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病一科 主任醫師 郭會卿

  類風溼關節炎侵犯任何可動關節。表現為疼痛(活動後加重),腫脹和壓痛。典型的關節受累順序為:手和腕、足和踝、肘、肩、膝、頸、髖。分述如下:
  1、手和腕:幾乎所有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都累及手和腕關節。這些關節是最先受累也是晚期產生特徵性畸形的部位。典型的早期特徵是近端指間關節(PIP)因腫脹產生的手指梭形外觀,常伴有掌指關節(MCP)對稱性腫脹,特別是II、III掌指關節腫脹十分常見,遠端指間關節(DIP)很少受累。軟組織鬆弛無力可產生手指的尺側偏斜,常伴有近端指骨掌側半脫位;掌指關節的尺側偏斜常合併橈掌關節的橈側偏斜,導致手的“之”字變形;晚期患者,由於PIP過度伸展與遠端指間關節屈曲,可出現“天鵝頸”畸形,PIP屈曲與遠端指間關節過度伸展可引起鈕孔花畸形。這些改變將導致手部力量喪失。
  腕部受累在中國人類風溼關節炎中尤其常見,無痛性的尺骨莖突區腫脹是類風溼關節炎早期徵象之一。腕的背側屈曲是最早的運動受限部位,急性滑膜炎在腕背側表現為囊性軟組織腫脹,掌側的滑膜增厚和健鞘炎可壓迫橫韌帶下的正中神經,引起“腕管綜合徵”,臨床上出現拇指、食指、中指掌側面,無名指橈側面板感覺異常與遲鈍,也可伴有大魚際肌的萎縮。在晚期,由於橈腕,腕間和/或腕掌關節的纖維性強直或骨性強直,腕部變得不能活動,橈尺遠端關節受累常使旋前和旋後運動極度障礙。

  2、足和踝:足部關節炎常見,甚至可早於手與腕的病變,但踝關節在早期及輕型患者中少見。跖趾關節(MTP)的滑膜炎最常見,趾間關節很少受累。跖趾關節的腫脹、半脫位造成足趾兩側壓痛、跖骨疼痛、跖骨頭半脫位、拇趾外翻,足趾外側偏移和爪樣足變形。類風溼關節炎早期往往是跖趾關節最先出現侵蝕性改變,放射學檢查對第4、5跖趾關節的侵蝕性改變尤其敏感。
  3、肘:在疾病早期可見到由於肘部增生滑膜炎造成的屈曲攣縮,並可在肱骨外上髁後方,橈骨頭近端形成腫塊,鷹嘴旁溝常被肥厚的滑膜淹沒。
  4、肩:肩關節受累常見,但一般不在早期。盂肱、肩(喙)鎖關節最易受累,其典型徵象為運動受限以及喙突外下方及周圍壓痛,關節囊破裂以及肱骨半脫位也可出現,腫脹少見。
  5、頸:大約25%的類風溼關節炎早期患者有頸椎受累,隨著病情的發展最終有60%~70%的患者出現相關症狀,病變主要發生於齒狀突周圍的滑膜囊及其相關韌帶。頸部疼痛與僵硬在類風溼關節炎很常見,常常侵犯第一、二頸椎,由於進展性的骨糜爛可引起寰樞關節半脫位,從而引起脊椎壓迫產生神經系統症狀,也可引起椎動脈的扭轉及壓迫,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由此而產生一系列臨床症狀:四肢活動異常、括約肌功能障礙、共濟失調、眼球震顫、吞嚥困難,並可引起枕部至肩胛的疼痛。

  6、膝:膝關節是最常受累和致殘最多的關節之一,大約l0%~15%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以膝關節為首發表現。滑膜的肥厚及積液常見,臨床症狀包括關節僵硬、疼痛、行走和坐椅、起立困難。在膝關節病變數週後股四頭肌可發生萎縮而迅速影響伸膝功能,後期併發症有屈曲攣縮、外翻畸形和程度不等的韌帶不穩定。膝關節腔內積液可使屈膝時腔內壓力增高,此時積液被擠人關節後側的腓腸肌-半膜肌滑液囊使此滑液囊窩腔擴大而形成窩囊腫有稱Baker囊腫,此處可觸及有彈性的軟組織腫塊,患者主訴膝後疼痛和發脹,偶爾囊腫生長迅速或破裂可引起類似急性血栓靜脈炎的症狀,稱“假性血栓性靜脈炎”。
  7、髖:髖部病變不常見,且往往發生在病的後期,患者常訴腹股溝部不適,其次是臀部、下腰部或膝關節疼痛,腫脹和壓痛少見,只能靠步態與關節活動受限來判斷有髖關節病變。晚期可有股骨頭破壞。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