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免疫科 主任醫師 陳進偉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見於中年女性,我國的患病率約為0.33%,按照湖南省6800萬人口計算,目前全省有22.4萬名患者。

  一、臨床表現

  類風溼關節炎主要表現為對稱性關節腫痛,尤其是每晚後半夜(1-2點以後)關節活動不利,早晨起床後的洗臉、刷牙、穿衣等活動費力。隨著時間延長,受累關節從常見的手腕小關節(主要為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逐漸發展到全身所有的大小活動關節;

  並出現關節畸形:如手指向尺側偏斜,呈現出“天鵝頸”樣及鈕釦花樣畸形,掌指關節的半脫位,腕和肘關節強直等表現,重症患者關節呈纖維性或骨性強直,失去功能,生活不能自理。嚴重者,還可出現類風溼結節和心、肺、腎、周圍神經及眼等內臟病變。

  二、臨床型別:

  1、短暫、輕微的少關節炎,有時可以不用藥物,佔到總數的10%左右。

  2、緩慢發展的多關節炎,用藥1-2年左右病情可以得到控制,2-5年後會復發,佔到30%左右。

  3、進行性多關節炎,用藥治療2年左右病情可以暫時緩解,但不能停藥,一旦停藥,3-6月就會復發,佔到30%左右。

  4、急劇發展的多關節炎,正規藥物治療都不能控制病情,2年左右病情惡化,一般5-10年左右出現關節殘廢,此類病人佔到30%左右。

  三、病因:

  病因不清,目前有關的研究認為,存在某些類風溼關節炎的遺傳基因,如HLADR4等。同時,在外界的某些因素,如感染、環境汙染等條件下誘發了機體內部的免疫功能的紊亂,導致了發病。這也就是為什麼類風溼關節炎的病人數量在逐年上升的原因。

  四、檢查

  60%―80%患者血液中有高水平的類風溼因子,我科在省內率先引進的類風溼因子3種亞型以及抗環瓜氨酸多肽(CCP)抗體,大大提高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對於某些早期發病(3個月內)的患者,此時往往血液檢測正常,關節的磁共振掃描、超聲都給我們提供了早期準確的診斷手段。

  五、治療

  老百姓傳統地認為,類風溼關節炎是慢性病,主要是應用中醫中藥方法慢慢調理,抱著“治不好,死不了,拖得好” 心態,所以當很多病人來門診就診時,往往已經發病多年,人已經殘廢了,想著到大醫院來碰碰運氣的心態就診,殊不知,任何疾病到了晚期,任你是再高明的醫生,用最高階的藥物,效果都只有那麼好,而且晚期的關節置換手術的天價費用則更加把病人逼上了“不歸之路”,最終給個人和家庭都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思想負擔。因而目前醫生對於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主張“越早越好”,一旦確診,主張必須要正規治療,“雪中送炭,雪中送足炭”。

