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液科 主任醫師 劉松山

       一、病因及發病機理
  急性型患者多發生於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癒後,在體內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其抗體分子上的FC片段與血小板上FC受體相結合。附有免疫複合物的血小板易在單核噬細胞系統內被破壞,故本病也被認為是一種免疫複合體病,表明血小板的減少與原發感染引起的免疫反應之間可能有關。
  另一種學說認為,外源性感染改變了血小板膜的結構,使其具有抗原性,體內產生抗自身血小板抗體(自身免疫性疾病),亦或者抗病毒抗體對血小板膜抗原有交差免疫反應。
  慢性型患者有約半數查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體,分別屬於免疫球蛋白G、M、A、C3、C4等,IgG最為常見,被認為PAIgG可能是真正的抗血小板抗體。
  血小板表面結合的免疫球蛋白,即血小板表面相關免疫球蛋白(PAIg),通過其IgG分子上Fab片段與血小板特異性抗原結合,並通過其FC片段與巨噬細胞受體結合,致血小板被吞噬和破壞。
  若血小板表面相關IgG較多,有可能形成IgG雙體,以啟用補體,巨噬細胞上的FC和C3b受體起協同作用,血小板更易被破壞。PAIgG量與病情呈正相關。血小板和巨核細胞二者有共同抗原性,巨核細胞亦可直接受破壞。
  脾臟因素:通過體內閃爍掃描技術,以放射性同位素標記之抗體作用於血小板,發現約60%的結合抗體和血小板在脾內破壞;約15%在肝內破壞,以破壞結合抗體量多的血小板為主,故後者多見於重症病例。

  此外,脾臟是自身抗體合成的主要部位。
  雌激素作用: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能促進單核巨噬細胞對結合抗體血小板的吞噬作用。
  二、臨床表現
  1、急性型

  多為10歲以下兒童,兩性無差異。多在冬、春季節發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風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種後。感染與紫癜間的潛伏期多在1~3周內。成人急性型少見,常與藥物有關,病情比小兒嚴重。起病急驟,可有發熱。
  主要為面板、粘膜出血,往往較嚴重,面板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點,分佈不均,以四肢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齦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結合膜下出血,少數視網膜出血。脊髓或顱內出血常見,可引起下肢麻痺或顱內高壓表現,可危及生命。
  如果患者頭痛,嘔吐,要警惕顱內出血的可能。病程多為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緩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數可遷延或數年以上轉為慢性。急性型佔成人ITP不到10%。
  2、慢性型
  佔ITP的80%,多為20~50歲,女性為男性的3~4倍。起病隱襲。患者可有持續性出血或反覆發作,有的表現為區域性的出血傾向,如反覆鼻衄或月經過多。
  瘀點及瘀斑可發生在任何部位的面板與粘膜,但以四肢遠端較多。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傷後也可出現深部血腫。顱內出血較少見,但在急性發作時仍可發生。脾臟在深吸氣時偶可觸及。

  血小板在(10~50)×109/L之間可有不同程度自發性出血,血小板小於10×109/L常有嚴重出血,病人除出血症狀外全身情況良好。
  三、診斷標準
  1、多次化驗檢查血小板減少;
  2、脾臟不增大或僅輕度增大;
  3、骨髓檢查巨核細胞正常增多,有成熟障礙;
  4、具備以下5點中任何一點:
  (1)強地鬆治療有效;
  (2)脾功除有效;
  (3)PAIgG增高;
  (4)PAC3增高;
  (5)血小板壽命縮短;
  5、排除繼發性血小板減少症。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尚可見於紅斑狼瘡、結核病、結節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慢性甲狀腺炎及自身免疫性貧血(Evans綜合徵)。
  四、實驗室檢查
  1、血象

