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病科 主任醫師 李長春

  干擾素臨床應用現狀

  全球病毒性肝炎感染人數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AIDS)人數的10倍以上,並且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死於病毒性肝炎相關疾病。2006年,中國15~59歲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率已下降至8.57%,但據此估算,中國仍有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近3000萬。

  干擾素(IFN)於1992年被批准用於CHB治療,聚乙二醇干擾素(PegIFN)則於2005年獲批。2010中國乙肝指南以及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亞太肝臟研究學會(APASL)、歐洲肝臟研究學會(EASL)和英國國立健康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指南均推薦初治患者應用IFN/PegIFN。

  另外,我國丙型肝炎報告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在2012年已接近16/10萬人。

  PegIFN+利巴韋林聯合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方案在丙型肝炎患者可實現59%~75%的持續病毒學應答(SVR)率。

  干擾素常見不良反應

  IFN的常見不良反應(>5%)包括注射部位炎症、疲乏、頭痛、寒戰、發熱、體重減輕、頭暈、肌痛、噁心、腹瀉、中性粒細胞減少、貧血和抑鬱等。

  中性粒細胞減少和貧血在IFN治療之初即可出現,流感樣症狀在治療1周後逐漸減輕,抑鬱症狀則在治療4周後出現並逐漸加重。中國一項回顧性研究對592例在接受IFNα治療前甲狀腺功能正常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進行觀察,結果顯示IFNα治療期間甲狀腺功能異常(TD)發生率達11.5%,但大部分為亞臨床表現,僅極少數需要接受持續性藥物治療;女性和治療前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陽性為發生TD的危險因素。

  少見和嚴重不良反應

  IFN少見和嚴重不良反應()包括自殺企圖、嚴重抑鬱、精神病、攻擊行為、心肌梗死、心絞痛、心包積液和視網膜缺血等。現就國外報道的一些IFN少見和嚴重不良反應的文獻進行回顧。

  粒細胞缺乏國外個案報道顯示,1例接受PegIFNα治療的19歲男性患者在6個月後出現發熱、咽喉疼痛和全身不適,全血細胞計數顯示,完全性粒細胞缺乏,並且血塗片中無法檢出中性粒細胞;停用抗病毒治療並給予經驗性廣譜抗生素和潑尼鬆龍治療後,患者中性粒細胞計數完全恢復正常。

  結節病結節病為干擾素治療的罕見副作用。面板受累可單獨發生,也可與系統性受累同時出現;在三分之一的患者中面板受累可為唯一臨床表現。干擾素誘導的結節病呈良性病程;在大多數患者中停藥或減量後可隨之出現臨床緩解,減量或停藥的決定應基於治療和症狀嚴重程度的獲益平衡而做出。

  眼部不良反應在1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共同感染的患者中,IFNα-2a聯合利巴韋林治療2周後出現眼外直肌麻痺並且無其他神經系統症狀,停藥後症狀完全緩解,未遺留任何眼科後遺症。

  此外,干擾素引發網狀青斑、廣泛銀屑病、短暫性視力喪失、間質性肺炎、急性胰腺炎、腎血栓性微血管病、腦白質病、周圍神經病的案例亦見諸於文獻報道。

  治療

  貧血對於Peg IFNα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所致的貧血,首先可將利巴韋林減量200mg或400mg,如果需要則可將利巴韋林再減量200mg;當血紅蛋白水平低於85g/L時需要停用利巴韋林。

  在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的情況下,當中性粒細胞絕對計數(ANC)×109/L、血小板×109/L時應將PegIFN減量;ANC×109/L、血小板9/L時應將其停藥。

  甲狀腺功能減退對於症狀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大部分專家建議在按需應用替代治療的基礎上繼續應用Peg IFN和利巴韋林;對於症狀性甲狀腺功能亢進,則應停用上述藥物並接受專科治療。

  抑鬱在Peg IFNα和利巴韋林聯合治療的患者中,抑鬱的發病率為20%~60%。

  對於出現輕度抑鬱者,應定期監測症狀並應用抗抑鬱藥物,通常不需要停用PegIFN;中度抑鬱需要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將PegIFN減量50%;重度抑鬱則需要停用PegIFN和利巴韋林治療。

  既往即有抑鬱和(或)焦慮症狀、既往治療期間抑鬱、利巴韋林誘發貧血、長期治療、缺乏社會支援、甲狀腺功能異常、HIV共同感染和腦損傷等因素均可促成抑鬱出現。

  對於出現抑鬱症的患者,可採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和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如西酞普蘭、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和文法拉辛等治療。必要時請神經或精神專科醫生會診以指導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