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瘤】
是顱內常見腫瘤,可發生在任何含硬腦膜、蛛網膜成份或蛛網膜顆粒部位。人群發病率2/10萬;在顱蓋以大腦凸面、矢旁、鐮旁、小腦幕、側腦室及顱底以嗅溝、鞍上、蝶骨嵴、橋小腦角、中、後顱窩等為常見部位。手術是腦膜瘤主要治療手段。
【腦膜瘤手術原則】
1、 儘量保護腫瘤周圍腦組織及重要血管、神經;
2、 先控制腫瘤血供,離斷腫瘤與腦膜粘連;
3、 條件許可,腫瘤全切除。
大腦凸面腦膜瘤手術入路和骨瓣設計應顧及顯露腫瘤,皮瓣血運及病人美觀等因素。翻開骨瓣時應注意止血,對被累及的硬腦膜及顱骨應予以切除,缺損骨窗硬腦膜應用自身或人工材料進行修復,在非功能區腦膜瘤多能完整切除,對嵌入功能區腦膜瘤應分塊切除,以減少腦組織損傷。在腦膜瘤中凸面腦膜瘤切除效果最好。矢狀竇、大腦鐮旁腦膜瘤:腫瘤位於一側,手術相對比較簡單。如向對側發展,完全切除機會明顯減少。術中切除腫瘤應注意保護腦組織,特別是中央區的腦組織,保護血管包括中央靜脈,以防止術後嚴重腦水腫、出血;保護矢狀竇是防止大出血的關鍵,腦膜瘤累及矢狀竇前1/3、後1/3閉塞可連腫瘤一併切除。腫瘤血供來自顳淺動脈、腦膜中動脈、大腦前動脈分支。
【腦膜瘤鎖孔手術理念】
根據每個患者的CT MRI等影像學檢查,根據病變部位,性質和區域性重要結構等特點,進行個體化設計,切除腫瘤,最大限度減少常規開顱手術的創傷。它不是的單純追求小切口,而是在術中通過合理的手術體位,腦脊液的釋放等腦鬆弛技術,最大限度減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暴露和牽拉,隨著手術深度增加,手術視野也進一步擴大,有效切除腫瘤,減少術後反應和併發症。鎖孔手術或運用鎖孔理念進行手術,絕不是僅做一個形式上的小切口或骨窗,如果沒有徹底切除病灶,或造成較大損傷決不能稱之為鎖孔手術,要掌握好手術適應症。進行鎖孔手術條件:精細的手術操作技術,顯微手術技巧,良好的顯微鏡等裝置,不斷改進的顯微器械和自動拉鉤,逐步分離切除腫瘤。
【腦膜瘤復發】
腦膜瘤大多數為良性腫瘤,手術切除為首選方法。全切除後多數會不復發而獲痊癒,但部分仍有復發,良性腦膜瘤全切除後10年內複發率5-15%。不典型腦膜瘤5年複發率38%。惡性腦膜瘤78%,惡性程度越高,其術後複發率越高。
影響腦膜瘤復發的主要因素:
1、 腫瘤形狀 圓形<< span="">分葉狀 << span="">蘑菇狀
2、 腫瘤大小 腫瘤直徑〉4釐米複發率高
3、 腫瘤部位 顱底靠近大靜脈術後複發率高
4、 瘤周水腫 腫瘤周圍水腫明顯,腫瘤與腦介面不清複發率高
5、 組織學型別 良性5年9-15%復發,不典型38%,惡性78%,隨病理級別升高而升高
6、手術切除程度 手術切除範圍與術後復發關係密切
7、CT增強形態 呈不均勻對比增強複發率高
8、骨質改變 溶骨性改變>骨質增生
9、 有無鈣化 無鈣化〉鈣化
腦膜瘤侵襲行為影像學表現為瘤周水腫,邊緣不規則或蘑菇形,骨質改變,不均勻對比增強以及腫瘤突入腦實質內。
【橋小腦角腦膜瘤(巖骨後腦膜瘤)】
起源於巖骨後面的硬腦膜,而形成橋角區佔位,在臨床與影象學表現上,與聽神經瘤有許多相似之處。常以聽力,小腦共濟及三叉神經為主要症狀。又根據其起源部位不同,症狀出現的順序有差異。根據腦膜瘤與內聽道的關係,又分成幾個型別,以便術中評估腫瘤與該區重要神經血管的關係。進而保護其重要神經功能。可分為前後上下及內聽道周圍腦膜瘤,也可分成內外及後型,內側型累及海綿竇、斜坡,後側型累及面,聽神經。其手術難度明顯大於外側型。手術分離腫瘤壁時,應首先切斷來自巖骨錐體的供應血管(供血動脈主要有咽外動脈,枕動脈,椎動脈及小腦前下動脈等)。腫瘤質軟,較易切除,質硬,且瘤壁與腦幹粘粘較緊,應小心分離。切除腫瘤後,附著的硬腦膜應予切除。骨質異常部分應予磨除。內聽道腫瘤磨除後,用組織膠封閉,以防腦脊液漏,在保證神經功能完整的基礎上,儘可能全切除腫瘤。若腫瘤與腦幹顱神經粘粘緊密不易分離,不必切除。
【小腦幕腦膜瘤】
小腦幕腦膜瘤分幕上和幕下,腫瘤可來自小腦幕切跡緣也可侵犯橫竇、直竇及竇匯。手術入路選擇取決腫瘤部位,生長方向,以及與周圍組織關係。
