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格生長
體格生長進一步放慢。體重每月平均增加150-250克,身高增長1-1.5釐米。乳牙萌出約4-6顆門牙。
10個月的寶寶已能很好的用雙手扶住傢俱或欄杆站立,11-12個月會扶傢俱行走,能由成人牽著兩手或一手行走,有的寶寶還喜歡自己推著童車前進。大約有1/4-1/2的小兒在12個月時已會獨自行走幾步。軀體靈活度和平衡功能也大大增加,能在床上或平地上自由改變體位,由臥位翻身或坐位再攀欄站起,或由扶站位跪下或轉成坐位。
手指動作更加靈活,能準確地伸手用拇指和食指指端摘起小物品(如小丸、飯粒等),部分12個月的小兒用拇食指摘小丸時腕部已能離開桌面,與成人相似。會熟練地將鈴和搖盪鼓搖動發出聲音;能聽從命令將積木從盒子裡取出,部分小兒已能將兩塊小積木搭在一起。用手指拿東西吃得很好,但用匙吃東西時還需要幫助,已會用手掌握筆塗塗點點。
從11個月起能聽名稱指物或圖5-6種;對一些圖畫中的畫面有興趣,這是有意注意的萌芽;11-12個月的小兒能聽懂父母說的一些話,並執行簡單的命令,如“把帽子拿起來”等。已開始理解成人的肯定(讚揚)和否定(制止),並能作出相應的反應。對成人的讚揚有積極反應,如他的某個動作引起父母哈哈大笑,他也跟著笑,並一遍遍地重複這個行為以引人發笑。對成人否定的語言、語氣甚至眼神也能應答,如聽成人喊“不要動、不要拿”,他會把正要拿起的物品放下。語言發育已進入的萌芽階段,開始學說話,會說一些簡單的詞,能將語言與實際人、物聯絡起來,常常是一個詞代表很多的意思;部分孩子已能說出1-2個有意義的詞(如“媽媽”、“爸爸”)或模仿動物的叫聲(“汪汪”表示狗)。語言發育個體差異較大,約半數小兒至12個月還不能說出有意義的詞,但他們對成人的語言應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此外,此年齡的小兒能準確地表示憤怒、害怕、嫉妒、焦急、同情等情感;能用手勢表示簡單的需要;顯示出更大的獨立性;不喜歡被大人攙扶和抱著;喜歡故意把東西扔掉又揀起;喜歡玩藏東西的遊戲。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能聽指令幫忙拿東西;能玩簡單的想象遊戲,如輕拍或搖動玩具娃娃。
3、1歲寶寶還不會開口叫媽媽,怎麼辦?
孩子到了該開口說話的年齡尚不開口時,媽媽首先要注意一下寶寶的聽力如何,假如聽力沒有問題,且已能聽懂、理解成人的一些簡單指令,則可寬寬心,然後再檢查一下平時帶教孩子的態度和方式、家中的語言環境如何。寶寶開口學說話,不僅需要有正常的聽力、發音器官和健全的大腦,還需要有良好的周圍環境刺激。1~2歲孩子初學說話時積極性並不是很高,只有在他對事物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且心情愉快時才喜歡說話,因此做父母的可以從以下這幾個途徑著手,教孩子學說話。
首先,讓孩子多聽。媽媽可以在各種場所對寶寶進行說話,讓寶寶多聽,訓練他的聽覺靈敏度和對語言的理解。如對寶寶的日常生活照料過程中,可以一邊做,一邊對寶寶說“寶寶舉舉手,媽媽給寶寶穿衣服”;電話鈴聲響起的時候,指著電話說“電話”,門口小狗叫,可以說“汪汪狗”等。也可以放一些兒童歌謠,讓寶寶多聽,通過一段時間量的積累,寶寶的語言會有質的飛躍,模仿著開口了!
