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內科 主任醫師 楊農

  類癌是一種十分少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可發生於全身各個部位,絕大部分發生於消化道,闌尾較多見。而發生於支氣管肺部者十分少見,屬低度惡性,分別約佔原發性肺腫瘤的1%-7%和原發性肺惡性腫瘤的1%-2%. 起源於支氣管肺黏膜及黏膜下腺體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即Kulchitsky 細胞(嗜銀細胞),屬於低度惡性腫瘤,其臨床及影像學表現多樣,與肺內其他佔位病變鑑別較為困難。本研究旨在提高該病的診斷及鑑別診斷能力。

  1、資料與方法

  (1)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09 年-2011 年間臨床資料完整均經手術和病理確診的肺類癌7 例,男3 例,女4 例,年齡18 歲-52 歲,平均年齡39.5 歲。其中2 例進行了經皮肺穿刺活檢,5 例進行了支氣管鏡檢查,7 例均行開胸探查和手術治療。臨床症狀:咳嗽3 例,其中1 例伴血痰;胸部不適2 例,其中1 例伴有胸痛;體檢發現2 例,無明確病史及陽性體徵。

  (2)檢查方法 術前所有病例均行MSCT 平掃及增強掃描。掃描裝置採用Philips Brilliance 64 層多排螺旋CT 機,掃描範圍:胸廓入口處至上腹第一肝門水平,主要掃描引數:層厚3.0 mm,重建厚度3.0 mm,螺距1.0;增強掃描採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團注碘海醇(300 mgl/mL)90 mL,流率3.5 mL/s.影象後處理主要採用多平面重組(multi planar reformation,MPR)及曲面重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技術。

  (3)影象分析 由2 名主治以上職稱的放射科醫師共同對病灶的CT 表現進行全面分析,並達成一致意見。內容包括,直接徵象:腫塊發生的部位、形態、大小,增強後的病灶強化特點等;間接徵象:阻塞性改變、淋巴結轉移、肺內及其他部位轉移等。

  2、結果

  (1)CT表現 本組病例均行胸部CT 平掃和增強掃描。

  其中中央型4 例,周圍型3 例,中央型腫塊影較小,平均直徑約2.5 cm,周圍型病灶成圓形、分葉狀及不規則形,其中最大者直徑約5.6 cm;除1 例合併肺實變病灶部分邊界不清,餘病灶邊緣較光滑、清楚。1 例有毛刺徵,1 例可見點狀鈣化影,1 例同側可見少量胸腔積液。平掃病灶密度均勻者6 例,平均CT 值約31 Hu,增強後明顯強化(CT 值上升>40 Hu)4 例,中度強化2 例(CT 值上升>20 Hu,<40 Hu),輕度強化1 例,CT 值平均上升42 Hu.本組病例見阻塞性肺炎肺實變1 例,縱隔及肺門淋巴結腫大5 例,未見有明確遠處轉移。

  (2)病理結果 本組病例術後全部送病理經免疫組化染色明確診斷,典型類癌5 例,不典型類癌2 例。CT 示5 例淋巴結腫大者,病理僅提示3 例為轉移瘤,其餘2 例為炎性腫大,其中3 例陽性淋巴結腫大者,2 例為典型類癌,1 例為不典型類癌。

  3、討論

  (1)臨床特點 原發性支氣管肺類癌屬於肺內神經內分泌腫瘤,為肺內少見低度惡性腫瘤,起源於支氣管和細支氣管上皮的Kulchitsky 細胞。近年來,根據病理超微結構檢查及免疫組織化學結果,將其分為兩種型別:

  ①Kulchitsky 細胞Ⅰ型(KCC-Ⅰ),即典型類癌(typicalcarcinoid,TC)。此型多表現為中央型,病灶向支氣管內生長,形成突入管腔的息肉樣腫物,邊界光整,直徑一般不超過2.5 cm,侵襲性小,可侵犯支氣管壁甚至肺組織,但淋巴轉移少見。病理上主要表現為瘤細胞較少,且大小、形態、排列等較一致,一般無核分裂象及壞死等;

