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內分泌科 主任醫師 陳壽康

  一、對心血管的危害:

  1、肥胖對心血管的直接影響,通過引起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和左心室肥大、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導致心律失常、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變;

  2、肥胖加重已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誘發心血管疾病症狀;

  3、肥胖可產生與心血管疾病類似的症狀,如呼吸困難、水腫和心絞痛等;

  4、肥胖伴隨和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其它重要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脂血症或脂蛋白異常、糖尿病和胰島素抵抗或高胰島素血癥等,協同和加強冠心病的危險性和對心血管系統的危害。肥胖兒童的血脂較正常體重兒童高。如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載脂蛋白、動脈硬化指數均明顯升高。

  收縮壓和舒張壓也明顯升高。血脂紊亂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高血脂、高血壓是腦卒中、冠心病的危險因素。經研究表明,隨肥胖程度的加重,肥胖兒童以後患冠心病、充血性心衰高血壓、猝死、腦血管硬化、腦出血的的危險性也會顯著增加。肥胖還增高了靜脈曲張的發病率。

  二、內分泌、代謝紊亂:

  肥胖症患者既具有高胰島素血癥,C肽分泌增加,同時又存在胰島素抵抗,造成糖耐量減低或糖尿病。肥胖症患者的糖尿病發生率明顯高於非肥胖者,具報道發病率可增加10倍。肥胖兒童發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大約是非肥胖兒的兩倍。

  此外,肥胖者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遊離脂肪酸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減低,是成為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膽石症等病的基礎。肥胖者嘌呤代謝異常,血尿酸增高,使痛風的發病率明顯高於正常人。女性肥胖者多有閉經不育,男性肥胖者性激素改變較明顯,多有陽萎不育、類無睪症。

  三、肥胖與呼吸系統:

  對肥胖兒童肺通氣功能研究發現,肥胖兒童肺活量、靜息通氣量、最大通氣量、補呼氣率等指標的瘦體重指數和體重指數均顯著低於對照組。肥胖症患者因胸腹部脂肪較多時,橫膈抬高而降低肺活量,引起活動呼吸困難;肺毛細血管氣體交換減少,換氣困難導致CO2滯留(PCO2常超過48mmHg)、發紺、缺氧,甚至發生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症、肺動脈高壓、右心負荷加重,形成慢性肺心病繼而發生心力衰竭。平時由於缺氧傾向與CO2滯留,呈倦怠嗜睡狀。

  此症候群稱為Pickwickian syndrome即肥胖性心肺功能不全綜合徵,又被稱為肺泡低換氣綜合徵。此外,還可引起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肥胖兒童由於胸壁脂肪堆積,壓迫胸廓,致機械負荷加大,胸廓擴張受限,順應性降低,橫膈運動受限。主要表現為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肺活量指數[肺活量指數=肺活量(ml) 體重(kg)]明顯降低,肥胖兒呼吸道疾病患病人數增多。說明肥胖不僅影響肺通氣功能,且降低了呼吸道抵抗力。兒童肥胖還與哮喘有聯絡,哮喘是肥胖的併發症之一,肥胖可引發兒童的哮喘或是加重現有的哮喘症狀。

  一項長期的佇列研究發現,在6~11歲之間變成超重和肥胖的女孩,在未來的3年內哮喘症發生率是體重正常女孩哮喘發生率的7倍,而那些之前具有哮喘症狀的女孩肥胖發生後哮喘症狀變得更為嚴重;但在男孩中沒有觀察到這種情況,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男女性別不同,女性激素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對哮喘症的發生產生影響。

  四、肥胖與消化系統:

  肥胖者胃納多亢進,善飢多食,便祕腹脹較常見。肥胖兒童的消化系統疾病(15%)明顯高於正常人群(4%),肥胖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肝脂肪變性而腫大,男性肥胖者變性發病率幾乎佔2 3,女性佔1 2。肥胖人群中58%~74%患有脂肪肝,肥胖者發生脂肪肝的機率較非肥胖人群高出約4 6倍。而脂肪肝的發生是因為肝細胞內大量脂蛋白蓄積的結果。伴有膽石症者有消化不良、膽絞痛發作史。此外,膽囊炎發病率也較非肥胖人群高。

  五、肥胖與惡性腫瘤:

  肥胖者惡性腫瘤發生率升高,男性肥胖者結腸癌、直腸癌、前列腺癌高發,女性患者子宮內膜癌比正常婦女高2~3倍,絕經後乳腺癌發生率隨體重增加而升高,膽囊和膽道癌也較常見。