其次,鼓勵孩子多說話。只要孩子能開口發聲,儘管剛開始往往還不會以正確的語音發音,大多講的是“娃娃語”,成人不一定能聽懂,但此時媽媽應該給予積極迴應,給他鼓勵:“寶寶說得真好,再講給我聽聽。”如寶寶指著小狗叫“汪汪”,媽媽可以接下去講,“哦,寶寶是在告訴媽媽這是小狗,是嗎?”,給孩子一個迴應,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將話題繼續下去,提高孩子講話的興趣。
第三,積極給孩子創造開口的機會,積極誘導孩子開口說話。平時多與孩子接觸,多和孩子一起做遊戲,在和孩子一起的過程中,帶他廣泛地認識各種事物,如帶他去公園遊玩時,開始先教他,“寶寶看,小鳥、紅花、綠樹……”,再次去的時候,可以問他:“寶寶,小鳥在哪兒?紅花呢?綠樹呢?……”,慢慢地可以問他:“寶寶,這是什麼?”,若寶寶講得對,媽媽立即給予鼓勵和表揚。若講不出來,也沒關係,媽媽自己再說一遍,然後鼓勵寶寶模仿。
孩子開口說話進展如果較慢,做父母也不必過分擔憂,語言的發展需要有家庭語言環境的良好刺激,孩子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過程,多給他機會,多和孩子講話,終有一天孩子會象一下開啟話匣子,象百靈鳥一樣,天天圍著媽媽講個不停。
4、寶寶餵養及一日食譜舉例
經過了近半年的各類輔助食品新增訓練,到這階段的小兒幾乎能接受除奶以外的其他任何食品。這時候嬰兒能吃的食物品種基本和成人相似,但因其自身的生理特點如乳牙尚未完全萌出、口腔咀嚼能力尚不夠發達等等,對食品的質地和烹飪還是有些特殊的要求,要求食物碎、爛、軟為主,如給孩子吃肉要燒得酥爛些、肉塊要細小些,不能象成人一樣給他咬大塊的紅燒肉。但此時需要訓練嬰兒的口腔運動能力和咀嚼能力,別小看寶寶的小乳牙,此時的他已能用幾顆門牙和牙床咬熟菜塊、啃蘋果、吃餅乾了,因此可以給他吃有一定質地、適當硬度的食物,繼續訓練他的進食能力。少數孩子開始吃稍有點質地的食物就出現作嘔現象,大多因為平時只吃泥糊狀和流質食物,一下子接觸塊狀食物口腔各部分運動不協調、不適應造成的。
這階段的孩子斷母乳後,為保證營養、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每天仍需要500~600毫升左右的牛奶攝入以保證其優質蛋白質、脂肪的來源,同時保證一日三餐葷素調配合理,每餐不僅要有主食米飯的攝入,還要有一定量的魚、肉、蛋等動物性食物和蔬菜的攝入。家長對食品的選擇觀點要靈活多變,如在蔬菜的選擇上,品種有許多種,不要僅侷限在青菜、胡蘿蔔、西紅柿,象菠菜、白菜、土豆、豆芽、芹菜、洋蔥、韭菜等都可以嘗試,而且不要以為孩子一次、兩次拒吃蔬菜,就認為孩子不喜歡吃該菜,今後再也不給嘗用,而應經常反覆給他嘗試,讓他有個適應的過程,切忌採用硬哄、硬騙、硬壓等方法使孩子吃東西,從而讓孩子對進食、食品產生一個心理牴觸情緒。
10-12個月孩子的一日食譜舉例:
早上7點: 牛奶一瓶220毫升,小饅頭夾肉鬆一個
上午9點: 蒸蛋一個
上午12點: 米飯半碗、清蒸帶魚肉25克、菠菜豆腐湯小半碗
下午3點: 酸奶一杯150毫升,餅乾2塊
下午6點: 薺菜肉末麵條一小碗(其中肉末約20克)
晚上8點: 牛奶一瓶220毫升
5、如何訓練寶寶學走路
10個月時,嬰兒的手腳動作大多已能夠很好協調,使他能扶著傢俱自己站起來,下一步是開始扶著傢俱向一邊拖著腳走,最後他在沒有人扶的情況下,自己開始搖搖擺擺地邁出最初的幾步,但不是很穩,通常需要伸出雙手來保持身體的平衡。這個階段,孩子會經常跌到,這時父母應鼓勵他自己爬起來,鼓勵他“再來一次”。並對每一次的獨走成功立即給予表揚。這樣,在一次次跌到爬起起步走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如何保持身體平衡,學會了如何行走自如,在提高他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他的自信。
有些孩子生性比較膽怯,開始不敢獨自開步走,這時父母可採用以下這幾個方法幫助他學走路:(1)孩子與你面對面,讓孩子的雙腳分別站在你的雙腳背上,握住他的雙手,然後你左右交替一步一步邁步向後退,帶動他左右交替向前邁步。(2)讓孩子站在床沿或長沙發的一頭,你在旁用玩具逗引他移步走。(3)讓寶寶牽著父母雙手或單手走路。(4)父母面面相對蹲下,距離為伸手能相觸,讓孩子在這段距離內自己獨立行走。(5)讓孩子靠牆站立,你在距他不遠處用玩具逗引他走過來。
孩子早期心智的發展,都有個最佳時期,這時期給孩子施以適當的刺激,能促進孩子身心的成熟。有些做父母心疼孩子,怕孩子摔痛、摔傷,用“學步車”來代替教孩子走路。殊不知,省去或縮短了孩子鍛鍊的過程,孩子的大腦和神經得不到相應的刺激,沒有通過四肢的主動運動,達不到刺激大腦神經細胞發育的目的,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反而受到了明顯的影響和阻礙。
6、如何給寶寶斷奶?