  (一)傳統的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常用藥物分為,即消炎止痛藥(NSAIDs)、改善病情抗風溼藥(DMARDs)、糖皮質激素和植物藥。最近10年國外則是生物製劑的主流應用。
  (1)消炎止痛藥:包括塞來昔布、美諾昔康、洛索洛芬、布洛芬等。主要作用是在改善病情藥(DMARDs)還未起效時起到止痛、緩解症狀的橋樑作用,一旦3個月後DMARDs起效了,這時就是止痛藥“功成身退”的時候。由於這類藥物有著或多或少的胃腸道、腎臟以及心臟副作用,所以,一般情況下,醫師開給病人止痛藥的服用時間是不會超過3個月的。
  (2)改善病情藥:包括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羥氯喹、柳氮磺吡啶、青黴胺、金諾芬、硫唑嘌呤、環孢素、環磷醯胺等。這類藥物通過抑制了機體異常的免疫功能而起到緩解病情的作用,是目前大多數病人長期首選藥物,也是醫師的首選藥物。但是,存在2個問題,①是由於需要長期使用,大約有5%-10%的患者還是會出現藥物的毒性反應,因而需要“嚴密監控”,定期到醫院檢查,及時調整藥物劑量;②此類藥物主要抑制炎症反應,針對類風溼的骨質破壞沒有明顯效果,因而會出現“炎症-骨質破壞分離”的現象,這也就是部分長期治療的病人為什麼關節不痛了,但是關節卻變形了的真正原因。
  (3)糖皮質激素:這是目前絕大多數沒有正規治療的患者最常用的藥物,也是“江湖遊醫”治療類風溼的“祖傳祕方”,它起效非常快,而且價錢不貴,又不需要經常到醫院抽血化驗,但是隨著用藥時間長了,患者會發現臉圓了,肚子大了,血壓血糖高了,雖然手關節好了,但腿走不了路,原來股骨頭壞死了,甚至有病人出現了消化道出血、休克,這也就是中華風溼病學會制定的類風溼關節炎的診療指南里將激素的位置排在了最末位的主要原因。
  (4)植物藥:中醫中藥在治療類風溼關節炎領域有著獨特的優勢,某些植物藥,如:雷公藤、青風藤、馬錢子、白芍等的確對於部分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具有部分治療效果,但是,有些中藥的副作用也是蠻大的,雷公藤的生殖毒性(“斷子絕孫”藥)和肝毒性,馬錢子的心臟毒性和神經毒性等。我院就收治過1例患者,僅吃了1粒中藥而出現了心臟驟停,雖積極搶救挽回了生命,但是昂貴的搶救費用,終是“得不償失”。
  (5)生物製劑:由於生物科技的發展,基因藥物在國外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如:抗TNF-α抗體(類克),可溶性TNF-α受體融合蛋白(益賽普),抗CD20抗體(立妥昔)等。其優點靶向作用強,控制骨質破壞繼續進展,因而是目前比較理想的治療藥物,但是它也存在著不足,①是價格昂貴;②是國外有誘發結核的個案報道。
  總之,對早期、急性期或病情持續活動的患者應當“嚴密監控”,每1-3月一次,直至病情控制。處於緩解期的患者可每半年隨訪一次,同時,根據治療藥物的要求定期化驗血常規、肝、腎功能,儘可能地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
  應該明確,經治療後的症狀緩解,不等於疾病的根治,近期有效不等於遠期有效。DMARDs可以控制病情進展,但不能阻止骨質破壞的發展,生物製劑雖可以中止骨破壞的進展,但也不能真正“治癒”類風溼關節炎(國外5年停藥的患者比例只有19%)。我們的經驗,疾病緩解後的長期、極小劑量的免疫抑制劑的治療,可能將伴隨患者很長的一段時間
  (二)手術治療:
  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經過內科積極正規或藥物治療,病情仍不能控制,為防止關節的破壞,糾正畸形,改善生活質量可考慮手術治療。但手術並不能根治類風溼關節炎,故術後仍需內科藥物治療。
  常用的手術主要有滑膜切除術、關節置換術、關節融合術、軟組織鬆解或修復手術。
  (三)心理、康復、飲食治療
  (1)心理治療:
  患者渴望治療,卻又擔心藥物實際效果不好或不良反應;害怕殘廢,或者已經殘廢,生活不能自理增加家庭經濟負擔,均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負擔。
  抑鬱是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中最常見的精神症狀,嚴重的抑鬱有礙疾病的恢復。因此,在積極合理的藥物治療同時,還應注重類風溼關節炎的心理治療。治療方案的選擇和療效評定上也應結合患者精神症狀的改變。
  (2)康復治療:
  急性期,關節劇烈疼痛和伴有全身症狀者應臥床休息,注意休息時的體位,避免關節受壓,為保持關節功能位,必要時短期夾板固定(2-3周),以防畸形。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被動和主動的關節活動度訓練,防止肌萎縮。
  緩解期,在不使患者感到疲勞的前提下,多進行運動鍛鍊 ,恢復體力,並在康復科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
  (3)飲食治療:
  RA飲食治療尚處於不成熟的階段,國外的某些研究認為穀類(小麥、穀物、燕麥、黑麥)、牛奶、奶製品、茶、咖啡、柑橘屬的水果等能使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症狀加重。至於民間所說的不能吃“發物”,則沒有可靠的研究證實,我們認為飲食全面、均衡、清淡即可,“忌口”太過則沒有必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