  六、肥胖增加了關節的持重負擔,使退化性關節病或關節炎的發病率明顯增加。肥胖者結石(如膽囊結石、腎結石)的發病率增加。

  七、感染性疾病發病增加:

  兒童呼吸道感染及面板感染等疾病的患病率肥胖組顯著高於對照組,提示肥胖兒的免疫功能降低。肥胖兒血脂含量高,血漿膽固醇濃度上升,可抑制淋巴細胞的增殖,血中不飽和脂肪酸濃度增高也能抑制淋巴細胞的生成,使巨噬細胞清除抗原能力減弱。

  肥胖易使面板脆性增高,易發生皮炎、擦爛,並容易合併化膿性或真菌感染。單純性肥胖兒童的免疫功能有較明顯紊亂,以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最為突出。血淋巴細胞亞群中成熟T淋巴細胞(CD3+)、輔助性 誘導性T淋巴細胞(CD4+)、輔助性T淋巴細胞和抑制性T淋巴細胞的比例(CD4+ CD8+)均顯著低於正常兒童。

  另外人體血清中的抗體主要成份是免疫球蛋白IgG,佔血清免疫球蛋白的20%~80%,肥胖兒童IgG、IgM均較正常兒童低,反映肥胖兒體內正常體液非特異性保護的免疫水平和免疫細胞活性較正常兒童有所下降,因此肥胖型小兒感染性疾病的患病率、病死率比正常小兒明顯增高。

  八、智力發育緩慢:

肥胖兒童低於對照組兒童。由於肥胖兒體內脂肪含量高,肺部有效呼吸量減少,致大腦相對供氧不足;由於腦缺氧,三磷酸腺昔減少,神經突觸功能降低,使神經纖維傳導速度減慢,致大腦思維、分析間題能力減低,造成效應器反應遲鈍,表現操作能力差,動作不靈活。

  肥胖兒顯得笨拙,內向性格甚至孤僻,又妨礙了智力開發。還有研究表明,肥胖兒童的韋氏言語智商、操作智商及總智商均顯著低於對照組,學習成績顯著較正常兒童差,提示肥胖兒童學習能力低。但也有研究報道,肥胖兒童的智商與體重正常兒童差異無顯著性。因此學者認為,肥胖兒童的學習表現差並不是由於智力的影響,而是由肥胖帶來的心理壓力等因素造成的。

  九、心理行為異常:

  由於肥胖兒動作笨拙,其在集體活動中常常受到排斥和嘲笑,嚴重損傷他們的自尊心,影響他們社交能力的發展,久之則出現抑鬱、自卑、孤僻等情緒變化,形成被動、退縮的個性。肥胖兒心理上的壓抑比生理性的損傷危害更大,且不易察覺,對兒童個性、氣質、性格以及日後能力的發展都有深遠影響。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人們對於肥胖都具有一定的偏見,認為肥胖是懶惰、笨拙、缺乏自制的表現。由於體型影響,動作的不靈活,肥胖兒童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表現往往落後於正常兒童,易受到別人的歧視。

  國內有報道,47%的非肥胖兒童和8%的肥胖兒童不願意與肥胖兒童交往,與非肥胖兒童相比,肥胖兒童受拒絕的比例高,常受別人取笑,同伴關係差。因此,肥胖兒童較非肥胖兒童具有更多的心理問題,而且肥胖女孩往往較肥胖男孩發生心理問題的危險要大。心理問題常導致肥胖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活動、社交及學習能力降低,常表現為內向、抑鬱、焦慮及分裂樣行為增多。

  Strauss發現約34%的13~14歲的白人肥胖女孩(BMI>95%百分位數)對自己評價過低,而非肥胖的白人女孩中,只有8%對自己評價過低。國內也有研究發現,肥胖兒童的自我評價得分顯著低於體重正常兒童,與肥胖程度有顯著相關性。這些研究表明,自我評價過低或是行為問題通常都與肥胖聯絡緊密,並且這種心理上的問題隨著年齡而增長。

  十、性發育:

  女性月經初潮年齡肥胖組為11 .5歲,對照組為13.5歲,肥胖組明顯早於對照組。肥胖女性血清脫氫表雄酮硫酸酯含量顯著高於對照組,且月經初潮年齡及乳房、陰毛的發育均早於對照組,顯示肥胖女性性發育及性成熟均明顯早於對照組。睪酮含量增高對性特徵的發育和性成熟都有明顯促進作用。

