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整形外科 主任醫師 周啟星

  嬰兒腮腺血管瘤為先天性頜面部常見良性腫瘤,一般生後或1~2月出現,生長迅速,目前仍主要採取手術治療,由於患兒年齡小、腮腺區組織結構複雜、術後併發症等因素,使手術治療存在一定的難度和風險。
  手術方法 手術採用耳屏前弧形切口,在顯露瘤體後沿瘤體假包膜分離,發現神經纖維時應避免損傷,在瘤體的上、下、前方深面分別結紮顳淺動脈、面橫動脈、面後靜脈和麵前動脈等穿入瘤體的供應支,使瘤體由鮮紅色變為暗紅或紫紅色;
  在由胸鎖乳突肌前緣、二腹肌後腹上緣及下頜骨下緣構成的三角區域內分離出面神經的主幹,沿著主幹分開變色的瘤體,遊離出面神經的各分支,此時瘤體已不出血或出血很少,將瘤體從面神經淺面和深面分小塊逐一切除,如有腮腺導管則予以結紮。面板病損可切除至傷口能拉攏縫合即可,不能切除的病損待二期行注射或鐳射治療。傷口全部行皮內連續縫合並放置持續負壓引流管。武漢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整形外科周啟星
  嬰兒腮腺血管瘤的特點 嬰兒腮腺血管瘤的發病早,多生後即有,均在生後1月內出現包塊,瘤體在1-2月內迅速增大,造成顏面變形。瘤體的病理型別為毛細血管瘤或毛細內皮血管瘤,瘤體易侵犯腮腺全葉,瘤體內無或少有腮腺組織,少有腮腺導管,瘤體呈分葉狀,表明腮腺組織在胚胎時已被瘤體所替代而未能發育。腮腺血管瘤很難自然消退,由於血供豐富,瘤體增長快,常出現對外耳道的壓迫及侵犯,影響患側的聽力,需引起重視。

  手術時機 有學者認為小兒血管瘤有自然消退的可能,而主張保守觀察,但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檢測手段來預測哪些瘤體是可以消退的,臨床上常遇到一些病例因盲目觀察使瘤體擴大,失去最佳治療時機。我們認為嬰兒腮腺血管瘤應堅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觀察期要短,短期內迅速增大的瘤體應及時治療,手術治療腮腺血管瘤仍是主要的、有效的方法。
  目前流行許多非手術方法治療血管瘤,如鐳射、硬化劑注射、放射介入、同位素敷貼、X線照射等,但對嬰兒腮腺血管瘤的療效仍不如手術效果好,如果先行硬化劑注射後再行手術,由於瘤體組織粘連嚴重,解剖不清,分離困難,很容易造成面神經的損傷。我們主張先手術,殘餘的瘤體二期再行非手術治療。一期手術徹底一般很少出現瘤體復發。
  腮腺血管瘤的面神經解剖特點
  (1)面神經主幹的位置 面神經從莖乳孔出顱後從由胸鎖乳突肌前緣、二腹肌後腹上緣及下頜骨下緣構成的三角間隙內穿出進入腮腺,腮腺血管瘤時面神經主幹常常被擠壓或牽拉變長,進入腮腺或瘤體的位置發生改變,常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面神經主幹先行走於瘤體的假包膜外一段後再穿入瘤體內,另一種是面神經主幹從三角間隙出來後直接進入瘤體,瘤體假包膜外看不到神經主幹。
  (2)面神經分支細小 嬰兒面神經主幹一般約1-2mm粗,其分支小於1mm,穿行於瘤體中,常有細小血管伴行,在分離要特別細心,勿將其當血管結紮。

  (3)下頜緣支較淺,最易損傷, 下頜緣支比頰支、顴支細,穿出腮腺淺行下頜肌群一段後進入肌內,在分離瘤體邊緣時發現有神經穿出後沿下頜骨方向行走時應先保留,否則易當成皮神經損傷。另外,腮腺裡還有三叉神經穿行,支配腺體分泌,手術時應注意甄別。
  腮腺血管瘤的血供及止血 腮腺的血供一般由顳淺動脈、面橫動脈、面前動脈、面後靜脈構成,當腮腺瘤體化後這些血管則構成瘤體的主要滋養血管。為了減少手術分離瘤體時出血,有作者先將頸外動脈結紮後再進行分離手術。
  我們的體會是頸外動脈結紮損傷太大,由於面部血管網豐富,其止血效果不十分滿意,我們的方法是沿瘤體上、下、內側深面分離結紮三動脈一靜脈,待瘤體變成暗紅或紫紅色後從面神經主幹處分開瘤體,此時瘤體已無出血,易於分小塊切除,易於面神經的分離和保護。
  面癱的原因和預防
  (1)面神經分支的離斷損傷 在分離瘤體邊緣時誤當血管結紮或分離時斷裂,最易出現的是下頜緣支及分支的損傷,因為下頜緣支較淺且細長,這種損傷術後立即出現面癱症狀;
  (2)面神經分支的腫脹損傷 面神經主幹及分支在分離時神經鞘膜機械損傷,出現水腫,也能出現面癱症狀,多在術後數小時或數天內出現,一般症狀較輕,多在1-2周內消失。
  我們的經驗是 熟悉腮腺解剖,熟悉面神經的行走特點,很好的結紮止血,腮腺血管瘤的手術可以將風險降到很低,面癱的發生率可以大幅度減少。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