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臨床心理中心 主治醫師 李飛

  哽噎恐懼症(ChokingPhobia)指個體在被食物噎了後突然獲得進食恐懼,吞嚥困難,軀體檢查未發現任何異常,以害怕和迴避吞嚥食物、液體或藥片為特徵。在DSM-V中被看作一種其它型的特定恐懼症,把它和害怕嘔吐放在一起。國內尚未見到哽噎恐懼症的報告,國外的報道也不多。

  2012年Baijens在Embase、PubMed,PsycINFO,和TheCochraneLibrary資料庫以英語、德語、西班牙語、荷蘭語等檢索發表的成人哽噎恐懼,僅發現12篇原創性文章,其中9篇是案例報導,一篇案例對照,兩篇系列研究。本文報導了一例哽噎恐懼症,並報導認知行為聯合催眠治療的過程。

  1、一般資料

  來訪者男性,初次就診時44歲,已婚,漢族,本科學歷,現待業在家,但有較穩定的投資性收入。來訪者中等個頭,體型偏瘦,帶一幅黑框眼鏡,感覺比較文氣。就診8個月之前(2010年1月),因為吃幹饅頭、花生被噎,後來服藥時又被噎,就感覺有東西進了氣管,要窒息,快死了,非常恐懼,再後來做吞嚥動作時就感覺害怕,“感覺裡面有塊肌肉不受控制了”。

  到後來顆粒大的東西都不敢吃,雞和青菜要剁碎才能進食,喝水只能先小口地含著,等一會才能吞下去。不敢吃有筋的東西,特別怕吃細條狀的東西,感覺只有一部分嚥下,另一部分在喉嚨上粘著,特別恐懼。近段時間吞嚥時要全身心地集中注意,吃飯時不能說話,不能分心。初次就診的這段時間感覺吞口水也不自然,以吃藥時最為緊張,不管藥有多苦,都得把藥片咬碎了才能吞下,感覺很痛苦。

  既往被哽噎大概每年也有一次左右,但沒關係,想不通這次為什麼就這樣了。發病前體重大約65公斤,現在55公斤。來訪者8、9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家族中從爺爺父親輩都有40歲左右死亡的;上大學的時候患甲肝,工作後不久發現患乙肝,2010年檢查出肝硬化。在我院神經內科做了神經系統體格查檢,在耳鼻喉科做了體格檢查末見異常;喉鏡,肌電圖無異常,頭部MRI均無陽性發現。來訪者診斷為哽噎恐懼症。

  2、治療過程

  最初的三次治療主要圍繞瞭解病情,建立治療關係,初步的治療過程。治療師通過仔細的傾聽及觀察,瞭解到來訪者的成長經歷:其為長子,來訪者8歲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但後一直都是一帆風順的,讀書,考大學,工作都很順利,感覺比較正常,比較優越的那種感覺,母親一直都不管他的學習。初三開始,十幾歲開始寄宿。妻子在醫院上班,他現在沒上班,主要管小孩,治療的時間比較充裕。

  首先與來訪者討論了治療目標,來訪者表示想消除症狀,治療師說這可能難以達到,只可能減輕症狀並減少症狀對他的生活的影響。到時可以較放鬆地喝水,進食服藥,可能偶爾仍有擔心,但對他的生活沒什麼大的影響。來訪者表示接受。

  後來治療師向來訪者介紹了自己(正在接受中德班的認知行為治療系統培訓)、認知行為治療的基本原理、恐懼症的治療原則、《理智勝過情感》[4]這本書。並給來訪者一本。接著治療師解釋,將用這本書為治療手冊、每次會佈置相應的家庭作業、治療的過程是治療師教他去解決問題,過程有點複雜、治療會以來訪者的節奏來,以後他遇到任何困難都有治療師和他一起去解決。

  這階段來訪者的學習及作業的重點內容包括:閱讀書的前言;第十一章“理解焦慮”,瞭解焦慮時出現的三種反應(搏鬥、逃脫及凍結反應)、瞭解焦慮的認知層面、要克服逃避等;閱讀第一章“瞭解你的問題”,學習把他的問題分成環境、生理反應、情緒、行為及思維等五個方面(治療師向他解釋,想要了解他的問題,就得像把出了問題的電視拆開一樣,看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這些讓來訪者有了認知上的初步的概念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