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發病率為10%。由於血管瘤發病率高,可能造成個體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多種危害,其治療方法也眾多,但均存在一定不足或不良反應。
下面就血管瘤的基本問題及治療進行簡要介紹。
1 、血管瘤的分類及病理 :
血管瘤在低出生體重兒及早產兒的發病率較高。傳統上一直將血管瘤分為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蔓狀血管瘤及混合性血管瘤,但這種分類難以反映血管瘤的生物學特徵和臨床特點。1 982年,Mulliken根據血管內皮細胞的生物學、病理組織學特點和臨床表現方面的不同特點,將傳統意義上的血管瘤分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兩大類,從此引起了對血管瘤的認識和治療上的根本性改變,目前這一分類標準已逐漸被認同、接受。
嬰兒型血管瘤的病理過程,臨床表現為2個完全不同階段,即增生期和消退期。血管瘤增生期一般現在個體出生後6個月至1年內,臨床上,最初觀察僅為小紅色丘疹,繼而逐漸或迅速增大。此後,進入消退期,臨床表現為血管瘤生長逐漸停止,瘤體開始變小,表面顏色由鮮紅色變為暗紅色,腫塊表面面板皺縮,體積開始變小。
2、嬰幼兒血管瘤的治療方法
血管瘤種類繁多,治療方法也多種多樣。由於1/2以上血管瘤可白行消退,而手術等治療可能會產生比其自行消退更嚴重後遺症,如瘢痕增生,功能障礙等,故一般主張在血管瘤早期持觀望和姑息態度。但當血管瘤的生長危及患兒生命或臟器功能時,則應及時治療。臨床上嬰幼兒血管瘤治療方法的選擇與多種因素相關,主要應取決於病變部位,深度(淺表、深部、混合),範圍及大小,分期,是否有功能障礙,醫師的治療經驗,特定治療方法的有效性及患兒及其冢屬的精神心理負擔等。
血管瘤治療方法主要包括:①手術切除;②冷凍治療;③放射與放射性核素治療;④鐳射治療;⑤注射治療;⑥外用藥物治療;⑦口服藥物治療。
2.1 手術切除
血管瘤的手術切除需嚴格掌握適應證,權衡手術價值後,方可確定是否選擇手術治療。對影響功能、危及生命的血管瘤,經保守治療後仍有較大殘存病變的血管瘤,反覆出血或潰瘍的血管瘤和所有惡性血管瘤等而言,手術切除仍是最主要的方法,對於獨立且較小病灶者效果良好。
2.2冷凍治療
冷凍治療用於治療血管瘤,源於20世紀60年代。其方法是以液氮冷凍血管瘤為主,也有少數學者應用。利用液氮的揮發作用導致的強低溫(-96℃),通常狀態下低於-20℃,將病損區面板、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圍組織冷凝,使其細胞內形成冰品,並導致細胞膜破裂、低溫休克、組織細胞缺血和缺氧壞死及產生免疫反應,使組織細胞破壞死亡,再經機體修復過程,使血管瘤消失。此法易留下區域性瘢痕及組織攣縮,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療後,常留下嚴重缺損性畸形及功能障礙。由於冷凍操作難以控制強度和深度,同時組織對低溫的抵禦能力不同,常m現治療不徹底、區域性瘢
痕、缺損性畸形及功能障礙,因此目前治療血管瘤已較少使用。
2.3 放射與放射性核素治療
放射與放射性核素治療血管瘤的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所產生的γ射線,對病損區組織細胞核進行轟擊,使其中的DNA鏈、RNA鏈斷裂,終止核蛋白合成,導致細胞死亡和解體,再通過組織修復過程,達到治療目的。臨床上常用的放射與放射性核素治療方法有:淺層X射線照射、“Co區域性照射、”Sr敷貼、”P膠體區域性注射等。血管瘤經治療後,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損傷後的萎縮性瘢痕,表皮有脫屑現象。對於這種由放射線照射所致的萎縮組織和萎縮性瘢痕,有學者建議施行手術切除,否則不排除其癌變可能。由於放射核素治療可能導致對患兒的潛在危害,因此有學者認為,在血管瘤治療過程中應儘量避免使用。
2.4鐳射治療
