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婦科 主任醫師 郎雁

  長期服用避孕藥對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的發生是否有影響,是各國學者研究的熱點。2010 年,Hannaford等發表的1項前瞻性佇列研究,對英國1 400家醫療機構的46 112例婦女進行了長達39年的隨訪,其中服用過COC組為819 175婦女年;

  從未服用過COC組為378 006婦女年,結果發現,服用過避孕藥的婦女全因死亡率明顯降低(RR=0.88,95%CI 為0.82~0.93);而且,所有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直腸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等)所致的死亡率也明顯降低。

  1、避孕藥與卵巢癌:

  卵巢癌的發病率在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中居第3位,其發病機制複雜,1個主要的因素可能與卵巢反覆排卵造成卵巢表面上皮細胞非正常增殖有關。1970 年就已經有研究報道避孕藥可以降低卵巢癌的發病風險。隨後各國學者進行了多項研究,結果均顯示,避孕藥可以降低卵巢癌的發生風險,這一結論已得到公認。

  Hankinson等的研究表明,服用避孕藥時間越長,卵巢癌的發生風險越低,服用1年卵巢癌的發生風險降低10%~12%,使用5年後,卵巢癌的發生風險降低約50%。近年來的大量研究也表明,避孕藥對卵巢癌的發生有保護作用,避孕藥對卵巢癌發病的保護可能是通過抑制排卵和降低血促性腺激素水平而發揮作用。

  2013 年,Havrilesky 等針對PubMed等資料庫中的24個相關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與從未服用過避孕藥的婦女相比,服用避孕藥可使卵巢癌發生風險降低27%,且降低風險的程度與服藥的持續時間相關,服用避孕藥10年及以上者可使卵巢癌發生風險降低至少50%;結果還顯示,避孕藥降低卵巢癌風險的程度與首次服藥年齡及距離上次服藥時間間隔的長短相關,首次服藥年齡越早、距離上次服藥時間越短,降低卵巢癌發生風險的作用越強。

  目前已公認,服用避孕藥的婦女卵巢癌風險降低,且首次服藥年齡越早、服藥時間越長,卵巢癌風險越低,而且停藥後該保護作用仍能持續存在。

  2、避孕藥與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大多數子宮內膜癌為雌激素依賴型。Schlesselman對避孕藥上市後早期內的多項長期觀察的資料進行Meta分析,結果顯示,避孕藥使用4年、8年和12年時,子宮內膜癌的相對危險度分別為0.44、0.33和0.28。

  表明使用避孕藥可顯著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並隨著持續使用時間的延長,防護作用持續增加。同樣的研究結果還發現,即使在停用避孕藥 5年、10年、甚至20年後,子宮內膜癌的相對危險度分別為0.33、0.41和0.51。證實避孕藥對預防子宮內膜癌的保護作用依然持續存在。

  避孕藥降低子宮內膜癌發生風險的作用機制,可能為避孕藥抑制了卵巢自身分泌的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刺激,同時,避孕藥中的高效孕激素成分能充分使子宮內膜轉化,防止子宮內膜過度增生,避孕藥的週期性使用也使子宮內膜定期脫落排出,達到保護內膜的作用,從而減少其發生癌變的概率。近年來更多學者的近期研究進一步證明了避孕藥使用對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有保護作用。

  3、避孕藥與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目前已公認持續性感染高危型HPV是最重要的致病原因,其他的發病相關因素包括多個性伴侶、初次性生活<16歲、早年分娩、多產等,但< span="">避孕藥的使用與子宮頸癌發生風險的相關性尚不明確。

  4、避孕藥與乳腺癌:

  乳腺癌是最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過量使用外源性雌激素是乳腺癌發生的高危因素之一。近年來的大量研究已證實,服用避孕藥並不增加乳腺癌的發生風險。2002年,Marchbanks等進行了1項全面的研究,發現35~64歲的婦女無論近期還是以前使用過COC,其乳腺癌發生率均與同齡的未服避孕藥的婦女無明顯差異,兩組發生乳腺癌的相對危險度分別為1.0和0.9;

  在長期服用避孕藥以及服用含高劑量雌激素(炔雌醇的含量≥50 μg)避孕藥的婦女中,乳腺癌的發生率也未增加。此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婦女服用COC後,其乳腺癌的發生率也未進一步增加。WHO的《避孕方法選擇的醫學標準》指出,避孕藥不增加乳腺癌發生的風險,不僅對一般育齡期婦女,而且對於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婦女,也是合適的避孕選擇;對於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婦女,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對乳腺進行定期檢查。

  現今避孕藥在臨床使用上存在的常見認知問題,影響廣泛,嚴重地困擾著臨床醫務人員,也使得婦女不能夠正確選擇適合的避孕方法,從而造成不該有的嚴重傷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