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張捷

  【摘要】

  目的 探討丘腦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腦深部電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療肌張力障礙(dystonia)的療效。方法3例肌張力障礙患者,其中2例行單側丘腦底核電刺激術,1例行雙側丘腦底核電刺激術。3例患者術前及術後3-22個月分別採用BFM肌張力障礙評分量表(Burke Fahn-Marsden dystonia rating scale,BFMDRS)進行評分。結果 3例患者開機後症狀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例1隨訪22個月改善97%;例2隨訪3個月改善63%;例3隨訪3個月改善37%。所有患者未出現手術相關併發症。結論STN是治療肌張力障礙有效的靶點,可明顯、長期改善肌張力障礙症狀。

  肌張力障礙(Dystonia)是主動肌與拮抗肌收縮不協調或過度收縮引起的、以異常的動作和姿勢為特徵的運動障礙綜合徵,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續性的特點。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按發生部位可分為侷限性、節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按起病年齡可分為兒童型、少年型、成年型。我科自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對3例肌張力障礙的患者採用丘腦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腦深部電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療,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一、臨床資料

  1、病例資料:例1女,49歲。因“右上肢及頭部不自主運動伴抬頭困難3年餘”2012年6月入院。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右上肢不自主揮動、不自主搖頭及抬頭困難,伴言語欠流利、偶哽咽;右上肢揮動幅度大,多高過頭頂。患者以右上肢從枕後抱頭時可部分緩解不自主運動及抬頭困難症狀,但不能持久。臥位、坐位時症狀不明顯,站立、行走及精神緊張時症狀加重,生活自理困難。服用安坦可部分緩解症狀,藥量漸增大至10片/日,因副作用明顯而停藥,曾行肉毒素注射未見明顯療效。既往無難產、缺氧、腦炎及頭部外傷等病史。DYT1基因(dysfunctional tapetum)檢查陰性。2010.5.20頭顱MRI示:小腦蚓部萎縮(圖1)。其他輔助檢查無明顯異常。診斷:原發性局灶性肌張力障礙(右上肢及頭頸部)。

  例2男,51歲。因“右腿行走不便50年,加重伴四肢僵硬、行動困難7年”於2014.3入院。1歲時家人發現行走時右側足跟不能著地,行走不便。2007年起無明顯誘因地出現雙上肢晃動並進行性加重,伴行走困難。上述症狀睡眠時消失,精神緊張時加重。服用阿普唑侖2片/次,3次/日,息寧1片/次,3次/日,每次服藥僅部分改善症狀約2-3小時。不能確定出生時有無窒息、缺氧史。未行DYTI基因檢測。2014.3.29頭顱MRI示:多發腔隙性腦梗塞。其他輔助檢查無明顯異常。查體:認知未見明顯異常,言語欠流利,行走困難,行走時全身扭動,姿勢步態明顯異常:右足內翻跖曲伴足跟不能著地,左足拖曳;左上肢稍靠軀幹,右上肢呈外展狀,頭向左側偏斜,左手活動慢,肌張力:右上肢0級,餘肢體II+。診斷:原發性全身性肌張力障礙。

  例3女,65歲。因“左手、左上肢運動困難、僵硬漸重6年餘” 2014.3入院。2008年無明顯誘因地出現左小指及無名指麻木,後出現左手運動不靈活,漸發展到整個左側上肢。2年前症狀發展為左手不能伸開、左肘屈曲不能伸直及舉左手不能過肩。曾服用氯硝西泮有改善,但療效逐漸變差。服用安坦、美多巴、金剛烷胺、息寧等無效。既往於1990年右頂部被電風扇葉打傷。未行DYTI基因檢測。2012.2.17頭顱MRI示:右頂部(中央溝附近)皮質腦萎縮(圖2)。其他輔助檢查無明顯異常。查體:左上肢肌張力高:左手4級(僵直),左肘關節、肩關節肌張力3級,左肘不能伸直,左手上舉不能過肩。診斷:繼發性局灶性肌張力障礙(左上肢),右頂葉腦挫裂傷後腦萎縮。

