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分型
分型的目的在於治療方案的選擇及對預後的判斷。提出第一個為多數學者接受的分型系統,其根據X線側位Bhler角與Gissane角的改變及跟骨體內“雙密度影”作為分類依據,分為Ⅰ型:未波及距下關節骨折,包括跟骨結節骨折和涉及跟骰關節的骨折;Ⅱ型:波及距下關節的骨折,按繼發骨折線的走行(暴力作用時依賴逆行段)分為舌狀骨折和關節塌陷型骨折。
CT問世後,提出新的分型系統,其中Sanders分型[3]得到大多數學者的認可。其通過骨折片段數目和冠狀位、軸位CT片後關節面的骨折線走行進行分類:在軸向面上以平行於跟骨縱軸的A、B兩線將後關節面分為3個等大的區,即內側、中央和外側柱,第3條骨折線C與後面的內側邊界一致,並同載距突分開,由此產生4個潛在的骨折片段。骨折線由外向內用A、B、C標明。
Ⅰ型:所有未移位的關節內骨折;
Ⅱ型:後關節面2片段骨折,根據骨折線的定位分為ⅡA、ⅡB、ⅡC三個亞型;
Ⅲ型:伴有中央片段損傷的後面3片段骨折,按照兩個骨折線的位置分ⅢAB、ⅢAC、ⅢBC;
Ⅳ型:後面四片段骨折,或多於4片段骨折。
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無移位的跟骨骨折包括骨折線通向關節者,用小腿石膏託制動4-6周,待臨床癒合後即拆除石膏,用彈性繃帶包紮,促進腫脹消退。同時作功能鍛鍊。但下地行走不宜過早,一般在傷後12周以後下地行走。
(2)有移位的骨折如跟骨縱行裂開,跟骨結節撕脫骨折和跟骨載距突骨折等。可在麻醉下行手法復位,然後用小腿石膏固定於功能位4~6周,後結節骨折需固定於跖屈位。
(3)60歲以上老年人的嚴重壓縮粉碎性骨折採用功能療法。即休息3-5天后用彈性繃帶包紮區域性,再作功能鍛鍊,同時輔以理療按摩等。
2、手術治療
(1)跟骨舌狀骨折、跟骨體橫形骨折波及關節並有移位者可在麻醉下用骨圓針撬撥復位,再用小腿石膏固定於輕度跖屈位4-6周。
(2)有移位的跟骨橫形骨折、舌狀骨折以及跟骨後結節骨折應行切開復位,加壓螺絲釘內固定。術後石膏固定於功能位4-6周。
(3)青壯年的跟骨壓縮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張早期即行切開復位並植骨,以恢復跟骨的大體形態及足縱弓。視情況用或不用內固定,術後用小腿石膏固定6-8周。
(4)跟骨嚴重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張早期行關節融合術,包括跟距、跟骰關節。但多數人主張先行功能療法,以促進水腫消退,預防肌腱、關節粘連。待後期出現併發症時,再行足三關節融合術。
(5)手術方式
①骨圓針撬撥復位及固定;
②切開復位加壓螺絲釘內固定;
③切開復位和骨移植術;
④關節融合術;
⑤跟骨截骨術。
3、康復治療
無論手術與否,石膏固定期間均應作股四頭肌及足趾的主動活動。拆石膏後骨折已癒合或關節已融合,更應積極鍛鍊踝關節及足部功能,包括器械的應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