寶寶長到10個月左右,媽媽該考慮給他斷奶了。在氣候宜人的季節、寶寶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可以逐步實施。記住給寶寶斷奶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容易事,需要有一段時間的過渡。首先,漸漸減少母乳餵養的次數,如由一天4次漸漸減到3次、2次、1次,直至完全不吃母乳。與此同時,一日三餐開始試著喂軟飯、饅頭、麵條等主食加各類菜餚來替代餵母乳的次數,這不僅促進他味覺的發育,訓練他的口腔運動功能,讓他學會如何吃厚稠食物、固體食物,且使他吃同樣體積的食品可獲得更多的能量和營養素。其次,在減少母乳的同時,應增加一定量的奶粉或牛乳,要知道斷奶指的是斷母乳,而不是所以的乳製品。小兒每天攝入的魚肉蛋白質不僅量有限且消化不完全,而乳製品不僅營養豐富,又容易消化吸收,乳製品還是小兒優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因此在斷母乳同時培養孩子習慣喝牛奶,保證至少一天有2~3杯,總量在500毫升左右的牛奶攝入。這樣逐步用飯、面、牛乳來代替母乳,是餵母乳的次數越來越少,直至自然的完全斷去。
斷母乳過程是一個較複雜的過程,孩子要有個逐漸適應的時期,不但生理上要有個適應過程,在心理上也有個適應過程,切忌不能用粗暴簡單的方法來解決。有的媽媽在斷奶時,採用一些不科學的方法,如在乳頭上塗上紫藥水或抹上辣椒、黃連等,企圖通過惡性刺激、恐嚇孩子來達到斷奶的目的,這些做法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焦慮、憤怒、悲傷等不良情緒,不僅給孩子的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傷害,還可能引起其他許多問題,因此是極不可取的。
由於寶寶開始逐漸少吃母乳,可能會變得越來越依戀母親,易出現母子分離焦慮,此時媽媽要給他多些愛護,親自喂他吃飯菜,和他一起做遊戲,特別是在臨睡前可以給他將個故事,唱個搖籃曲,讓他在媽媽柔和聲音中入睡,讓他感到雖然吃不到母乳了,媽媽還是時時在他身邊,關心他愛護他。
7、幫寶寶學會自己吃飯
1歲左右的孩子往往吵著要自己吃飯,不要媽媽喂,在飯桌上和媽媽搶著抓勺子。但真的讓他自己動手時,又笨手笨腳弄得滿地都是飯菜。使媽媽大傷腦筋,該如何對待這個“小淘氣”呢?幫寶寶學會自己吃飯是此時的最佳對策,也是為他將來獨立生活邁開重要的一步。那麼如何訓練寶寶自己吃飯?從何時開始較適宜呢?
