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外科 主任醫師 陳明

       【概述】

        跟骨骨折(fracture of calcaneus)為跗骨骨折中最常見者,約佔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處跌下,足部著地,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致。傘兵著陸足跟遭受衝擊或海戰中水雷爆炸,艦艇受到衝擊由水面上浮時,甲板上作業人員足跟受到反衝擊力,亦可發生跟骨骨折。有時外力不一定很大,僅從椅子上跳到地面,也可能發生跟骨壓縮骨折。因此若患者有足跟著地的外傷史,並有足跟疼痛時,即應懷疑有跟骨骨折的可能。

跟骨為內外弓的共同後臂,其形態和位置對足弓的形成和負重影響極大。跟腱附著於跟骨後結節,如結節因骨折而向上移位,可造成腓腸肌鬆弛,使踝關節發生過度背伸動作,從而妨礙足跟及足趾的正常功能。跟骨如骨痂形成增厚可引起站立時足跟底疼痛,足跟外翻畸形甚至可以引起痙攣性扁平足;跟距關節遭受破壞時亦可引起嚴重的後果。因此跟骨骨折必須做好早期治療,以免發生病廢。

跟骨骨折後,足跟可極度腫脹,踝後溝變淺,整個後足部腫脹壓痛,易被誤診為扭傷。X線檢查,除攝側位片外,應拍跟骨軸位像,以確定骨折型別及嚴重程度。此外,跟骨屬海綿質骨,壓縮後常無清晰的骨折線,有時不易分辨,常須依據骨的外形改變、結節、關節角的測量,來分析和估價骨折的嚴重程度。

       【治療概述】

      (一)、不波及跟距關節的跟骨骨折
       1、跟骨結節縱行骨折  多為高處跌下時,足跟外翻位結節底部著地,結節的內側隆起部受剪下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處理。 
        跟骨結節骨骺分離,系骨骺未閉合前遭受上述暴力所致,骨折片可有明顯的向上移位,如不整復則跟骨底不平,影響步行或站立。可在腰麻下,膝關節屈曲位用克氏針行跟骨結節牽引,助手固定足部,方向為先向後牽拉,使骨片分開再向下牽拉,使骨折復位。骨片復位後,用長腿石膏固定患足於跖屈,膝略屈位4周,必要時可將克氏針封在石膏內,1周後拔去鋼針,改短腿石膏,再固定4周。

        2、跟骨結節水平(鳥嘴形)骨折  為跟腱撕脫骨折的一種(圖22-117)。如撕脫骨塊小,不致影響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過結節的1/3,且有旋轉及嚴重傾斜,或向上牽拉嚴重者,可手術復位,螺絲釘固定。術時可行跟腱外側直切口,以避免手術瘢痕與鞋摩擦。術後用長腿石膏固定於屈膝30°跖屈位,使跟腱呈鬆弛狀態。

       圖22-117 跟骨結節水平骨折

        3、跟骨載距突骨折  為足內翻位時,載距突受到距骨內下方衝擊而引起,極少見。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將其推歸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4~6周。

       4、跟骨前端骨折  較少見。損傷機制為前足強烈內收加上跖屈。其是分叉狀的跟舟跟骰韌帶,在跟骨前上突損傷中,可能起到撕脫骨折的作用。故足的跗中關節扭傷後出現位於跟骰區的疼痛應攝X線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這類骨折極少移位,短腿石膏固定1~6周即可。

        5、接近跟距關節的骨折  為跟骨體的骨折,損傷機制亦為高處跌下跟骨著地,或足跟受到從下面向上的反衝擊力量而引起。骨折線為斜行。X線片正面看,骨折線由內後斜向前外,但不通過跟距關節面。因跟骨為骨鬆質,因此軸線位觀,跟骨體兩側增寬;側位像,跟骨體後一半連同跟骨結節向後上移位,使跟骨腹面向足心凸出成搖椅狀。跟骨結節向上移位,減弱了腓腸肌的張力,直接影響跟腱的作用,跟骨結節關節角可以變小,消失或成負角(圖1)。

  圖1 跟骨體骨折,骨折線未進入跟距關節

       A、側位;B.跟骨縱軸位

治療:可在硬膜外麻醉下整復,用雙手掌魚際部扣擠跟骨兩側,糾正跟骨體向兩側的增寬,同時在跖屈位,用力向下牽拉跟骨結節,以恢復結節關節角。復位後可用小腿石膏固定4~6周。 
    單純手法整復不滿意時,可行牽引復位。患肢置Bohler復位架上,透視下跟骨結節部橫行穿過斯氏釘,先沿跟骨縱軸牽引,待骨折線分離後再向下牽引,待Bohler角恢復後,用跟骨夾擠壓跟骨兩側,以恢復跟骨的正常寬度。但不少學者認為,Bohler架牽引復位雖然Bohler角及寬度恢復較好,只是暴力較大,術後常遺留跟骨痛。因此,主張採用手法整復,早期功能運動,骨折整復雖較差,但功能恢復較強力復位效果好。