1、幕上型
頂枕,顳頂枕入路,先分離腫瘤與基底粘連,腫瘤較大分塊切除,從靜脈竇上分離切除,勿損傷labbe靜脈。
2、幕下型
枕下入路,因腫瘤擠壓,橫竇上移,骨窗暴露橫竇、乙狀竇,保護腦幹、小腦。
3幕上下型
頂枕-枕下聯合入路,橫竇為一硬腦膜橋,腫瘤累及直竇,只將腫瘤自直竇上剝離。
注意點:
1、 不同部位腫瘤採用不同手術入路,骨窗大小要滿足腫瘤暴露,儘量暴露至靜脈竇緣。
2、 降顱壓,腦鬆弛術。
3、 腫瘤大,附著面廣,宜包膜內分塊切除,並儘早阻斷血供。
4、 與竇匯或橫竇緊密粘連或腫瘤已侵入竇內不強行切除,或切斷橫竇,若已證實腫瘤侵及橫竇且完全閉塞,可切斷橫竇。
5、 對裂孔型腫瘤應仔細辯清腫瘤與腦幹、深靜脈、顱神經關係,手術宜在腦幹表面與腫瘤間的兩層蛛網膜之間進行,不損傷正常結構,既要力爭全切除,又要保證生存質量。
【側腦室腦膜瘤】
早期因腫瘤生長在腦室腔內常無臨床症狀,當腫瘤生長較大,阻塞腦脊液迴圈通路或腫瘤壓迫周邊腦組織才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影像學示腫瘤境界清楚,與側腦室壁之間無腦脊液存在。其好發於三角區,通常經側腦室三角區進入側腦室。如腫瘤較小可在瘤的前方找到脈絡膜前動脈,電灼切斷後,可完整取出腦瘤;若腫瘤較大,則先分塊切除腫瘤,待瘤體縮小後再四周分離。術中保護好側腦室及室間孔以免血液流入其它腦室。
【當代顱底手術技術】
1、腦鬆弛技術:通過腦池、腰穿或腦室引流充分釋放腦脊液,使腦實質充分鬆弛,術中不用或少用腦壓板進行腦牽拉。
2、中斷腫瘤血供技術:大型腫瘤血供豐富,早期達到腦瘤基底,儘早阻斷血供,減少術中出血,電凝離斷和囊內切除交叉進行,直至基底全部斷離,腫瘤充分縮小,最後切除腫瘤。
3、通過蛛網膜分離動脈和顱神經技術:留一層蛛網膜覆蓋在重要神經和血管上,大多數腫瘤可以安全地全切。分離被腫瘤包繞的動脈和與腦瘤粘連的顱神經是腦瘤全切除關鍵。
顱底腦膜瘤手術治療目標:最大限度保護神經功能,降低病殘率,保持及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並不單純追求腦瘤全切除。
【嗅溝腦膜瘤及腫瘤血供】
由雞冠、蝶骨平板與篩板之間硬腦膜長出;腫瘤血供主要為篩板動脈,有時腦膜中動脈以及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分支也參與血供。骨窗足夠低,由腫瘤前部電凝從篩孔來的供血動脈,由前向後分離瘤壁與腦組織。
【巖斜腦膜瘤手術入路選擇原則】
若術前影響學顯示,腦幹水腫,血管完全被腫瘤包繞,有基底動脈供血,提示有很高的永久性神經功能缺失危險,當腫瘤巨大或蛛網膜介面消失時,不能考慮全切除。此時手術入路可採用簡單的顳下小腦幕,或枕下乳突後入路。次全切除r刀治療,有利保護患者神經功能,降低手術殘廢率。近來趨向以保持患者生存質量為核心,個體化治療方案。逐漸屏棄以單純切除腫瘤的目的的侵襲性手術方案。手術技巧:以往認為腫瘤與腦之間有蛛網膜下腔者,全切除沒有困難。對蛛網膜下腔消失者,常分離困難。只要有耐心,輕柔的分離仍可全切除。而對軟腦膜受侵犯者,則分離十分困難,甚至不可能全切。
【腦瘤與腦幹組織之間】
腫瘤與腦幹組織之間總有蛛網膜或軟腦膜相隔,只是有些介面識別較為困難。有的腫瘤表面有多個結節嵌入壓迫腦幹,並與軟腦膜血管粘粘緊密,此時應從易識別的介面開始,應用顯微技術,嚴格沿此介面小心剝離腫瘤包膜,並保持包膜完整性。使斷端有一牽拉餘地。絕不能穿透包膜,避免損傷組織神經,分離腫瘤時絕不能以暴力撕開兩者介面,或燒灼軟腦膜血管,只要保持腦幹面光滑,術後療效均感滿意。遇到附著腦瘤的神經時,首先應行瘤內切除,降低神經張力,然後剪開神經與腫瘤間蛛網膜即可分離。腫瘤供應動脈,供應腦幹的動脈往往與腫瘤粘粘,併發出細小分支,呈“Y”型鑽入瘤內,在分離腫瘤時,絕不能燒灼腦幹供應血管,也不能撕斷細小的腫瘤供應動脈,否則斷端回縮,止血相當困難。且易損傷腦幹供應血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