首先要及時滿足寶寶的願望,培養他的興趣。一般寶寶到了7-9月大時寶寶小手的鉗取物品能力已發育良好,能準確地用拇指和食指揀取任何食物並把它放入口中。從此,他就開始對自己的進食有自己動手的願望-喜歡自己捧奶瓶喝奶、抓餅乾吃等,並從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父母也就從他這個年齡開始經常給他一些小食品自己拿著吃,教他自己捧杯子喝奶等,讓他體會自己的能力。漸漸得他的小手功能更加靈巧了,開始讓寶寶學著用小勺來吃東西。學會用小勺進食為他自己吃飯打下成功的基礎。
其次,在開始時,要給他容易吃、吃起來方便的食物,如煮爛切碎的豆、炒蛋、小塊肉片等。讓他品嚐成功的喜悅。否則,會使他易於受挫折甚至失敗,從而失去興趣和信心。再者,也是成功幫孩子學會自己吃飯關鍵的一點,父母要有耐心,給他一定的時間和機會。孩子剛開始自己動手吃飯時,不能指望他一開始他就能如你所願,吃飯乾淨利索。恰恰相反的是吃得往往不是一片狼藉,就是慢條斯理、左右扒拉不進口,此時做父母的切不可因此訓斥他,讓他感到緊張和壓力,也不要輕易越庖代徂喂他吃,打擊他的積極性,甚至失去想學的願望。做父母的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吃,吃得不得法,不要責備他,應鼓勵他再試試,也可在一旁示範給孩子看,教會他一些基本技巧,如握勺、取食、平衡等技巧,直到他順利完成。
通過幫寶寶學會自己吃飯,不僅培養他獨立生活的能力,也訓練了他的小手靈巧功能,對促進大腦皮層的發育成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俗話說“心靈手巧”,通過日常生活鍛鍊雙手的功能,手越來越靈巧,大腦也在不斷地接受外界資訊刺激中逐漸發育成熟起來。
8、如何科學為小兒烹調食物?
由於嬰幼兒本身生理、心理的特點,1-2歲的孩子乳牙尚未長全,咀嚼能力差,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對烹調小兒的菜餚要求也很高,既要注意儘量多儲存食物中的營養素,易於消化吸收,又要講究菜餚的色、香、味、形俱全,有利於增進小兒的食慾。
首先,在菜餚原料選擇上,宜選擇新鮮、易煮爛、易咀嚼的食物,如多選新鮮綠葉菜,少選筍類,多選豆製品,魚類選擇肉多刺少的海魚或淡水魚,如帶魚、鯧魚、鯰魚等。肉類宜買少骨少筋的,如雞胸脯肉、豬腿肉等。
其次,在食物初加工時,做到先洗後切。蔬菜先浸泡半小時到1小時左右,然後清洗;魚、肉、蝦應清洗乾淨,減少腥味;切菜時注意,1歲左右小兒的菜餚還應切得稍微小一點、細一點,既適合孩子口形的大小,又可以成為孩子的手指食品,能拿在手上吃。水產品、肉類須去骨、去刺。
第三,烹調的方法多采用炒、煮、蒸、燜、煨等,而儘量不用或少用油煎、油炸、燒烤等方法。蔬菜一般用急火快炒;肉類可先用蛋清、澱粉上漿後炒用,也可燉湯;魚類以清蒸或燉湯為佳。在調味時講究清淡、少刺激,低鹽、少糖、不用味精,特別注意不要以成人的口味標準來對待嬰幼兒的口味。
第四,在烹調過程中,講究各種菜餚的搭配,注意色、香、味、形,刺激孩子的食慾。食物的品種應經常變換,以引起孩子的興趣,有新鮮感,願意嘗試。
第五,食物的製作和烹調中,除了強調平衡膳食外,也要考慮季節特點:春季,春光明媚,萬物復甦,太陽日照好。孩子生長快速,多吃些含鈣豐富、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蝦米、肉骨頭燉黃豆湯等,促進嬰幼兒骨骼生長;夏季天氣炎熱,出汗量多,應多吃一些清爽食品,如各類瓜果類冬瓜、苦瓜、西紅柿、百合等;秋季天氣乾燥,可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荸薺、藕、芋艿、山藥等;冬季氣候寒冷,人體生理活動需要的熱量增加,多吃富含熱能、高蛋白的食品如羊肉、鴨肉、紅薯、紅棗、核桃、蘿蔔等。
總之,為孩子準備適合的膳食,不僅使他能吃、愛吃,保證孩子能攝入足夠其生長髮育需要的營養,還讓他感到進食是個愉快、享受的過程。
9、培養孩子早期閱讀可以嗎?
