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關節炎(RF)簡稱“類風關”,是一種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本病以女性多發,男女患病比例為1:3。類風溼關節炎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30-50歲為發病的高峰。主要表現為以雙手和腕關節等小關節受累為主的對稱性、持續性多關節炎。病理表現為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並出現關節軟骨和骨破壞,最終可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此外,患者尚可有發熱及疲乏等全身表現。
2009年美國風溼病學會(ACR)和歐洲抗風溼病聯盟(EULAR)提出了新的類風溼關節炎分類標準和評分系統,有助於診斷不典型及早期類風溼關節炎。
在臨床工作中,由於人們對該病的警惕性強,使該病“漏診”並不多,相反容易將骨關節炎、骨質疏鬆症、創傷性關節炎、腱鞘炎,甚至痛風等誤診為類風關。而另一方面,對於一些診斷明確的類風溼關節炎卻只採用非甾體抗炎藥加糖皮質激素(強的鬆),使很多患者喪失了寶貴的早期治療機會。
目前國際上對於類風關的治療原則已經較統一,主張在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的同時使用甲氨喋吟呤、羥氯喹、柳氮磺胺吡啶、來氟米特等“改善病情的抗風溼藥”(DMARDs),同時選擇性結合部分植物藥物能真正起到改善病情,控制疾病發展的作用。近十年來,以細胞因子為靶分子的生物製劑的使用在進一步控制病情進展、達到病情緩解或最小的疾病活動度方面給患者帶來了新的展望。 對於類風關患者來說,應該對這一常見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地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大多數類風關患者經系統規範的內科治療可以臨床緩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