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精神科 副主任醫師 張燕

  核心提示 那些從廢墟中爬出來,忍著傷痛,呼喊著親人的名字卻聽不到迴應的人們;那些倖免於難,趕到學校看到的卻是孩子蒼白屍體的人們;那些明知親人深埋瓦礫中,卻又無能為力的人們……汶川大地震,緊緊連著每一位中國人的心!

  此時,精神衛生專家緊急呼籲,對於受災者特別是喪失親人的人,不但需要公共衛生干預,還需要進行心理危機干預,這對災後重建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專家介紹,重大災害心理干預分六個步驟:評估、明確焦點問題;保證患者安全;提供支援,尤其是情感支援;開發應對資源;尋找解決方法、制訂計劃;獲得患者承諾與合作。還可綜合應用脫離創傷環境、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多種措施。

  給受災者以精神支援

  【心理現象】地震會造成人的急性應激反應,產生極大的情緒波動,包括身體傷害與接觸極度危險的程度;目睹親人死亡或大批死亡和受傷;無助、無望的創傷性體驗;孤立,並且必須在幫助他人還是爭取自己活命之間作出選擇等。我們也許不能真切體驗,但可以想像,災區人民需要的不僅是物資援助,同樣需要心理援助。

  【專家提示】急性應激反應,是災害發生後立即出現的心理反應,通常持續幾小時或更長時間,心理干預十分必要和關鍵。干預進行得越早越快,對災民越有利,效果也越好;反之,沒有及時的心理社會干預,會給災民留下長期嚴重的心理社會功能上的後患。

  精神衛生人員可以整合性進行精神科干預,精神科干預是整個救災減災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在統一的領導下,與各方面人員互相配合,有組織地進行。精神衛生人員要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去,更多更密切的接近災民,瞭解他們的心理社會困難和障礙,有利於心理干預的開展。具體的干預方式有:家訪、心理門診、現場、個別交談、集體晤談等。

  急性應激反應致使精神上受到打擊,受災者往往忍不住要哭喊、傾訴,這是一種自然的心理保護性反應。因此,我們不要勸阻,甚至要鼓勵他們“吐苦水”。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做“理解的傾訴者”,即給予精神上的支援。

  樹堅強者為榜樣的力量

  【心理現象】在受災人群中,在災難後的數分鐘、數小時、數天內,可能出現明顯的心理異常,如茫然失措、動作重複、言語刻板、情感麻木、情緒失控、呆坐不語、大喊大叫,憂鬱、悲觀、無助、絕望、焦躁、恐懼、坐立不安,還可能出現幻覺,“看到”去世的親人、“聽到”不在身邊的親人的呼喚。他們中有些人還可能借酒澆愁、吸菸增加,甚至服食毒品以緩解痛苦。

  【專家提示】體力的掙扎和精神上的打擊,可使受災者迅速處於耗竭狀態,患者表現得精疲力竭、極度疲乏,對什麼也不注意,不感興趣,似乎已經麻木。他們可能飢餓、寒冷,面臨缺水導致電解質紊亂。因此,立即給予食物、水分和電解質補充是必要的;同時要儘量創造條件,讓他們得到休息和睡眠。

  受災者反覆出現抑鬱、悲慟情緒,他們需要陪伴,需要有人照料他們的生活,以防止其發生過激意外行為;傾聽,儘量溝通,讓他們暢所欲言,傾瀉悲慟。此時受災人群處於感情上的飢渴狀態:既需要有人聽他們的訴說,也需要別人給予安慰與溫暖。有條件時,可以組織臨時自助小組,讓受災人群與親人好友團聚,如果有堅強的受災者,可以把他們作為榜樣的力量,現身說法,給不能自持者以極大的溫暖和鼓舞。

  鼓勵受災者投入新生活

  【心理現象】受災者症狀通常會在災難發生後48至72小時後逐漸減輕,多數在30天內明顯緩解,但部分人對災難的心理反應則會延續數月、數年,而表現為創傷後應激障礙。這時,雖已時過境遷,他們仍睹物思人、觸景生情,災難片段在腦海中、夢中反覆閃現。

  【專家提示】此時,我們應幫助受災者認識、面對並接受喪失這一事實,並告知他們,在痛苦時,哭泣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表現,而不是軟弱。必須允許並鼓勵受災者反覆地哭泣、訴說,並告訴他們用日記等其他方式也利於情感的表達。

  精神衛生人員及所有人都可以撫慰受災者,激勵他們不應放棄原有的生活目標,儘管因居喪的經歷會有些改變,目標的確認或重建,是走向康復的重要步聚。在這個過程中,也可將對死者的紀念和哀悼融合到今後的生活目標中。

  早期干預應幫助他們適應、應對創傷事件,不要在情感發洩方面花太多時間。提供放鬆的、使創傷受害者康復的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如出現精神症狀就早干預,如沒有出現精神症狀就不用幹預。不想談就尊重他們,在人際關係中退縮也是一種尊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