嬰兒翻看圖書的技能發展迅速,是早期閱讀的基礎。到了10個月後,小兒手部動作技能的發展迅速,手指靈活,手眼協調是嬰兒主動學習的開始,是他們成長的重要標誌,是翻看圖書、閱讀圖書的基礎。
在早期教育的過程中,適當地給嬰兒提供畫面較大,內容簡單,與實物相近的圖畫書,讓他們重複翻閱,是嬰兒通過自己的雙手把圖書開啟,找出自己喜歡的圖畫,體驗手作用於圖書而產生變化的樂趣,有重複翻閱的願望,從而培養對圖書的興趣。
研究表明,嬰兒視覺運動的調節能力及覺察、辨認能力到了4-6個月時已發展得很快。眼的視焦距調節能力與顏色視覺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具備了早期閱讀的生理條件。而色彩鮮豔、畫面象形生動有趣的圖書,則為他們在與外界的接觸中,提供了一種視覺刺激,以幫助嬰兒學習吸取符號化的資訊。
對圖書的有意識的注視,也是早期閱讀的基礎,也是早期培養嬰兒注意力的良好方法之一。越是有機會讓嬰兒看圖書,看畫冊,嬰兒注意的永續性就越能發展。
圖書為成人和嬰兒提供了一個相互交往、交談的主題,以及一起觀察的生動圖形,有利於成人與嬰兒的溝通,也有利於嬰兒練習發音、積累詞彙、學習說話,在這相對安靜的圖書閱讀活動中,會對嬰兒的智力發展更有利,且使親子關係在最融洽的閱讀氣氛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朗讀故事是最成功的父母們的最大祕方之一。他對幼小的心靈有著深遠的影響,使孩子從小熱愛讀書。從9~10個月開始,家長就可以幫助孩子學習翻書頁,講讀故事。
10、如何給寶寶選購玩具?
玩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和夥伴,可促進小兒視覺、聽覺和觸覺的發展,鍛鍊寶寶動手、動腦能力,讓孩子有個自由創造的空間,邊玩邊學邊創造,充分發揮他的豐富想象能力。
為孩子購買玩具,安全應放在第一位。購買的玩具首先要認清有無“CE”標識,這是符合國家安全檢測標準,沒有這個標識就不能買。其次還有一個綠色環保的標識,有綠色環保標識的玩具可以反覆清洗消毒,特別適合嬰幼兒玩耍。
不同年齡有適合其年齡特點的玩具,有些家長在給孩子買玩具憑自己的喜好,往往導致所買的玩具超前,使玩具沒有達到應有的功用。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各時期選擇的玩具應各不相同,下面簡單例舉各年齡段的適合玩具及其功用。
根據兒童年齡選擇玩具 年齡 功能 玩具種類及名稱
0-1歲 發展視、聽、動作的文具 彩色氣球,懸掛玩具;八音盒;手搖鈴、響鈴棒、風鈴、撥浪鼓;布娃娃;小容器、套環、套碗、小推拉車、搖馬;積木、拼擦玩具等。
發展語言及認識能力的玩具 各種動植物形象、立體幾何圖形的玩具、交通工具、小用具等。
1-2歲 發展動作的玩具 推車、拉車、球類、攀登玩具(小滑梯等),投擲玩具(沙包、塑料小手雷、玩具保齡球等;平衡木、套疊玩具(套環、套杯、插棍等)、敲打縋床、穿繩玩具(木珠、塑管、木線軸等)、積木、拼插玩具等。
發展語言及認識能力的玩具 各種動植物形象、立體幾何圖形、交通玩具、小傢俱及日用品玩具、木偶、畫片、畫冊等。
2-3歲 發展動作的玩具 球類、投擲玩具、攀登及鑽爬、搖盪玩具(鞦韆);套疊玩具、穿繩玩具、結構玩具(各種積木);橡皮泥、面泥、鈕釦板等;玩沙玩水玩具。
發展語言及認識能力的娛樂玩具 各種動物形象、交通工具、過家家用具;各種小樂器(鼓、鑼、手鈴、角鐵)、玩沙玩水玩具;醫療、商店、軍事等方面的形象玩具。
3-4歲 形象玩具 過家家玩具、動物玩具、交通玩具、醫療、商店、軍事等玩具。
建築結構玩具 積木積塑、沙、水、泥等天然材料。
智力玩具 牌類、拼圖、摸箱、摸袋、套人、套筒、配對、釣魚等玩具及簡單的棋類。
體育運動玩具 推車、槍、頭飾、風車、大中類球類、跳繩、沙坑、攀梯、鑽圈、橡皮筋;沙包、飛鏢、降落傘等;三輪腳踏車;樂器、木偶、手指偶等。
