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說明人類本身的嗅覺系統有很強的適應性。對於自身的口臭,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更不易被自己的嗅覺系統所察覺,往往是因為身邊的人排斥或提醒後才有所覺察,因此在國外被形象地稱之為“社交癌”,是人際交往中的毒瘤,難以言表的隱疾。
口臭是口腔中散發出的難聞氣味,又稱為口腔異味或者口氣。1999年3月13日在溫哥華國際口臭論壇第三次會議上,口臭的國際標準分類正式確立。此分類標準遵循口臭治療需求的基本原則,將口臭分為三大類,分別為真性口臭、假性口臭和口臭恐懼症。其中,真性口臭又分為生理性口臭和病理性口臭。
口氣都是消化不好嗎絕大多數老百姓認為,口臭是因為消化系統的疾患而引起的,這種認識由來已久。但與專業的調查卻嚴重不符:病理性口臭的因素90%來自於口腔,稱為口源性口臭。口源性口臭主要是因為口腔內的微生物尤其是革蘭陰性厭氧菌大量滋生、分解,產生大量揮發性硫化物(硫化氫、甲硫醇等)、其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氨、二甲胺、三甲胺、烷烴類及苯的衍生物、丙酮等)。其中硫化物的濃度越高,異味就越重。引起口源性口臭的病因有牙周病、厚舌苔、食物嵌塞、齲病(尤其是鄰面齲)、溝紋舌、殘根、不良修復體以及口腔癌等,其中最主要的兩大因素是牙周病、厚舌苔。臨床上僅有5- 10%的病理性口臭屬於非口源性口臭。非口源性口臭按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是否需要通過血液運輸至肺部,經肺泡氣體交換排出體外分為血液運輸型口臭和非血液運輸型口臭。非口源性口臭主要產生揮發性硫化物是二甲基硫化物。
但是在日常的門診中大多數口臭患者卻首診於消化內科或者耳鼻喉科,大部分都在作了相關檢查後才轉診到口腔科。這和實際只有5- 10%的非口源性口臭的比例極不相符,只能說明大部分患者是走了冤枉路。所以正確的診療順序應該先從口腔開始檢查,在排除了口源性口臭後再由醫師轉診到相應的專科就診。這樣的路徑規劃才是合理的,並能節約時間和精力和減少經濟負擔。國外同行的經驗也支援這種做法。開設的口臭門診也主要是由牙周醫生來負責診療的。
如何主動偵察有無敵情怎樣來診斷有口臭的程度呢?目前在門診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感官感受分析法,也稱為鼻測法,是通過檢查者的嗅覺對口腔氣味進行分級評分,但由於各檢查者嗅覺敏感程度不一,因此如同時選用兩名檢查者就很難確保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另一種是客觀的儀器檢測法,通過電化學感測器測定患者口腔內硫化物的濃度來分析口臭的程度。這樣更具有客觀性、可重複性。當然,不去醫院平時怎麼判斷有無口臭?可以通過自我感受法(用手掩住口鼻,口呼氣,再自己聞撥出的氣體有無臭味)和親近人的反饋來評定。
難言之隱,可以一洗了之嗎口腔異味並非一般易掩蓋的體臭,不能沿用一般的掩蓋性模式,如漱口水、口香糖等。一旦發覺有口腔異味,首要是根據口腔區域性的病因而對因治療(牙周治療以及正確使用刮舌器來清潔舌面、補牙、糾正食物嵌塞)。在我們重視口腔衛生預防口腔疾病發生的同時,還應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力,減少有害細菌的繁殖;在飲食方面注意營養均衡搭配,另外再加上適量的有氧運動及合理有規律的作息,這樣就能避免口臭所帶來的尷尬了。每個人都討厭口腔內發出難聞的氣味,可是反思一下,如果不是這難聞的氣味提醒了你,你又怎能去關注自身的健康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