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科 主任醫師 冷愛民

  小腸是消化道最長的器官,小腸疾病因受臨床起病隱匿、症狀特異性不強和病變部位深等眾多因素影響,其臨床診斷十分困難。

  人們嘗試用各種方法,包括推進法、探頭法、索道法等,試圖將內鏡插入整個小腸,但結果都令人失望,高達50%的小腸疾病不能確診,全小腸疾病的診治始終是內鏡醫學領域的空白,是消化道疾病診治的最後盲區。各種常規小腸疾病檢查方法,包括普通推進式小腸鏡、全消化道鋇餐、小腸鋇灌、血管造影、同位素掃描等均具有其侷限性而無法滿足臨床診斷需要。

  2001年膠囊內鏡的問世,為小腸疾病的診斷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檢查手段,無創性、無交叉感染的方法易為病人所接受,它對小腸疾病的陽性檢出率戈之錚等報道為76.6%,溫小恆等報道為74.4% ,較其他傳統方法有所提高。

  然而,目前的膠囊內鏡還不能很好地定位、定向,對腸腔既不能充氣,又不能活檢,更不能治療,且腸道積液影響觀察、影象解析度不如電子內鏡,而影響其臨床價值的發揮。膠囊內鏡如不能排出體外,可能造成腸梗阻,必須手術取出。

  雙氣囊電子小腸鏡在其所能到達的區域,大部分病變均能發現,我科陽性檢出率為88.24%,以黑便查因及嘔吐查因陽性率最高,發現的病變有小腸crohn病,小腸腫瘤,小腸血管畸形,小腸毛細血管擴張徵,小腸炎,迴腸多發潰瘍,小腸憩室並出血,鉤蟲病,空腸脂肪瘤,十二指腸潰瘍,小腸扭轉,以小腸crohn病、小腸血管畸形及小腸毛細血管擴張徵多見。

  行雙氣囊電子小腸鏡檢查前,必須先做胃鏡和結腸鏡,以排除胃和結腸疾病。另有1例便血病因不明者,先行經肛門雙氣囊電子小腸鏡檢查只發現腸腔有大量鮮血,而未找到出血部位和原因,再行經口小腸鏡檢查發現屈氏韌帶下方20cm處有一基質瘤活動性出血。特別要引起重視的是小腸鉤蟲病,主要寄生在空腸,也可寄生在十二指腸和迴腸中上段,為了避免過度檢查,最好首先做大便找鉤蟲卵。

  上下結合的雙氣囊電子小腸鏡檢查基本完成了對整個消化道的徹底無盲區的檢查,且具有圖象清晰、能取活檢、操作可控制等特點。不論是病因確診,還是病變範圍和程度的確定均有較大的優勢,達到了實用性強、操作效能好、臨床價值確實可靠的目的,是小腸疾病診斷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雙氣囊電子小腸鏡操作時間長,檢查範圍廣,雖然經肛進鏡耐受性較好,但經口進鏡耐受性明顯下降,麻醉下經口進鏡,其耐受性明顯提高,更能達到較好的檢查效果. 麻醉下進鏡是一種較好的選擇,但進鏡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特別是呼吸和心率及血氧飽和度,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