4-6歲 形象玩具 模擬人物、動物及其物品原物的形象玩具,飲具、餐具、醫療玩具等。
建築結構玩具 積木積塑、金屬元件、沙、水、泥等天然材料。
智力玩具 棋類(動物棋、軍旗、象棋、五子棋、跳棋);牌類(撲克牌、計算牌等);鑲嵌板、拼圖、套桶、滾球盒、穿株、魔方及各種電動、機械電腦機器人等。
體育運動玩具 手推小車、風車、風箏、鐵環、馬韁繩;皮筋、線繩、塑料圈、高蹺、鞦韆、平衡木、毽子、鑽筒、攀登架、軟梯等。
自制玩具 廢品收集箱,用來製作小玩具。
娛樂玩具 小樂器、洋琴、木琴、手風琴、電子琴、鋼琴、滑稽面具、布袋木偶等。
11、為寶寶買雙合適的鞋
為開始學走路的寶寶選購一雙雙合適的鞋是件很重要的事。這不僅對寶寶學會正確的走路姿勢息息相關,還是從小保護好孩子的腳的最基本的一件事。
為孩子選擇鞋子首先考慮穿著舒服。根據孩子的腳形、腳的實際尺寸,要求鞋既要有空間讓腳生長,又不能使孔隙太大以免不合腳,不便走路。鞋底稍柔軟而不滑,宜選擇橡膠底或布底為佳。鞋面以布或軟皮製的為好。其次,鞋子質地要輕便、柔軟,既要能保暖,又要宜透氣;鞋底要有彈性,能增強腳弓彈性的作用;鞋腰要結實不宜變形,避免孩子穿上後易將腳滑出來;鞋跟要平跟,有利於維持孩子的正常腳弓,不致引起肌肉和韌帶損傷;鞋面和鞋幫要有一定彈性、易起皺,使孩子在走路時,腳能自然地彎曲。第三,給學步的孩子買鞋,還應考慮到這時期的孩子在學走路時,從來都是眼睛向前看,而不向下看,稍不注意他的小腳就會踩到或踢到什麼東西,而痛得哇哇大哭。因此,鞋底和鞋幫應有保護小腳的一定厚度,能保護寶寶的腳不受粗糙地面或其他尖銳物品等潛在危險的傷害。最後,給孩子買鞋,最好帶孩子一起去試穿,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此外,每隔一段時期,就要檢查一下寶寶的腳和鞋適合度,是否又該換鞋了,一般來將,嬰幼兒平均每2-3 個月就要換一雙大一點的鞋。
12、寶寶為什麼喜歡扔東西、撕紙片
接近一歲的孩子,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他會喜歡扔東西,他能把放到他手中的東西一次又一次地扔到地上,從中得到極大的滿足和快感。同時他也將這樣扔東西行為當作一項“科學實驗”,看看東西被自己扔出去後,會有什麼反應?探索自己的動作(扔)和動作的物件(物)在扔前和扔後會出現什麼變化和效果。扔鈴鐺到地上會有很大的響聲;扔布娃娃到地上無聲無息……。孩子從“扔物”中發現物體有許多不同的屬性,從而增長其不少的見識和經驗。如果你在旁不停地幫他拾起來給他,他會扔得更歡,扔得更高興。他以為這時一種可以兩人玩的遊戲,而樂此不疲。想結束這種現象的最好辦法是將他放到乾淨的地板上玩,讓他自己扔,自己拾。另外,你還可以教育孩子什麼可扔著玩,什麼不可以扔。將孩子的扔物興趣,正確地引導到遊戲和日常生活中去。如扔物進玩具箱、和大人一起玩扔皮球、扔廢紙進紙簍等。
同樣,在這個年齡段裡,孩子還喜歡做的一件事便是撕報紙、書本等。通過撕紙張,他能看到自己動手後的成果,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帶給他很大的信心。
一般來講,孩子喜歡扔東西、撕紙片的過程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過了這一階段,孩子逐漸學會了正確玩玩具、翻看圖書後,他的興趣和注意力會逐漸轉移到其他許多更有趣的活動中,扔東西、撕紙片的行為就會自然消失。
13、如何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既不是文化知識的積累,也不是培養“天才”,而是創造條件使嬰幼兒的潛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為培養健壯的體質,發達的智力和良好的個性與品德打下結實的基礎。
