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徐國政

  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痺,是多發於中老年的一種神經系統慢性進行性疾病,起病年齡平均為55歲,而且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主要以手腳不自主抖動(震顫)、肢體和軀幹僵硬(肌僵直)、動作遲緩或運動減少(少動)為主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該病不僅累及運動系統,還會累及其他系統,表現為一些非運動症狀如焦慮抑鬱情緒、睡眠障礙、便祕、認知功能下降甚至痴呆等。

  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國政教授介紹,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的人數已超過400萬,在我國已經超過200萬,每年有近10萬人成為新發的帕金森病患者。該病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做到早識別、早診斷、早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帕金森病起病隱匿,許多帕金森病患者初期,只表現出為抑鬱、失眠、嗅覺減退等非運動症狀,往往很難識別。

  微創DBS術替代毀損術

  全軍神經外科研究所、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神經外科幾代專家針對帕金森病的發病趨勢、治療途徑、手術用藥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從1997年來就開展了“立體定向微電極定位顱核心團毀損術”100多例,近期又開展了微創“腦深部電刺激”手術,俗稱DBS手術。

  術中,醫生用一種像鍼灸一樣的電極針,慢慢植入腦內特定核團,在胸部皮下埋藏一個脈衝發生器,通過發出電刺激神經核團達到治療目的。這樣一來,帕金森病的不停抖動、行動異常等症狀則明顯改善甚至消失。相比過去通過直接摧毀大腦神經組織來抑制帕金森病發作,DBS手術效果好、創口小、手術的可逆性強,安全性要高許多。

  手術治療“趕早不趕晚”

  許多病人發現,帕金森病服藥5年後,藥效會逐漸衰退,哪怕劑量增加也控制不了肢體的顫抖。所以,帕金森病、行動障礙等疾病,在早期服藥有效。以後療效減退或出現藥物併發症就建議進行DBS手術。帕金森病人在藥效開始衰退,但還沒有完全無效的情況下進行手術,效果視為最佳。如果病人已經因為長期無法控制,疾病進展引起的神經損壞或致殘,再手術就無濟於事了。徐國政教授說:帕金森病人一旦藥物漸漸失去了療效,若調整藥物仍達不到治療效果,則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因此,在無手術禁忌症時應儘早進行手術。

  帕金森病需要“內外兼修”

  帕金森病不是一門單學科病變,它涉及到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心理學科等。徐國政教授指出,帕金森病不是單純服藥或者單靠手術治療可以治癒的,是需要內外科聯合起來。內科把控病情,初期的藥物控制、因人而異調整劑量、手術後的藥物攝入等;外科手術要嚴格守住DBS的“門檻”(即:原發性帕金森病的患者和對左旋多巴有良好反應),符合手術要求的病人才能進行外科手術治療,術後也應根據病情,調整刺激引數及藥物,同時配合康復、心理等多方治療,可改善病人的生存質量,提高治療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