  2.手術方法:例1患者行左側STN-DBS,例2患者行雙側STN-DBS,例3患者行右側STN-DBS。3例患者均在局麻下安裝Leksell-G型頭架(Elekta,Sweden),然後行3.0T MRI (Siemens Trio) 薄層定位掃描(層厚2mm,T2),STN在MRI下為可見靶點,選擇STN顯示好的層面測量並計算其座標值。例1患者STN座標為:x=11.5mm,y=- 2 mm,z= 5 mm,例2患者STN座標為:x=12mm,y=- 3 mm,z= 6 mm,例3患者STN座標為:x=11mm,y=- 2.5  mm,z= 5 mm。局麻後在眉間上11-300px、中線旁開3.5-4 cm做馬蹄形皮瓣翻向額側。顱骨鑽孔後置入微電極 (Medtronic LeadPiont) 確認STN位置及上界和下界,然後植入治療電極。例1及例3患者為3389型電極(Medtronic),例2患者為PINS L301型電極(清華品馳)。連線體外臨時刺激器, 術中電刺激後病人肌張力障礙症狀改善, 無不良反應,關閉切口後複查1.5T MRI確認電極位置位於STN核團內。全麻下在鎖骨下方作大小約5x125px皮下口袋, 將脈衝發生器(例1及例3:Activa,Medtronic;例2:PINS G101,清華品馳)植入胸部皮下, 通過延長導線與治療電極連線。例2患者開機後服用息寧時出現異動,降低刺激強度後症狀消失。3例患者均未出現手術相關併發症。

  3.療效評估:術前和術後採用BFM肌張力障礙評分量表(Burke Fahn-Marsden dystonia rating scale,BFMDRS)進行評分,包括運動評分量表( movement scale)和功能障礙評分量表(disability scale)。症狀的改善率按如下公式計算:改善率=(術前評分-術後評分)/術前評分×100%。

  二、結果

  例1患者術後10天開啟刺激器,選用單極刺激(C+,1-,2-),刺激引數:電壓 2.5V, 頻率130Hz, 脈寬 60μs。右上肢不自主運動及不自主搖頭症狀緩解,但仍存在頭豎直較困難,術後1個月症狀明顯改善,與正常人無異,BFMDRS-M評分由術前15分降至0.5分,改善率為97%,12個月隨訪BFMDRS-M評分仍為0.5分。目前隨訪24個月,改善率仍維持在97%,症狀控制滿意,未再調節刺激引數。

  例2患者術後12天開機,採用單極刺激(左IPG: C+,3-,150Hz,60μs,1.7V;右IPG: C+,3-,150Hz,90μs,2V),開機後肌張力正常,行走困難、姿勢步態異常好轉,停用息寧片。術後1月症狀進一步好轉,BFMDRS-M評分由54分降至25分,改善率為54%;術後2個月隨訪BFMDRS-M評分為20分,改善率為63%。停用息寧後症狀無加重,基本恢復正常工作,工作時服用阿普唑侖2片/次、3次/日,休息時無需服用。患者行走、進食、穿衣、洗澡等基本生活行為均明顯改善。

  例3患者術後12天開機,採用單極刺激(C+,0-),刺激引數為:電壓 2.6V, 頻率150Hz, 脈寬 90μs。1周左上肢僵硬較術前稍緩解,肌張力高約3級。1月後改為雙觸點單極刺激(C+,1-,0-),刺激引數:電壓 1.6V, 頻率120Hz, 脈寬 60μs。術後1個月BFMDRS-M評分由17分降至9分,改善率為37%;術後2個月隨訪BFMDRS-M評分仍為9分。患者左手能部分伸掌,左手抬起可平肩,左肘可以伸直。

