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診斷的誤區:醫生治病主要是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看他最有可能是那一種疾病,或者是哪一類的疾病,而採取相應的治療。而病人可能想象為要先確診為是哪一種病,然後治療。這種理念上的偏差,導致病人多花錢的例子特多。實際上,所謂的“確診”,也只是可能性的大小,根本就沒有百分百的可能。例如,有關狼瘡的診斷標準在風溼性疾病中是相當有可操作性的,但它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也就95%左右。若要等到這個95%的可能性,很多病人都只有花冤枉錢了,甚至耽誤,耽誤,再耽誤,把命丟了還沒有確診。其他的病就根本沒有很好的標準,如血管炎等。即是所謂的“未分化”結締組織病和“未分化”脊柱關節炎,實際上也是一種未能肯定的狀態。臨床工作中,百分之八十的可能性就是相當地好了。
2、關於治療的誤區:醫生的要求是控制病情,延緩器官功能的破壞。病人則可能要求“根治”。這肯定只是“一廂情願”,能告訴你可以根治的人,我認為不是騙子,就是無知,至少不是一個“很好”的醫生。因為風溼性疾病多是病因未明,主要是病人身體素質發生改變,而不是單純的外來因素作用。因而不能去除病因,也就不能根治。目前的治療,也就是一種“退而求和”的過程,這就是應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道理。即自身的免疫功能降低一些,對自己的器官攻擊少一些,對外來的防禦也就相對的弱一些。
3、關於療效的誤區:醫生對療效的判斷主要是依據疾病的發展過程能否控制,而病人主要是看症狀的改善。如類風溼關節炎,醫生是看是否需要繼續用止痛藥,關節骨質有無破壞,而病人多隻要求不痛就行。若是這樣,醫生好當了。單純追求不痛,治療斷斷續續,不用改善病程的抗風溼藥,而只用一些止痛藥物,最後關節壞了也不知究竟是怎麼回事。藥不在於貴賤,而在於你適合不適合。
病人若能理解如此種種誤區,相信對疾病的治療會有很大的幫助,不會因此而多花費時間和金錢,後者也是我們老百姓最缺少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