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外科 副主任醫師 毛永忠

  先天性巨結腸由Hirschsprung於1886年首次描述,根據其發現者的名字又可稱為Hirschsprung病。之後,歷經了各種治療方法的探索。Swenson醫生於1948年開始採用狹窄段、擴張段切除, 結腸拖出與肛管吻合術治療先天性巨結腸。數十年來各國小兒外科工作者對巨結腸的病因、病理、組織化學、基因研究,以及手術技術的不斷創新改進,使先天性巨結腸的病因研究、診斷方法和手術效果及併發症的防治等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和提高。巨結腸的手術治療由傳統的結腸造口、根治、造口關閉等三期手術逐漸過渡到二期、一期根治手術,手術對患兒的創傷越來越小。1994 年Smith醫生開展的腹腔鏡輔助下Duhamel巨結腸根治術和1995年Georgeson開展的腹腔鏡Soave巨結腸根治術開啟了巨結腸根治術的微創時代; 1998 年墨西哥醫生Torre D. L提出了單純經肛門巨結腸根治術,達到了真正意義的微創治療。微創永遠是外科醫生應遵守的一貫原則。

  在我國腹腔鏡下巨結腸根治術和單純經肛門Soave術已在各大醫院相繼開展。腹腔鏡下巨結腸根治術有單純經肛門根治術無法取代的優勢;與開放手術相比,腹腔鏡輔助下巨結腸根治術有著眾所周知的優點如切口小,手術效果好,術後痛苦少、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其在術中結腸壁的活檢、確定腸管的切除範圍、長段型巨結腸的遊離等方面的優勢是其他術式無法取代的。腹腔鏡手術處在非常年輕的時期,尤其對長段型巨結腸和巨結腸同源病來說,傳統的手術方式已經歷時間的考驗,而腹腔鏡手術則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併發症的發生不可避免。瞭解併發症發生有關因素,掌握其臨床表現以及預防治療措施,可有效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及其嚴重後果。

  腹腔鏡輔助下巨結腸根治手術相關併發症包括:內出血、腸扭轉、吻合口瘻、吻合口狹窄、小腸結腸炎、尿瀦留、便祕、汙糞、腹瀉、直腸粘膜脫垂等。

  ㈠、內出血:

  主要為腸繫膜血管出血及骶前血管出血、直腸肌鞘出血等。 腹腔鏡下巨結腸手術結腸繫膜的遊離均用超聲刀完成。正確使用超聲刀進行分離,極少會出血。巨結腸手術中超聲刀的應用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 5 mm 以下的血管可有效地凝切。離斷結腸繫膜的血管均可使用超聲刀代替結紮、上夾或電灼止血。②正確應用切割及凝固。直腸周圍組織疏鬆、血管細,可加快切割速度;腸繫膜根部血管較粗,宜採用先凝固後切的方法; ③正確選用和使用刀頭,巨結腸手術宜選用5 mm彎曲的刀頭,如遇較粗血管,可先行封合,後再切斷。骶前的遊離擬貼近直腸進行,不宜遊離太深,一方面避免損傷骶前血管叢,還可避免神經損傷。腹腔鏡巨結腸根治術包括Duhamel術、Soave術、Swenson術,目前採用較多的是Soave術,因其需要剝離直腸粘膜,肌鞘內止血不徹底也是術後內出血原因之一。採用間接電凝粘膜剝離法可以較好的控制出血。

  ㈡、結腸扭轉:

  腸扭轉多發生於完成遊離、結腸經肛門拖出的過程中。拖出的結腸繫膜側應向背側;腸扭轉可導致腸管血供不良,腸壞死,吻合口瘻等。在腹腔鏡下結腸次全切除,升結腸翻轉時最容易發生。腸扭轉達1800 時,術後可出現不全腸梗阻表現。

  在閉合的腹腔內處理已遊離的結腸是本手術的難點和關鍵步驟。腹腔鏡下Deloyers法升結腸翻轉是比較困難的步驟,處理要點: 鉗住闌尾根部,提起橫結腸右側,將回盲部從已遊離的橫結腸後方拖至肝下,同時助手將橫結腸以下腸管推向右下腹,將小腸拖向左側腹,結腸繫膜緣血管貼後腹壁, 勿壓迫小腸管,否則將導致內疝可能。腔鏡下監視拖出和旋轉的全過程,使腹內腸管與肛外腸管旋轉角度一致。

  ㈢、吻合口瘻、狹窄:

  腹腔鏡巨結腸術後吻合口瘻發生率約1-2%,而且多發生於結腸次全切除術後,發生原因為:拖出結腸繫膜遊離不夠,拖出結腸張力高,影響吻合口癒合;結腸血供不良(拖出結腸扭轉、邊緣血管損傷等);直腸肌鞘內感染;營養狀況差以及吻合技術的原因。預防處理:手術時必須使結腸無張力拖下,結腸勿扭轉,保證結腸血運良好,直腸肌鞘止血徹底,防止感染,改進吻合技術。

  吻合口狹窄為術後晚期併發症,發生率約5.1%,與吻合口回縮扭轉、術後擴肛不正規以及吻合技術有關。腹腔鏡下Soave法巨結腸根治術後應常規擴肛6月以上,應用擴肛器規範擴肛。出現狹窄通過擴肛亦可有效治療。

  ㈣、小腸結腸炎:

  小腸結腸炎(enterocolitis ,EC)是先天性巨結腸術後的最常見併發症之一,具有很高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據報告發生率在20 %~40 %,死亡率為3.0%~30.0%, EC可發生在根治拖出術前後。術後小腸結腸炎發生的原因:術後吻合口狹窄,內括約肌持續痙攣狀態,大便滯留,腸道粘膜屏障受損等。

  預防、處理:術後正規擴肛3-6月;禁飲食,抗炎、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溫鹽水灌腸等。

  ㈤、術後尿瀦留:

  發生率約3.4%,可能與手術中損傷盆腔神經叢有關。超聲刀遊離直腸時應儘量不要靠近膀胱,以免熱傳導影響術後膀胱排空。同時遊離直腸後壁時應儘量靠近腸壁,以免損傷盆腔神經叢,影響膀胱功能,導致尿瀦留。術後常規留置導尿管,定期開放,待膀胱功能恢復後再拔除導尿管。

  ㈥、汙糞、便祕、大便失禁:

  術後汙糞發生率約12%,表現為有正常的排便和控制,但常有小量糞便和糞汁玷汙內褲。術後近期肛門汙糞主要與肛門內括約肌鬆弛、麻痺有關,多於2-3月內恢復。

  先天性巨結腸各種根治術均可能發生便祕和失禁(約5%),其原因各有不同。腹腔鏡下Soave巨結腸根治術出現大便失禁的原因:1.齒線上方約1.5cm記憶體在大量感受器,巨結腸根治術中可能損傷了這些感受器;2.術中損傷了內括約肌(如暴力擴肛、牽拉等),甚至將內括約肌一併切除;3.直腸壺腹具有儲存大便功能,腹腔鏡下Soave巨結腸根治術切除了全部直腸,導致大便儲存和感覺功能受到一定影響,術後出現短期肛門失禁。4.術後直腸粘膜脫垂致大便失禁。

  便祕的原因主要有:殘留有無神經節細胞腸段;吻合口狹窄;直腸肌鞘未切開等。

  術中避免過分牽拉括約肌,充分切除病變結腸,“V”形切除直腸肌鞘後壁,術後規範擴肛治療等可預防此類併發症。

  ㈦、腹瀉

  因結腸切除,巨結腸術後可能會出現大便次數頻繁。多見於腹腔鏡下結腸次全切除經肛門拖出術後,殘留結腸的代償不足;大便次數可多達40次或以上,一般6個月左右可恢復到每天2~3次。結腸的吸收功能大部分在右半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主要是貯存糞便,所以右半結腸的存在確保了水電解質的吸收;同時,結腸次全切除保留了迴盲瓣,從而保證了營養物質在迴腸內的吸收利用。一般不會出現營養障礙。

  圍手術期嚴重腹瀉可導致肛周紅腫、糜爛,經區域性護理後多能治癒;同時靜脈補液,一般不會出現水、電介質、酸鹼平衡紊亂,部分病例口服止瀉劑有一定緩解。

  ㈧、肛管、直腸粘膜脫垂:

  發生原因:手術時腹腔內已遊離腸管未全部拖出切除,使結腸與肛門齒狀線吻合後,隨著腸管蠕動及排便,使鬆動遊離的腸管套疊脫出;重度營養不良患兒,盆底組織鬆馳,直腸脫垂可能;術後腹瀉,特別是結腸次全切除術後大便次數多,可導致直腸粘膜脫垂;直腸肌鞘切除過多。

  預防及處理:術中避免直腸肌鞘切除過多,術後營養支援對症處理;出現脫垂者可行直腸粘膜切除、肛門環箍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