  急性型血小板明顯減少,多在20×109/L以下。出血嚴重時可伴貧血,白細胞可增高。偶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慢性者,血小板多在30~80×109/L,常見巨大畸形的血小板。
  2、骨髓象
  急性型 巨核細胞數正常或增多,多為幼稚型,細胞邊緣光滑,無突起、胞漿少、顆粒大。慢性型,巨核細胞一般明顯增多,顆粒型巨核細胞增多,但胞漿中顆粒較少,嗜鹼性較強。
  3、免疫學檢查
  目前國內外多采用直接結合試驗,如核素標記、熒游標記或酶聯抗血清的PAIg檢測法。國內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ITP患者PAIgG,PAIgM和PA-C3陽性率分別為94%、35%、39%。其增高程度與血小板計數負相關。急性型時PAIgM多見。巨核表面細胞亦可查出抗血小板自身抗體。
  4、其他
  出血時間延長,束臂試驗陽性,血塊收縮不良,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減弱,51Cr或111In標記血小板測定其壽命縮短。
  五、西醫治療
  1、急性型及重症者應住院治療

  限制活動,加強護理,避免外傷。禁用一切影響血小板聚集的藥物,以免加重出血。
  止血藥物對症處理:
  (1)止血敏: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收縮、縮短出血時間,還可加強血小板粘附功能,加速血塊收縮。
  (2)安絡血:可穩定血管及其周圍組織中的酸性粘多糖,使血管脆性減低。
  (3)抗纖溶藥物:酌情選用。
  2、腎上腺皮質激素
  出血較重者首選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提升血小板及防治出血有明顯效果。但是停藥後,半數病例可復發,繼續使用仍有效。
  腎上腺皮質激素的作用機理可能是:抑制單核巨噬細胞系統的吞噬作用,使抗體被覆的血小板的壽命延長;改善毛細血管的滲透脆性,改善出血。臨床常用強地鬆。
  劑量;急性型時為防止顱內出血,需用劑量較大,直至血小板達安全水平。慢性型一般需2~3周始能顯效,開始即足量,然後逐步減少劑量,減至5~10mg每日或/隔日口服時,維持期可達4~6個月。
  出血較重者靜脈滴注氫化可地鬆或地塞米松療效好。肝功能差或長期服強地鬆無效者,改用強地鬆龍有時可以奏效。長期用藥者應酌情加同化類激素(如苯丙酸諾龍)。
  3、脾切除
  脾切除是ITP的有效療法之一。
  指徵:
  (1)慢性ITP,內科積極治療6個月無效;
  (2)腎上腺皮質激素療效差,或需用較大劑量維持者(30~40mg/d);
  (3)對激素或免疫抑制應用禁忌者;
  (4)51Cr標記血小板檢查,若血小板主要阻留在脾臟,則脾臟有效率可達90%,若阻留在肝臟,則70%的脾切除無效。脾切除有效率可達70~90%,術後複發率9.6~22.7%。長期效果為50~60%。
  4、免疫抑制劑
  環磷醯胺口服,一般2~6周才可奏效,緩解率約30~40%,對骨髓抑制作用強。硫唑嘌呤緩解率約40%,需長期用藥。長春新鹼(VCR)或長春花鹼(VLB)可選擇性地與單核巨噬細胞的微管球蛋白結合,抑制它們的吞噬作用和C3受體功能,7―10天1次,3~4次為一療程。
  5、免疫球蛋白
 
 (1)抑制自身抗體的產生;
  (2)抑制單核巨噬細胞的FC受體的功能;
  (3)保護血小板免被血小板抗體附著。
  6、達那唑
  是一種合成雄激素,療程≥2個月,孕婦禁用,定期查肝功能。
  7、輸注血小板
  用於危及生命的出血患者或術前準備。每輸血小板2.5U(每單位相當於200ml全血所含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升高10×109/L。如先輸注免疫球蛋白再輸注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壽命延長。輸注血小板易使受者產生同種抗體,影響輸注效果。
  8、血漿置換
  適用於急性重症患者,以短時間內除去部分抗血小板抗體。但慢性ITP一般無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