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關節外科中心 副主任醫師 段小軍

  跟骨骨折在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易發生於中年男性。由於跟骨骨折可嚴重地破壞跟距關節,引起粘連和僵硬,以及骨刺形成和跟骨畸形癒合等,可遺留患足疼痛和運動功能障礙,故在治療時除了明確骨折型別外,更須著重功能治療,即早期活動患足和逐漸承重步行,以達到滿意的功能恢復,而不宜過分強調骨折塊的解剖復位和堅強的固定。

  跟骨為鬆質骨,血循供應比較豐富,骨不連者甚少見。但如骨折線進入關節面或復位不良,後遺創傷性關節炎及跟骨負重時疼痛者很常見。

  一、病理病因

  成年人較多,常由高處墜下或擠壓致傷。經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頭、胸、腹傷,初診時切勿遺誤。跟骨骨折為跗骨骨折中最常見者,約佔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處跌下,足部著地,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致。

  1、跟骨結節縱行骨折多為高處跌下時,足跟外翻位結節底部著地,結節的內側隆起部受剪下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處理。

  2、跟骨結節水平(鳥嘴形)骨折為跟腱撕脫骨折的一種。如撕脫骨塊小,不致影響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過結節的1/3,且有旋轉及嚴重傾斜,或向上牽拉嚴重者,可手術復位,螺絲釘固定。

  3、跟骨載距突骨折為足內翻位時,載距突受到距骨內下方衝擊而引起,極少見。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將其推歸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4-6周。

  4、跟骨前端骨折較少見。損傷機制為前足強烈內收加上跖屈。應拍X線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4-6周即可。

  5、接近跟距關節的骨折為跟骨體的骨折,損傷機制亦為高處跌下跟骨著地,或足跟受到從下面向上的反衝擊力量而引起。骨折線為斜行。X線片正面看,骨折線由內後斜向前外,但不通過跟距關節面。因跟骨為骨鬆質,因此軸線位觀,跟骨體兩側增寬;側位像,跟骨體後一半連同跟骨結節向後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搖椅狀。

  二、併發症

  1、跟骨畸形或骨突形成:是最常見的後遺症,當跟骨限局性部位壓力增大後,易形成胼胝、疼痛,由於跖側皮質不平刺激跖筋膜,造成跖筋膜炎而致疼痛。

  2、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3、腓骨肌腱卡壓綜合徵

  4、屈趾爪狀趾畸形

  5、跟腱無力

  6、跟後墊痛

  7、神經嵌壓

  8、足外翻畸形

  9、跟骨感染

  三、影像學表現

  1、跟骨前突骨折。

  2、跟骨結節的垂直骨折。

  3、載距突骨折。

  4、跟骨壓縮性骨折。

  5、跟骨粉碎性骨折。

  四、臨床表現

  依據外傷史,足跟疼痛及壓痛,足跟淤血寬而扁的畸形,以及跟骨向外傾斜呈外翻,外踝下方正常凹陷消失等,不難作出骨折判斷。X線片可以確診,主要是行標準側位及軸位片。

  五、治療措施

  上述骨折可在腰麻下整復,用雙手掌魚際部扣擠跟骨兩側,糾正跟骨體向兩側的增寬,同時在跖屈位,用力向下牽拉跟骨結節,以恢復結節關節角。復位後可用小腿石膏固定4-6周。

  對波及距下關節的跟骨壓縮粉碎性骨折,治療意見分歧,歸納可有四種方法。

  1、保守療法又稱不作整復的運動治療。用彈力繃帶包紮傷足,抬高患肢。鼓勵早期開始患肢功能運動及架拐負重。不少人認為這種方法較固定療法功能恢復快,效果好。一般病人在半年內可恢復正常活動,約有3/4的病人可恢復正常工作,不波及跟距關節的跟骨壓縮骨折,尤為適用。

  2、骨牽引治療跟骨結節持續牽引下,按早期活動原則進行治療,可減少病廢。

  3、開放復位適用於青年人,距骨下面外側塌陷骨折。可先矯正距骨結節角,及跟骨體的寬度,再手術矯正關節面。做跟骨外側切口,將塌陷的關節面撬起,至正常位置後,用骨鬆質充填空腔保持復位。術後用管型石膏固定8周。有人認為術時行內固定,不做石膏外固定,療效更滿意。

  4、早期關節固定術累及關節的粉碎性骨折,必將引起不可恢復的損害,如於傷後2-3周內手術,行三關節或跟距關節固定術,療效較晚期手術好。

  上述方法為一般原則,但波及跟距關節的跟骨骨折,極不規則,無法進行正確分類。治療方法不易統一,康復期長,對晚期效果難以做出正確評價,而且無法對每種型別骨折確定一種特殊有效的治療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