  ②Kulchitsky 細胞Ⅱ型(KCC-Ⅱ),即不典型類癌(atypicalcarcinoid,AC)。此型多表現為周圍型,通常來源於細支氣管,也有研究認為此型多位於胸膜下肺實質內,與支氣管一般無解剖學關係。AC 侵襲性較大,多伴有淋巴結轉移。本研究發現AC 較易出現淋巴結轉移,這也與其預後較差相符合。病理上主要表現為密集、排列不規則、巢狀分佈的瘤細胞,核異型、分裂象及壞死區增多,神經內分泌顆粒變小。一般認為本病男女發病均等,有文獻報道肺類癌主要發生於40 歲-50 歲成人,中位年齡47 歲,發病年齡早於肺癌,兒童和青少年罕見。支氣管肺類癌無明顯臨床特異性,主要取決於發病部位及病灶型別,TC 主要為中央型,早期可出現咳嗽、咳痰及痰中帶血等常見呼吸道症狀;而AC 表現為周圍型,早期可無任何症狀,本次研究中2 例周圍型患者為體檢時偶然發現。

  (2)CT表現 類癌在CT 上主要表現為輪廓光滑、銳利類圓形結節樣病灶,可有分葉狀,病灶可完全位於支氣管腔內。因為該腫瘤主要起自支氣管上皮的基底部或支氣管壁的深層,表面覆蓋黏膜多完整,因此CT 表現缺少肺癌瘤周常有的細小毛刺或浸潤。本組病例6 例結節邊緣光整,僅1 例邊緣毛糙,與文獻報道CT 主要表現基本相符。從腫瘤大小來看,本次測量腫瘤平均直徑為1.8 cm-5.6 cm,中央型平均直徑為2.5 cm,周圍型最大直徑約5.6 cm,與文獻報告的腫瘤直徑3.6 cm(中央型)-4.3 cm(周圍型)接近。支氣管肺類癌其內密度較均勻,壞死、囊變少見。但據文獻報道,支氣管肺類癌的鈣化發生率較高,約為30%,且TC 鈣化率要高於AC,而本次研究僅1 例病灶內出現鈣化,約佔14.3%,低於文獻報道,可能與本次研究樣本量較小有關。此外本組資料CT 增強掃描結果顯示,6 例病灶增強後明顯強化,CT 值增幅超過40 Hu,這與類癌血供豐富,由支氣管動脈供血有關,因此提示支氣管肺類癌CT 增強掃描具有一定的特徵性。

  (3)鑑別診斷 典型類癌TC 多為中央型,臨床及CT 表現與中央型肺癌極為相似,鑑別診斷相當困難。TC 常進展緩慢,腫塊邊界光滑清晰,密度均勻,強化均勻,很少見淋巴結腫大,發病與吸菸無關,腫塊多位於受累氣管支氣管腔內,管壁多柔軟。有研究認為其引起支氣管腔內光滑的侷限性病灶,與腔外較不規則大病灶形成所謂的“冰山徵”可用來鑑別中央型類癌和中央型肺癌;而中央型肺癌腫塊進展迅速,邊緣毛糙,多見分葉徵、偏心空洞,常有肺門和縱隔淋巴結腫大,發病多與吸菸有關,病灶在支氣管常呈浸潤性生長,引起支氣管內壁不規則增厚,管腔狹窄甚至閉塞,遠端形成阻塞性肺炎,增強掃描病灶常呈不均勻強化,其內可見不強化壞死區。

  不典型類癌(AC)主要需與周圍型肺癌、結核球及轉移瘤等相鑑別。周圍型肺癌周圍常見毛刺徵、胸膜凹陷徵,而AC 邊緣較光滑,且常可見點狀鈣化特點,前者鈣化罕見;結核球患者本身存在比較有特徵的臨床表現,且好發於30 歲以下患者,CT表現多位於肺的上葉,其內密度不均,可見鈣化灶或透光區,周圍可有散在“衛星灶”;轉移瘤多可找到原發灶,病變一般多發,常位於中下肺,呈棉團樣,邊緣光整,密度均勻,大小不一。此外,本病還應與球形肺炎、炎性假瘤及錯構瘤等疾病鑑別。原發性支氣管肺類癌在臨床症狀及CT 表現方面仍缺乏明顯特徵性,與肺內其他佔位病變有較多相同之處,需通過結合手術病理及免疫組化結果來提高CT 診斷水平及鑑別能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