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急救中心 副主任醫師 張鵬

  2003年Ganz等提出髖關節撞擊綜合徵(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FAI)的概念。

  髖關節撞擊綜合徵是因發育不良、兒童股骨頭壞死、股骨頭滑脫、髖臼內陷、創傷、手術過度矯正及其他原因導致的一組髖關節症候群,主要表現為青少年和中年患者間斷或持續性腹股溝區疼痛,在下蹲、彎腰、抬腿、爬山等屈髖動作時誘發疼痛或加重,伴髖關節一定程度活動受限。部分患者表現為髖部無力、打軟、假性交鎖。踢足球等體育運動後、長時間行走、久坐矮凳、長期開車等可能是誘發因素。主要的臨床體徵是髖關節內旋受限、屈髖內收內旋可誘發疼痛(髖前內側撞擊徵陽性)、個別患者伸髖外旋時誘發疼痛(髖後外側撞擊試驗陽性)。該疾患可導致髖關節相應部位盂脣損傷、軟骨損傷,晚期發展為骨關節炎。

  依據臨床病理分為三類:鉗型(Pincer)、凸輪型(Cam)、混合型。

  髖臼過度覆蓋所造成的髖關節撞擊被稱為鉗型撞擊。其主要因素是過度覆蓋,如髖臼後傾、髖臼內陷、髖臼內突等。髖臼發育不良、股骨頭骨骺滑脫、創傷、手術過度矯正等可導致髖臼後傾,在標準骨盆正位片上表現為髖臼前後緣線的“交叉徵”。

  股骨頸側增生所造成的髖關節撞擊被稱為凸輪型撞擊。其主要因素是股骨頭頸交界處的偏心距不足,如股骨頭不圓、頭頸交界區增生等。兒童股骨頭壞死、股骨頭骨骺滑脫、扁平髖等造成的頭頸交界區增生,使得屈髖同時內旋時頭頸交界部與髖臼外上緣產生撞擊,常規髖關節正側位X線片可以看到頭頸交界區外緣的骨骼飽滿、凸出、囊性變等。在髖關節直接MRI造影通過股骨頸的斜位片上,表現為Alpha角增大。

  鉗型與凸輪型同時存在稱為混合型髖關節撞擊。

  治療方法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又可分為關節鏡下手術和切開手術。主要目的是切除增生的髖臼緣及頭頸交界部骨性突起、修整盂脣與軟骨,去除產生撞擊的病因,緩解症狀。晚期骨關節炎患者需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目前,該疾患在我國並不少見,歐美國家報道較多。 在年輕患者中,該疾患需要與髖臼盂脣損傷、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滑膜炎、髖部肌肉韌帶損傷、強直性脊柱炎、股骨頭壞死鑑別;在中老年患者中需要與其它髖關節骨關節炎、股骨頭壞死、類風溼髖關節炎、等鑑別。髖關節核磁造影檢查在該疾患的診治中具有重要價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