  脂肪可以多價螯合脫氫表雄酮,因此體脂增多可引起腎上腺激素分泌量增多,在生物活性較大的激素影響下,使下丘腦對迴圈中性激素閾值的敏感性降低,從而發動性成熟。肥胖兒在較高內分泌激素影響下表現出性早熟傾向。據研究,性發育提前可引起性意識、性行為的改變,就會較早、較多地產生對性的迷惑、恐懼、焦慮等心理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從而易出現性早熟和性心理的變態,發生早戀甚至性錯誤。李洪權對730名8歲、10歲男性兒童進行橫斷面調查。結果示青春前期過度肥胖有性器官發育不良。丁德剛測量58例單純肥胖青少年(肥胖組)和46例同年齡、同身高體重正常者(對照組)的體重指數(BMI)、臀圍比值(WHR)、陰毛髮育程度、首次遺精發生率、陰莖大小、睪丸體積,放免法測定血清黃體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總睪酮(TT)、雌二醇(E2)、催乳素(PRL)和空腹胰島素(INS)水平。結果示肥胖引起男性青少年性發育滯後。

  肥胖可致男孩性發育異常―肥胖性生殖無能症。 本病的特徵為第二性徵(如男性生須,喉頭突出,音調低)消失,沒有男子漢的風采,嚴重者會感到生活無望,儘管已經婚娶,但不能生育,使家庭籠罩上陰影。這種病人越早發現、早治療,效果越好。發病原因為少年肥胖,脂肪沉著,使腦垂體後葉脂肪化,導致腦垂體功能喪失,不能釋放男性激素,易出現辜丸縮小,陰莖不發育,形成小辛丸、小陰莖症及第二性徵缺乏、女性化等病態。

  孟國柱檢測42例8~14歲男性單純性肥胖兒童睪丸容積、陰莖橫徑及長度、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黃體生成素(LH)、雌二醇(E2)、睪酮(TTT)、泌乳素(PRL)、皮質醇(Cortisol)並與正常對照組比較。結論示男性單純性肥胖兒童具有性發育不良傾向。肥胖男童最易發生性腺發育異常,常表現為:肥胖、行動及反應遲緩、睪丸發育差,常合併隱睪或回縮睪、陰莖發育短小、陰莖體隱匿於皮下脂肪組織內。單純性肥胖在青春期前好發。

  患兒皮下脂肪增多,但分佈均勻,面部脂肪堆積、乳腺增生,有男性乳房女性化的症狀;陰莖陷於陰阜組織,睪丸縮於腹股溝處等症狀,常伴有內分泌異常、體格發育迅速、身高多高於同齡兒、骨齡正常或提高、青春期可提前,可能致終身偏矮。育的時間較短。如果青春期,由於肥胖原因導致陰莖短小、隱匿性睪丸,雄激素分泌不足,則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徵不發育而保持幼稚狀態,同時無精子的生成和成熟。

  十一、影響兒童的身體機能素質發育:

  對美國兒童的身體素質研究發現,肥胖兒童的身體素質較一般兒童要差,主要表現為肥胖兒童在運動速度、耐力、爆發力、協調性等方面低於非肥胖兒童,但在背肌力、握力及靜力量方面相差不大。其原因有人認為是肥胖兒童大腦接受外界資訊與支配肢體反應的速度較慢,過多的脂肪影響肌肉收縮的速度及爆發力,過重的體重影響身體運動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十二、對成年後社會狀況與經濟收入的影響:

  肥胖對兒童未來成年期的社會狀況和經濟收入具有不利的影響,這種影響對女孩的影響作用遠遠強於對男孩的影響。Sar gent對12537名1958年出生的英國兒童佇列研究表明,在控制了社會階層、智商等混雜因素之後,16歲時體重指數在90%百分位數以上的肥胖女孩,她們在23歲時的平均收入比當時體重指數低於90%百分位數的女孩要低7%左右,而超肥胖的1%肥胖女孩,與同期體重正常的對照組女孩相比平均收入要低11 4%,不管這些女孩在23歲時是仍保持肥胖還是恢復體重正常,這種收入差異都依然存在。

