常見的是橈骨遠端及橈骨小頭骨折。舟骨骨折合併橈骨遠端骨折的發生率為0.7%-6.5%,合併橈骨小頭骨折發生率達6%。隨著關節鏡技術在腕關節的廣泛應用,發現舟骨骨折伴舟月骨間韌帶損傷的發生率高達35%,移位的舟骨骨折伴韌帶損傷的發生率更高。有學者建議在切開復位固定舟骨骨折的同時常規檢查舟月骨間韌帶是否損傷。
舟骨有複雜的三維立體結構,單純X線片診斷舟骨骨折有一定的侷限性。高達25%的舟骨骨折不能通過初次腕部X線片上確診,此外,X線平片很難準確判斷骨折的嚴重程度(如移位、粉碎骨折等),不同的觀察者之間得出的結論差別較大。
以往對臨床高度懷疑舟骨骨折而最初攝片結果為陰性的患者,其處理方法是10-14d石膏託外固定後再攝片。其理論依據是外固定期間骨折周圍骨質吸收,骨折線加寬,再次攝片時骨折線會清晰可見。但有研究表明這種處理方法並不能顯著提高舟骨骨折的確診率;且本無舟骨骨折的人也需行石膏固定,石膏固定期間不能正常工作。目前對懷疑舟骨骨折而不能通過X線片確診的患者行CT、MRI或核醫學檢查,以確診或排除舟骨骨折。
CT較X線檢查有著明顯的優勢,最細微的裂縫骨折也會在CT片上得以顯示,並可判斷骨折移位程度。最常用的CT檢查體位是斜矢狀位,斷層平面與舟骨長軸平行,掃描厚度1-1.5mm。術前已越來越常規應用CT檢查,以便準確瞭解骨折塊的移位程度、骨折分型,確定相應治療方案。
MRI診斷舟骨骨折的敏感性為100%、特異性為92%,可瞭解近端骨折塊血供情況以及是否伴有韌帶損傷,但MRI並不是診斷舟骨骨折的首選方法,因MRI比CT檢查價格昂貴,且對舟骨骨皮質撕脫性損傷的診斷準確性不如CT。
核醫學檢查診斷舟骨骨折的敏感性高但特異性低,主要用於排除舟骨骨折。骨折後7-24h核醫學檢查即可呈陽性結果,持續一年以上。最好在傷後48h進行核醫學檢查。陰性結果即可排除舟骨骨折,陽性結果不能直接確定舟骨骨折的位置,腕部軟組織損傷可出現假陽性結果。
有報道超聲檢查對確診舟骨骨折有很高的特異性及敏感性,但大多數研究表明超聲檢查對確診舟骨骨折並無價值。
總之,舟骨骨折的影像學檢查以腕關節正側位、stecher位X線及CT檢查最為重要。
分型
舟骨骨折分型的目的在於指導治療,主要根據骨折的位置、骨折線的方向及穩定性分型。最常用的分型方法是Herbert分型、Russe分型以及AO分型。
Russe分型將舟骨骨折分為水平型、橫型及垂直型,很容易判斷骨折的穩定性。水平型最穩定、橫型次之、垂直型最不穩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