因鐳射的穿透力有限,故鐳射治療主要適用於早期、淺表性血管瘤。其原理為利用專業鐳射治療裝置,使血液中氧合血紅蛋白吸收光能產生熱量,熱量傳導至周圍血管壁,造成血管損傷,從而達到治療血管瘤的目的。目前用於治療面板血管瘤的鐳射有532 nmNd:YAG鐳射、脈衝染料鐳射,1064 nm Nd:YAG鐳射、光動力療法及強脈衝光系統等。在治療血管瘤時,最好不使用大能量鐳射,以免對機體造成大的損傷。此外,早期的C02鐳射是以切割、汽化原理進行治療,術後瘢痕發生率較高,很難達到好的療效,現已少用。由於鐳射治療血管瘤帶來的瘢痕問題及對較大面積、較深厚度病灶處理困難,甚至引起大出血等危險,使用一定要慎重,應嚴格掌握適應證。
2.5注射治療
血管瘤注射治療的常用藥物包括:①魚肝油酸鈉;②枯痔靈注射液;③明礬注射液;④枯礬黃蓮注射液;⑤碳酸氫鈉注射液;⑥平陽黴素、博萊黴素類;⑦沸水注射療法;⑧尿素注射液;⑨糖皮質激素。早期使用魚肝油酸鈉等硬化劑注射人血管瘤體肉,造成區域性血管腔栓塞、內皮細胞壞死,從而達到治療效果。此法區域性刺激和創傷大,治療後由於區域性瘤體壞死,有感染、組織壞死和瘢痕形成危險,故現已較少應用。
2.6 外用藥物治療
咪喹莫特是一種咪唑喹啉胺類免疫調節藥物,原被廣泛用於生殖器疣、面板基底細胞癌、原位鱗癌等疾病治療。2002年,Martinez等首次嘗試應用咪喹莫特治療嬰幼兒血管瘤,並取得較為理想的療效。目前,許多學者採用5%咪喹莫特隔日區域性塗抹治療嬰幼兒血管瘤。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產生大量細胞因子,如IFN-a、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I。)-6、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a等誘導血管瘤消退。其主要優點是方便、可控、無區域性刺激性,尤其適用於治療身體隱蔽部位的中、小型血管瘤。
2.7 口服藥物治療
口服激素治疔一直是治療重症大面積、多發性血管瘤的一線藥物,主要適用於面積較大、多發性或具有侵襲性血管瘤及危及生命、伴充血性心力衰竭、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礙、血小板減少症、影響視力或呼吸等影響重要臟器功能的血管瘤,但口服激素的具體治療劑量、用藥時間及減藥方法,迄今尚不統一,這主要與激素治療血管瘤的機制尚未闡明有關。口服激素可引起一些嚴重且暫時性的併發症,包括導致個體性格改變、真菌感染、高血壓、庫欣綜合徵及胃腸不適等。
3 、普萘洛爾治療血管瘤
口服普萘洛爾治療血管瘤,首先由LeauteLabreze等發現,其在使用普萘洛爾治療2例出生不久嬰兒心臟疾病的同時,2例嬰兒所患血管瘤顏色變淺,範圍縮小。此後,他們應用普萘洛爾治療9例顏面部血管瘤患兒顯示,用藥24 h內血管瘤顏色變淺,且治療過程中未見嚴重的不良反應,僅個別出現血壓偏低。這種方法一經文獻報道,迅速引起各國學者的關注,從而引發了一系列關於普萘洛爾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的臨床應用和基礎研究,一些較嚴重並危及生命的嬰兒血管瘤,應用普萘洛爾治療後,病情可迅速得到控制。
4、展望
總而言之,血管瘤治療正朝著既能及時控制腫瘤生長、促進消退,又能保護患者生理功能、不損害其容貌,減小不良反應,減輕患兒及家屬的心理負擔的方向發展。同時,隨著成熟血管瘤動物模型的殪立及對其生物學特性的深入研究,多種治療方法的機制和有效性將會進一步闡明,從而使血管瘤的治療方法不斷完善。
由於血管瘤的分類、發病機制及病理的不同,臨床治療方法的選擇亦各異,涉及多方面因素,目前尚無一種方法適用於所有型別血管瘤。一些血管瘤採用單一方法就可獲得較好效果,而有些即使幾種方法聯合使用,也不能取得滿意效果。因此,臨床醫師對該病的整體認識,也需提高。在選擇血管瘤治療方法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聯合多種方法靈活使用。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均表明,多數兒童的血管瘤可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因此,臨床上對多數血管瘤患兒的治療,越來越傾向於慎重考慮,尤其應強調防止對能自行消退,且預後較好病變的過度治療,除非面積大、生長迅速,或產生嚴重併發症或心理影響者需積極治療外,否則應經專科醫師嚴密觀察後,再慎重做出是否治療干預的決定。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