  而對於16歲時肥胖男孩,在23歲時與對照組相比沒有觀察到這種收入差異性。Gortmaker對370名16~24歲的美國超重和肥胖青年進行7年跟蹤研究得出,與體重正常的對照組相比,女性超重和肥胖者7年後在受教育程度、結婚率、經濟收入方面都明顯低於對照組,相互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而男性超重和肥胖者在7年後除了結婚率低於對照組以外,其他方面無明顯差異。

  肥胖對兒童成年期的經濟收入和社會表現的影響,特別是對肥胖女孩的影響,原因一是人們對肥胖的歧視,認為肥胖是一種缺乏自制力的表現;二是肥胖導致他們因為體型,以及生理疾患影響他們的工作表現;三是肥胖降低了自身對異性的吸引力,因而結婚率較低。

  十三、發展為成年期肥胖:

  兒童肥胖極易維持和發展成成年期肥胖,幼兒肥胖也有維持到青少年時期的傾向。父母親中至少有一方是肥胖者、肥胖程度比較嚴重的、青春期末期仍保持肥胖的兒童,都容易發展成成年期肥胖。

  其中青春期的肥胖兒童比低年齡段肥胖兒童更容易轉變為成年期肥胖。Whitakert及其同事在一項佇列研究中發現,美國1~2歲非常肥胖(BMI高於95%百分位數)的兒童中只有26%發展成為成年期肥胖,與對照組兒童相比OR值為2 0;而在6~9歲非常肥胖的兒童有約有69%發展為成年肥胖,與同年齡BMI小於85%百分位數的正常體重對照組兒童相比,其OR值為18 5;在10~14歲非常肥胖的兒童中有83%會變成成年期肥胖,與同年齡對照組相比其OR值為44 3;

  同時發現父母親中至少有一方肥胖的兒童,其成年後成為肥胖的危險遠高於那些父母中沒有肥胖的兒童,其OR值在2 4~3 6之間。Freedman和他的同事在對2617名2~17歲的兒童進行17年的跟蹤研究中發現,約有77%的肥胖兒童在成年期仍維持著肥胖狀態。

  運用隊例研究評估兒童肥胖的持續性會受到很多其他混雜因素的影響,但目前專家的基本看法是認為約40%~70%的青春期早期肥胖會轉變為成年期肥胖。兒童肥胖轉變為成年肥胖,除了遺傳因素影響以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造成兒童肥胖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危險行為難以改變。成年肥胖是成年心血管病症的重要危險因素,兒童肥胖易於轉化成成年期肥胖,這對其未來健康構成了極大的危險。

  十四、增加肥胖兒童在成年期的死亡率:

  從兒童期就開始肥胖增加了成年期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危險,這個結論被很多的研究結果所證實。病理研究證實,動脈粥樣硬化早在兒童時期就已開始,而兒童肥胖使得這種血管病理變化開始時間更早和粥樣硬化程度更加嚴重,因此,在成年後較之兒時體重正常人群更易發生心血管疾病,大大增加了未來的死亡概率。

  Hoffmans在對78612名荷蘭人進行的佇列研究發現,18歲時BMI大於25的超重和肥胖人群,在隨後的20年裡他們的死亡率高於18歲時同期體重正常的人群,其相互間的差別經統計檢驗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在32年總的佇列研究期間,18歲時體質指數≥26的人群死亡率高於體質指數<19的人群,相對危險度為195。

  Moss berg等在對504名超重和肥胖的兒童40年的隨訪研究發現,其中約有47%的超重肥胖兒童會在成人期仍保持肥胖,兒童患有肥胖症在成人期時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及死亡率,特別是在心血管病症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體重正常的同期對照人群明顯增高。對兒童青少年肥胖的長期影響進行跟蹤研究具有明顯的困難,但在這個領域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便確切評估和有效計算兒童青少年肥胖對成年患病率、死亡率方面的不利影響。

  十五、兒童肥胖是成年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有很多研究證實了兒童肥胖是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很多文獻報道動脈粥樣硬化與兒童肥胖和成年肥胖都具有顯著的聯絡,肥胖引起成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是源於早期的兒童肥胖。兒童肥胖及其相關的高血壓、血脂異常、左心室功能異常、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異常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群將導致兒童血液迴圈系統發生早期病理改變,使得肥胖兒童在成年後更易發生心血管疾患。

  十六、經濟損失:

  很多國家已對肥胖的經濟損失進行了估測。估測不僅包括治療肥胖的費用,而且還包括因肥胖而引發的高血壓、搪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的治療費用。保守的估計約為衛生保健總支出的3%-8%,至少與全部癌症或艾滋病相當。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