     (二)波及跟距關節的跟骨骨折
      1、外側跟距關節塌陷骨折  多為高處跌下,跟骨著地所致(圖2)。骨折線自後內側斜向前外側,進入距下關節。由於重力壓縮,常伴有外側斷端變位,帶有大塊距下關節面。跟骨中央的骨質亦被壓縮,易發生嚴重創傷性關節炎。

       圖2 外側跟距關節塌陷骨折

       2、全部跟距關節塌陷骨折  是常見的跟骨骨折(圖3)。跟骨體因受擠壓完全粉碎下陷,嚴重者可累及跟骰關節。必然產生創傷性關節炎。治療困難,可遺留一定程度病廢。對波及距下關節的跟骨壓縮粉碎性骨折,治療意見分歧,歸納可有四種方法。

      (1)非手術療法:又稱不做整復的運動療法。用彈力繃帶包紮傷足,抬高患肢。鼓勵早期開始患肢功能運動及架拐負重。不少人認為這種方法較固定療法功能恢復快,效果好。一般病人在半年內可恢復正常活動,約有3/4的病人可恢復正常工作,不波及跟距關節的跟骨壓縮骨折,尤為適用。


         圖3 全部跟距關節塌陷骨折

       (2)骨牽引治療:跟骨結節持續牽引下,按早期活動原則進行治療,可減少病廢。

       (3)開放復位:適用於青年人,距下面外側塌陷骨折。可先矯正距骨結節關節角,及跟骨體的寬度,再手術矯正關節面。做跟骨外側切口,將塌陷的關節面撬起,至正常位置後,用骨鬆質充填空腔保持復位。術後用管型石膏固定8周。有人認為術時行內固定,不做石膏外固定,療效更滿意。

  (4)早期關節固定術:累及關節的粉碎性骨折,必將引起不可恢復的損害,如於傷後2~3周內手術,行三關節或跟距關節固定術,療效較晚期手術好。

      (三)跟骨骨折後遺症
       跟骨骨折主要後遺症為畸形癒合及行走痛,因此不少人主張負重時間至少在8~12周以後。Lindsay及Dewar認為至少須18個月,症狀始能穩定,有的患者恢復原工作4~6個月後仍有殘餘症狀,有的病人隨訪10年,其症狀仍在逐步改善。因此對殘留症狀的治療,應在自覺症狀不再改善後才可考慮。

對殘餘痛應從骨折型別以及是否波及跟距關節進行分析,考慮原因有以下幾種:
       1、距下關節痛 瘢痕及損傷性關節炎可以造成距下關節運動限制,波及關節面骨移位者尤為多見。如症狀嚴重診斷明確者,單純行跟距關節固定術即可得到治療,但如跟骰關節亦受侵犯,則可行三關節固定術。

        2、腓骨長肌腱鞘炎 跟骨骨折增寬時,可使腓骨受壓,肌腱移位,如骨折未復位,肌腱可持續遭受刺激而發生症狀,必要時可手術切除多餘骨質,使肌腱恢復原位。

        3、骨刺 足跟骨刺為疼痛的第三個原因,骨刺的形成多為骨折畸形癒合或跟部脂肪墊破裂,失去對足跟的保護功能,骨質直接負重引起,骨突部分骨折在任何部位均可形成痛性骨痂,如用鞋墊保護無治療效果時,亦可手術切除骨刺。

        4 、跟骰關節炎  外傷時韌帶斷裂可以造成距舟或跟骰關節半脫位,由此形成創傷性關節炎。可的鬆局封可以緩解症狀,如症狀嚴重,可行三關節固定術。

        5、神經卡壓  較少見,脛後神經之跖內或外側支以及腓腸神經外側支,可受骨折部之軟組織瘢痕卡壓發生症狀。必要時應手術鬆解。

       (四)、波及跟距關節骨折
         1、分類
        (1)、Essex-Lopresti分類  將骨折分為舌狀骨折和關節壓縮性骨折。
        (2)、Sanders分類  其分型基於冠狀面CT掃描。在冠狀面上選擇跟骨後距關節面的最寬處,從外向內將其分為三部分A、B、C,分別代表骨折線位置。這樣,就可能有四部分骨折塊,三部分關節面骨折塊和兩部分載距突骨折塊(圖4)。 
        Ⅰ型:所有無移位骨折; 
        Ⅱ型:兩部分骨折,根據骨折位置在A、B或C又分為ⅡA、ⅡB、ⅡC骨折; 
        Ⅲ型:三部分骨折,同樣根據骨折位置在A、B或C又分為ⅢA、ⅢB、ⅢC骨折。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壓縮骨折線; 
        Ⅳ型:骨折含有所有骨折線,ⅣABC