許多家長抱怨工作忙,家務重,平時沒有時間教育孩子。有些家長望子成才心切,但不懂應該怎樣教。事實上,只要父母有心,時時刻刻都可以對孩子進行教育。(1)結合日常生活進行教育。每天日常生活的照料是接觸、教育孩子的最好機會。舒適的生活照顧,不僅使孩子在生理上得到滿足,而且父母的愛撫、逗引讓他們在心理和感情上也得到滿足,產生信賴和安全感。在照料孩子生活時,可以親切地和他講話交流,使他認識有關事物的名稱,並逐步耐心引導孩子學會 自己料理生活的能力。(2)利用各種機會和孩子講話,促進語音和智力發展。語言發展與智力有密切關係,凡是語言發展好的孩子,對事物的理解、接受教育和適應環境的能力都比較強,思維和想象能力也較好。從嬰幼兒期開始就讓孩子聽輕快悅耳的樂曲和歌聲,給孩子唱童謠並讓他跟著學,儘管孩子尚不能完全理解童謠的內容,以後也可能忘記,但是這些是培養其節奏感、訓練其正確發音,使其口齒清楚、記憶力增強的好辦法。(3)聽故事和講故事是孩子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它能促進孩子對語言的理解和表達,增長知識,培養良好行為。故事要講得生動,要變化語調,富有感情,有時還可以誇張些,故意提高音調,引起孩子注意,但發音一定要十分清楚,吐字要準確,速度要慢。另外,當孩子稍大一些,有一定的語言能力時,還可鼓勵孩子敘述一天的見聞,培養他的表達能力。(4)孩子對周圍環境的好奇是他學習的動力。孩子外出時,周圍任何事物都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和興趣。剛出生沒幾天的小嬰兒,媽媽抱他外出晒太陽時,就會目不轉睛盯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和汽車看;每天最喜歡的是戴上帽子、穿好衣服到外邊去;剛會走路,不好好在平地上走,喜歡走堆滿石子、黃砂的地方,特別喜歡踩水哇,看看一腳下去有什麼反應。孩子就是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觀察,發展注意力、記憶力和認識能力。父母應該利用這些機會,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人和事物,進行模仿、學習,如:認識不同的車輛、不同的顏色、瞭解交通燈的意義等等,還可以培養他對他人的感情、禮貌,培養其適應環境的能力。
14、親子游戲
(1)躲貓貓遊戲
媽媽和寶寶面對面,媽媽手中拿一小方巾或手帕。遊戲開始,在寶寶注視媽媽的情況下,媽媽用小方巾遮住自己的臉,然後問“寶寶,媽媽在哪裡”,幾秒鐘後再將臉從方巾後露出來,並衝著寶寶笑著說:“喵喵”,此時的寶寶會開心得手舞足蹈,要求媽媽和他一遍一遍玩下去,且漸漸的他還知道用手去抓開方巾來找躲在後面的你。
一種東西或人從視野中消失,又變魔術般地再現。這種遊戲對嬰兒懂得“東西或人會消失但又重現”的概念,是很重要的。這有助於逐漸建立一個良性的母子依戀關係。
(2)辨別家人的稱謂和家庭環境中熟悉的物體
媽媽和寶寶坐在一起,媽媽問寶寶:(1)爸爸是哪個或家中其他成員,讓寶寶用小手指給媽媽看。(2)燈燈在哪裡;電話在哪裡;電風扇在哪裡等。(3)寶寶的小手、小腳、鼻子、耳朵等。訓練孩子理解大人的簡單語音,能將語言與實際的人或物聯絡起來,同時鼓勵他進行模仿複述,從而不僅教會孩子能指出所熟悉的人、衣、物、身體各部位等,還促進他對語言理解的興趣。
(3)寶寶站站好、準備起步走。
爸爸兩手扶孩子的腋下,讓他靠牆站立,幫助他站穩後,然後逐漸放開手,邊拍手邊說:“一、二、三,寶寶站好了!”若孩子稍有不穩的現象,爸爸應立即幫助他站穩,這樣反覆練習幾次,待寶寶能站穩後,爸爸稍退後幾步,向寶寶伸開雙手,作保護他的樣子,解除孩子怕摔的顧慮,鼓勵他大膽邁步向前走。經常這樣練習,不久孩子就會獨立走路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