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免疫科 主治醫師 龔書識

  類風溼關節炎(RA)是一種對稱性、多關節受累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其關節呈慢性、進行性、毀損性受累,如未適當治療,病情會逐漸發展,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功能喪失,是我國主要的致殘性疾病之一,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一、發病機制
  類風溼關節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認為是由遺傳背景、環境因素及免疫紊亂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臨床表現
  類風溼關節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在人群中發病率約0.3%左右,國外報道類風溼關節炎高發年齡在50-60歲,國內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女性患者發病高峰年齡在35-44歲,男性患者在55-64歲。多數類風溼關節炎病人以隱匿性、亞急性的方式起病,在出現明顯關節症狀前可有數週的低熱、全身不適、疲乏無力、體重下降等前驅症狀,以後逐漸出現典型關節症狀。類風溼關節炎的臨床表現在個體上差異很大,呈異質性發病,大多數病例呈慢性、進行性反覆發作,最終可導致關節結構破壞,從而影響關節功能。
  1、晨僵現象
  晨僵是指在晨間起床後關節有僵硬感不適,活動後症狀減輕,活動時間稱為晨僵持續時間。其實,晨僵不僅僅表現在晨間起床時,在長時間靜止不動後也可出現類似症狀。其機制在於在長時間靜止後,存在關節炎的關節囊中會積聚大量關節液,導致關節活動不利,而在活動時,由於關節的伸屈運動增加了關節囊的擠壓作用,從而增加了對關節滑液的吸收,會逐漸恢復其關節的活動程度。在其他的關節炎中也會有晨僵現象。只不過以類風溼關節炎為代表的炎性關節炎晨僵表現的更突出一些。晨僵出現在95%以上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晨僵持續時間的長短能夠預測關節炎症的輕重程度,常被作為觀察類風溼關節炎活動性臨床指標之一。

  2、關節的腫痛及壓痛
  關節痛/壓痛是最早的症狀,受累關節的面板可出現色素沉著。關節腫脹則是因為關節腔內積液或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引起,表現為關節區域性的腫脹、區域性面板溫度增高。需要注意的是關節痛不等於關節炎,關節腫脹才能夠稱之為關節炎。
  3、關節畸形
  見於中晚期患者,主要是因為骨質破壞(或/和)關節周圍的肌腱、韌帶受損使關節不能保持在正常位置,導致關節不同程度的畸形,最常見的是掌指關節的半脫位和手指的尺側偏斜,近端指間關節過度伸展,使手呈“天鵝頸樣”及“鈕釦花樣”表現。重症患者關節出現纖維性或骨性強直,致使生活不能自理,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類風溼關節炎“鵝頸”畸形
  4、其他特殊關節受累的臨床表現
  類風溼關節炎除了累及常見的外周關節外,還可累及一些少見關節,如:顳頜關節是最常見受累的特殊關節,約25%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有顳頜關節受累,表現為顳頜關節疼痛,嚴重時可有張口受限。(頸部)寰樞關節也是類風溼關節受累的特殊關節,臨床表現為頸痛、活動受限,甚至因頸椎半脫位而出現脊髓受壓,導致指端麻木,嚴重者可導致高位截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