          圖4 Sanders CT分類

        2.手術治療
       (1)、適應證 
         ①、後關節面移位骨折,一般認為Sanders分類中2部分及3部分移位骨折,Essex-lopneti分類的B型及C型。總之後關節面骨折移位超過3mm者。 
         ②、跟距角<10°或完全消失者。 
         ③、跟骨嚴重畸形,跟骨增寬,短縮及內翻畸形的骨折,後關節面高度比正常少10%以上,或軸位片患者跟骨最寬度比正常側增加10%宜手術。 
        ④、嚴重粉碎骨折。

       (2)、手術時機  切開復位手術可在病人傷後12~24h內施行,如腫脹嚴重手術推遲10~14d,待腫脹消退到面板出現皺紋,3周後切開復位會比較困難。

      (3)、目的  切開復位內固定目的恢復跟骨高度、長度、寬度,也就是重建距下後關節面的外形,恢復跟距角及跟骨寬度,以利於早期活動關節。

      (4)、切開復位內固定方法 
        ①、外側入路,適用各種型別骨折,因能廣泛顯露跟骨外側部,距下關節,跟骰關節,可植骨及內固定,整復隆起外側壁等比較常用(圖5)。 
         a、切口及顯露:切口自外踝後一橫指,向遠側延伸,如需顯露跟骰關節時切口可延至第五跖骨基底,銳性切開面板、皮下,直達跟骨外側壁,腓腸神經可能同時在切口的近及遠端跨過,應仔細地將神經牽開。注意切開腓骨肌腱的上、下支援帶及跟腓韌帶的跟骨附著點及跖短伸肌部分起點,沿外側壁做骨膜下剝離,將腓骨肌腱及連同皮瓣整個掀起,至跟骨後關節面上方,穿入兩枚克氏針於距骨中擋住皮瓣,減少對皮瓣牽拉,影響血運,以避免切口面板壞死。至此跟骨後關節面及跟骨外側壁可完全顯露。Bernischke報道為減少切口併發症,沿腓骨動脈及脛後動脈的血液供應分佈區之間做跟骨外側延長切口。起自外踝後上方,至足跟後外角,在足跟跖側面板與跟骨外側面板之間橫行切開,並向遠側延伸。 
        b、骨折復位:首先從跟骨結節處將斯氏針呈軸向穿入跟骨後關節面骨折的下方,並將其向下牽引,然後將斯氏針打入跟骨骨折遠端固定,糾正跟內翻、外移及恢復跟距角,跟骨高度。再從外側壁骨折間隙進入,用小型骨膜起子穿至後關節面塌陷骨折片的外下方,撬起塌陷骨折,並使後關節面內側及載距突的折片,後關節面外側及前方折片復位,恢復後關節面,可暫時用2枚克氏針由外向內穿過後關節面軟骨下骨質,至載距突固定並保持復位的寬度。再仔細檢視跟骨內緣,後關節面和跟距角整復是否滿意,如整復滿意,用3.5mm皮質骨螺絲釘2枚代替克氏針固定。 
    後關節面復位後,其下方常殘留較大的跟骨缺損,用自體髂骨,剪成多枚小塊充填。最後手法整復碎裂和隆起的外側壁,恢復跟骨的寬度,防止腓骨肌腱受壓。
        c、骨折固定:後關節面骨折無嚴重粉碎和移位時,用2~3枚螺絲釘固定,能使骨折固定。嚴重粉碎及移位骨折可再用接骨板固定,應用接骨板目的增加側向加壓內固定力量,保持骨折復位和糾正跟骨增寬,使骨折穩定和早期活動。目前多使用重建鋼板,Y形鋼板,先將鋼板塑形,以適應跟骨形態,使其鋼板前端至前突部外側下方,後端在結節部上面。如有可能鋼板上螺絲釘打入載距突骨折塊內,以獲得最大穩定性,最前螺絲釘擰入支援跟骰關節軟骨面下,最後方螺絲釘擰入跟骨結節增厚皮質(圖6)。
         d、術後處理:術後短腿石膏固定,2周去除外固定,開始踝及距下關節的主動活動範圍鍛鍊,12周內禁止負重,12周後部分負重。

            圖5 手術步驟

        A.切口;B.骨折復位;C.復位關節面;D.骨折固定;E.骨折固定側位觀     

    
         跟骨骨折固定 

         A.術前;B.術後

        ②、內側入路:多用於載距突及跟骨內側骨折,其缺點,跟骨外側顯露受限,整復距下關節困難,內固定操作受顯露範圍限制,植骨困難。此手術入路系在內踝與足底內側之間,與足底平行做8~10cm切口。遊離保護經過切口的感覺神經,遊離和牽開神經血管束,顯露載距突骨折片和結節骨折片,用U形釘或螺絲釘內固定。

       ③、內外側入路:內外側入路做切開復位內固定,能克服僅用內、外側入路的缺點,改善跟骨與距下關節的正確復位和提高療效。用內外入路時,一般先做外側入路,後做內側入路或者必要時加內側入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