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主任醫師 劉海

  一、胃腸間質瘤的來源

  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於胃腸道間葉幹細胞的腫瘤,c-kit基因、CD117、CD34表達均為陽性。GIST也可發生於胃腸道外,如大網膜、腸繫膜、盆腔等。

  二、怎樣判斷胃腸間質瘤的良惡性

  現在可以把GIST分為良性、潛在惡性、惡性。惡性指標包括:

  1、腫瘤具有浸潤性,也就是侵犯周圍臟器;

  2、腫瘤出現遠處臟器的轉移;

  3、腫瘤最大直徑到達或超過10釐米。

  潛在惡性指標包括:

  1、胃間質瘤直徑大於5cm,腸間質瘤直徑大於4cm;

  2、胃間質瘤核分裂象5個/50HPF,腸間質瘤核分裂象≥1個/50HPF;

  3、腫瘤出現壞死;

  4、腫瘤細胞有明顯異型性;

  5、腫瘤細胞生長活躍,排列密集。當腫瘤具備1項惡性指標或2項及以上潛在惡性指標時,則為惡性GIST;僅有1項潛在惡性指標時,則為交界性GIST,其它為良性GIST。附圖所示患者腫瘤最大直徑大於10釐米,腫瘤有壞死,手術中發現腫瘤侵犯小腸、乙狀結腸繫膜以及膀胱。

  三、胃腸間質瘤如何診斷?

  手術前主要的診斷依靠CT等影像學診斷(見附圖1,圖2),手術後腫瘤的惡性程度主要靠常規病理學診斷、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診斷以及基因診斷等。

  四、胃腸間質瘤的治療手段有哪些?

  GIST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手術治療和分子靶向治療。GIST腫瘤的完整切除是影響患者生存時間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腫瘤的完整切除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腫瘤大小、有無遠處轉移或腹腔內種植、是否浸潤四周組織及器官等。因此對於因各種原因不能首次完全切除的腫瘤來說,術前可採用靶向治療,待瘤體縮小後再行手術切除,從而提高腫瘤的完整切除率。腫瘤的破裂是不良預後的因素之一。巨大GIST手術時極易破潰,因此切不可過度牽拉或擠壓瘤體,以免造成腫瘤的破裂或腹腔內種植。

  分子靶向藥物極大的改變了間質瘤的預後,目前對於治療間質瘤的分子靶向藥物主要有伊馬替尼(imatinib)和舒尼替尼(Sunitinib)。其適應症包括:手術無法切除或複發性的間質瘤;術前新輔助治療,以期縮小腫瘤達到完整切除;高侵襲性腫瘤手術後的輔助治療。

  圖1.冠狀面,見腫瘤血液公供應來自回結腸動脈,腫瘤有壞死。

  圖2. 橫斷面,腫瘤與後腹壁關係密切,腫瘤最大直徑大於10釐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