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喉科 副主任醫師 楊後民

  外耳道真菌病(otomycosis)又叫真菌性外耳道炎(otitis externa mycotica),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內的條件致病性真菌,在適宜的條件下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的炎性病變。在自然界中存在種類繁多的真菌,尤其在溫度高、溼度大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孳生繁殖更快。

  一些真菌侵犯人的外耳道,在下列情況可為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因素:

  1、正常人的外耳道處於略偏酸性的環境,如由於耳內進水或不適當地用藥,改變了外耳道PH值,有利於真菌的孳生。

  2、游泳、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中耳炎流出膿液的浸泡,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積和刺激,真菌得以孳生繁殖。接觸的病人中多數為在洗浴中心或理髮店內找人採耳傳染所致,與其採耳、修腳工具多人共用,消毒不嚴有關。

  3、全身性慢性疾病,機體抵抗力下降,或全身長期大劑量應用抗生素,都為真菌的孳生提供了條件。

  4、近年來抗生素的不正確使用和濫用,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機會。

  外耳道真菌病常見的致病菌有酵母菌、念珠菌、芽生菌、麴黴菌、毛黴菌、放線菌、青黴菌等。來自CADIS一組資料報道4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中,近平滑念珠菌佔42.9% ,黑麴菌為35.7%,40%的人發病前用過抗生素。

  病理

  感染的真菌種類不同,引起的區域性組織病理學改變不同。如麴菌感染一般不侵犯骨質,無組織破壞。白色念珠菌感染早期以滲出為主,晚期為肉芽腫性炎症。芽生菌、放線菌是化膿和肉芽腫性改變。毛黴菌侵入血管,引起血栓,組織梗死,引起壞死和白細胞浸潤。

  症狀

  外耳道真菌感染有時可無症狀,其常見症狀主要包括:

  1、外耳道不適,脹痛或奇癢。

  2、由於真菌大量繁殖,堆積形成團塊可阻塞外耳道引起阻塞感。

  3、真菌團塊刺激,外耳道可有少量分泌物,患者感外耳道潮溼。

  4、外耳道阻塞,鼓膜受侵,患者可有聽覺障礙,耳鳴,甚至眩暈。

  5、如病變損害範圍較大或較深,可有區域性疼痛。

  6、有些真菌引起的改變以化膿和肉芽腫為主。嚴重的可致面癱。

  7、真菌可致壞死性外耳道炎。

  8、有些真菌感染可引起全身低到中等發熱。

  檢查

  1、感染的真菌種類不同,檢查所見外耳道表現不同。
  (1)念珠菌感染外耳道面板潮紅糜爛,界限清楚,表面覆白色或奶油樣沉積物。
  (2)麴菌或酵母菌感染外耳道內有菌絲,菌絲的顏色可為白色、灰黃色、灰色或褐色。芽生菌感染初期可見外耳道面板散在丘疹或小膿泡,其後發展成暗紅色邊緣不整的淺潰瘍,有肉芽生長,表面有膿性分泌物。

  (3)毛黴菌感染耳流膿,如引起面癱可見面癱的各種表現。
  2、分泌物塗片、真菌培養,可以幫助判斷致病菌的種類,必要時需作活組織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和治療。
  3、聽力檢查可以得知其對聽力的影響程度。

  診斷和鑑別診斷

  一些外耳道的真菌感染經檢查根據外耳道所見就可作出判斷。要了解感染的真菌的種類應作真菌培養或塗片檢查。有些要經過活組織檢查才能作出診斷。應和普通的外耳道細菌感染、壞死性外耳道炎、外耳道新生物相鑑別。有時還要和中耳的感染相鑑別。

  治療

  以區域性治療為主。清除外耳道內的汙物,保持外耳道乾燥。區域性應用廣譜抗真菌藥物,待獲得真菌培養結果後應儘快選用敏感的抗真菌藥物。病情嚴重者給予口服抗真菌藥物治療。

  採用高清耳內窺鏡下配合專用清理工具,將外耳道內真菌塊、脫皮清理乾淨(這一步非常關鍵,這是真菌生長的基礎,就像植物與泥士一樣),特別是外耳道前下角隱避處,只有在耳內窺鏡下才能看清楚及清理乾淨。清理乾淨後再注入我科特製的藥膏並塗均勻。95%的患者治療一次即可治癒,不打針,不吃藥,一週後複查即見外耳道恢復正常,再次簡單清理一次並塗藥即可防止復發,再不用藥及複診。該項治療是我科特色治療之一,具有無痛苦、費用低、時間短、效果顯著、不復發、不打針,不吃藥,不影響工作和學習,診療過程清晰可見的特點,得到了患者及同行的一致好評。

  預防

  1、耳內禁進水及滴藥不當,使耳內潮溼,易使真菌生長。

  2、不進食海鮮及飲酒。

  3、避免不潔採耳。

  4、規範的治療,避免長時間的使用耳內抗生素及激素。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