  三、討論

  隨著DBS在帕金森病治療上取得明顯療效,人們開始將這項技術應用於治療肌張力障礙。近10年來國外有大量的文獻報道蒼白球內側部(GPi)DBS治療肌張力障礙。Ostrem等[1]總結了截止2008年採用DBS治療肌張力障礙的文獻報道,原發性肌張力障礙的改善率在21-95%,多數報道改善率在60-70%。Gpi-DBS治療肌張力障礙常常需要數月才能顯現出效果,刺激電流一般也比治療帕金森病時要大,多數報道用的脈衝寬度>180μs,並需要較高頻率(130C185 Hz)。因此,電池交換的時間通常為1-2年。Isaias等[2]報道30例Gpi- DBS治療原發性全身性肌張力障礙患者:30例隨訪2年(82.5%),23例隨訪3年(85.5%),13例隨訪4年(84.7%),9例隨5年(83%),5例隨訪7年(82%),1例隨訪8年(98.8%)。Egidi M等[3]回顧性分析了截止2005年在7個義大利神經外科中心接受DBS治療的69例肌張力障礙患者,包括原發和繼發性、全身性和局灶性,靶點為GPi,術前病程平均17年,術後隨訪3-84月,平均BFM改善率為42%(0-92%),改善率在原發性為45%、繼發性為37%,DYT1基因陽性療效較好;繼發性患者中,藥物引起者有非常好的療效。術前病程與療效呈負相關。Andrews等[4]對文獻報道的209例接受DBS治療的原發性肌張力障礙患者的meta分析發現:術前病程短、術前評分低(病情較輕)和DYT1+患者的改善率明顯較高。91例DYT1+患者改善率為67.5%(53.3%-92.3%),108例DYT1基因陰性患者改善率為55.8 %(38.6-79.3%),10例DYT1資料不明患者的改善率為51.9% (20.8-71.4%),但無論DYT1+還是DYT1-患者均有明顯改善。Holloway等[5]分析了有BFM評分的24篇文獻共137例接受DBS治療的患者,平均BFM改善率為51.8%(34-100%),刺激GPi效果較丘腦腹外側後部好,腦癱及腦炎引起者療效較差,。Lee J等[6]總結文獻認為,和DBS治療帕金森病相比,DBS治療肌張力障礙顯效慢,需要更高的電壓,刺激引數的設定也更加個體化。

  鑑於STN-DBS明顯改善帕金森病的運動失調、肌張力障礙的經驗,STN-DBS治療肌張力障礙近年引起廣泛關注[7-9,11-12]。張建國等人[7]首次報道STN-DBS治療遲發性肌張力障礙,患者隨訪3個月,改善率達92%。張等人[8]報道8例原發性肌張力障礙患者行STN-DBS,隨訪6個月,BFM改善率為40%-90%,療效滿意。近期曹春燕等人[9]對27例STN-DBS治療原發性肌張力障礙患者的長期隨訪亦取得滿意效果:隨訪1、3、10年的BFM改善率分別為55%、77%、79%;生活質量1月後明顯改善,1年後進一步改善,以後維持穩定。雖然目前STN-DBS治療肌張力障礙報道的病例尚不多,但結果普遍認為STN是治療肌張力障礙十分有效的靶點。GPi-DBS 術後往往要數週至數月才出現肌張力障礙症狀的改善,而STN-DBS 術後在體外臨時電刺激階段就表現出部分症狀緩解,提示對STN-DBS的反應更加敏感,利於儘快選擇最佳刺激引數。此外,STN體積小於GPi,刺激引數值設定低,延長刺激器的電池使用壽命,減少了患者的經濟負擔。Blahak C等[10]觀察了20例採用GPi-DBS治療的肌張力障礙患者,電池的平均壽命為 25.1 ± 10.1 (range 16-60) months,而STN-DBS治療肌張力障礙患者電池的壽命在5.5±1.1年(個人交流)。

  Schjerling 等[11]在一項12例病人的隨機雙盲交叉試驗中發現:STN較Gpi刺激治療肌張力障礙對BFM運動評分的改善更明顯(STN 13.8分,n=12;GPi 9.1分,n=7,p=0.08)。由於病例數較少,作者認為尚不能結論STN較GPi更適合治療肌張力障礙,但認為STN是治療肌張力障礙的安全而有前途的靶點。我們的結果也顯示,STN-DBS治療肌張力障礙可取得明顯療效,並可長期維持。

  術後程控方面,我們主要參考術後顱腦MRI電極位置以及測試觸點刺激的效果來選擇刺激觸點;刺激引數設定原則為:不引起患者不適的最大刺激(刺激未見到明顯改善時)及最小的有效刺激(刺激即可見到改善時)。Holloway等[5]分析了有BFM評分的24篇文獻包括137名接受DBS治療的患者,引數設定範圍:電壓1.5-5V, 頻率130-140Hz, 脈寬110-210μs。Schjerling 等[11]在其隨機雙盲研究中,頻率均為130Hz,GPi2.8±0.2V,116.3 ± 18.0msec;STN2.6±0.2V,60.0 msec。 我們的經驗及文獻均說明,DBS治療肌張力障礙的引數設定更加個性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