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王志學

  結合腫瘤轉移的現代研究,探討中醫藥抗腫瘤轉移的治療思路與方法:認為中醫藥抗腫瘤轉移的治療應著眼於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及微迴圈障礙,拴制血栓形成,減輕組織水腫,增強藥物直接抑殺癌細胞的作用,同時將腫瘤轉移的病機歸結為虛、瘀、毒、痰、溼等方面,提出了中醫藥抗腫瘤轉移治療的主要方法為扶正培本法、活血化疥法、清熱解毒法、化溼利水法、軟堅散結法、以毒攻毒法等,並對當前抗腫瘤轉移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轉移是癌症治療的主要障礙,控制轉移是決定癌症患者預後的關鍵因素[1]。近年來,國外在腫瘤轉移研究上取得了較大進展,闡明瞭轉移的某些具體環節和機理,研製出預防轉移的藥物,如丙亞胺、碳醯胺一氨基一咪唑等,但至今尚無一種廣泛用於臨床預防轉移的藥物。因此,積極探討中醫藥預防腫瘤轉移治療的思路與方法,努力開發防止轉移的中藥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現代醫學對腫瘤轉移研究的進展及中醫藥治療腫瘤的某些成果,僅就中醫藥抗腫瘤轉移的治療思路、治療方法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淺談個人的認識和設想。
  1、現代醫學對腫瘤轉移的過程、相關因素的闡明及治療策略的提出,為中醫藥抗腫瘤轉移治療提供了研究思路  現代醫學認為,腫瘤轉移是一個十分複雜、多步驟的連續過程,包括癌細胞從原發腫瘤脫落,侵襲鄰近組織,進入迴圈系統,穿透基底膜,浸潤周邊組織,在繼發部位生長形成轉移瘤。其中,運動因子及其受體、基質降解酶、轉移的資訊傳導、癌基因缺陷、轉移相關基因和轉移抑制基因(NM23等)都涉及轉移過程,而針對轉移不同環節制定各種治療方法,包括抗遷移機制、抑制細胞外基質的降解、抗粘附、阻斷資訊傳遞、抑制血管生成等已取得成效。

  腫瘤轉移機制固然複雜,但可以認為轉移克隆形成是腫瘤與宿主間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複雜結果,既包括了腫瘤因素,如惡性腫瘤細胞的生物學特徵,也包括了宿主因素,如器官組織的微環境對腫瘤細胞生長所具備的條件以及器官組織所產生的調節作用。腫瘤發生至轉移形成並非輕而易舉,有實驗表明,每克瘤組織24H可向血中釋放(3.2X1.4)×lo6)的瘤細胞,但最終能存活並形成?轉移瘤的不足1%[2]。瘤細胞一旦進入脈管,必須逃逸宿主免疫細胞的攻擊和血壓、血液旋流的物理性衝擊等,絕大部分癌細胞會死亡。分析血液和淋巴迴圈中不利於腫瘤細胞生存的條件(微循五結構、功能、凝血、抗凝因素等),尋找宿主血液迴圈中可靠藉助的抗轉移因素,如免疫活性細胞(NK細胞、巨噬細胞、殺傷性T細胞等),開拓和應用患者自身存在的免疫系統,在當今抗腫瘤轉移治療策略中具有良好、廣泛的應用前景,也為中醫藥的抗腫瘤轉移治療提供了思路與線索。
  2、 祖國醫學對腫瘤轉移的病因病機認識
  《靈樞?百病始生》篇雲:“留而不去,傳舍於胃腸之外,募原之間,留著於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留者,瘤也。此(可能)為祖國醫學對腫瘤轉移的最早記載。歷代醫家對轉移的病機認識,主要包括氣滯、血瘀、痰凝、毒聚和正氣內虛等方面。現代中醫學者結合西醫研究成果,對腫瘤轉移復發的病因病機有了新的認識。上海龍華醫院腫瘤科徐振譁等認為,免疫功能低下是惡性腫瘤復發、轉移的關鍵,中藥扶正則可提高癌症免疫功能和減少腫瘤細胞表面活性物質[3]。邱佳信等認為消化道腫瘤處於脾虛狀態特別多,健脾益氣則可控制腫瘤的轉移復發[4]。北京中醫院鬱仁存認為,腫瘤轉移復發與人體臟腑功能減退、氣血陰陽失調、正氣虧虛以及機體抗病能力降低等內環境失去平衡有關,並認為瘀血內阻(類似於現代醫學的血液高凝狀態)是癌復發、轉移的重要因素,活血化瘀藥物對防止復發轉移具有重要意義[5]。劉字龍等認為復發與轉移因素中,正氣虧虛、正不抑邪是決定因素,加之痰、瘀、毒相互膠結,肝鬱脾虛促進了轉移的發生。故將扶正培本、祛邪攻毒、化痰散瘀、疏肝解鬱諸法有機結合,將更為有效地控制癌的復發和轉移[6]。

  3、中醫藥抗腫瘤轉移治療的方法
  3.1  扶正培本法:癌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使免疫活性細胞難以識別、殺滅存在於血液微迴圈中具有轉移能力的癌細胞,導致轉移的形成。扶正培本藥物能夠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各種抗癌細胞、因子活性,主要包括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啟用淋巴細胞活性,提高NK細胞、LAK細胞活性等,從而增強免疫細胞及因子對血液中癌細胞的攻擊能力,儘可能地多殺滅癌細胞。另外,組織區域性免疫功能的增強,可減少從原發灶脫離並進入迴圈中的癌細胞數量,從而控制或減緩轉移灶的形成和發展。扶正培本藥物還具有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提高內分液體液的調節功能、調節細胞內cAMP含量及cAMP/cGMP的比值等作用,從而影響腫瘤細胞生長所必需的條件。
  因此,扶正培本法是中醫藥抗轉移治療最為重要的方法。此法可貫穿於腫瘤防治的全過程。具體方法包括益氣補血、養陰生津、滋陰填精、溫陽補腎、健脾養胃、柔肝養肝等,重點在於健脾益腎。
  3.2  活血化瘀法:有關腫瘤血痴證的研究已證實,腫瘤患者存在著血液粘滯度增高、血液流變性異常及微迴圈障礙等病理性改變。血液高凝狀態的存在,使微血管內容易形成包括癌細胞在內的微血栓,從而使癌細胞被化學藥物、免疫活性細胞殺滅。在轉移過程中瘤細胞與毛細血管內皮的粘連、轉移灶內新生血管的形成也和血液高凝狀態有關。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佔重要地位它的聚集對癌轉移的發生有促進作用。活化化瘀藥物具有直接抑殺腫瘤細胞、改變血液流變性、降低血粘度、抗凝、抑制血.小板活性、促纖溶、抗血栓、消除微迴圈障礙的作用。可使癌細胞處於抗癌藥物及機體免疫功能監控之下。因此,活血化瘀法亦是抗轉移治療的重要方法之一。
  3.3  清熱解毒法:惡性腫瘤,特別是中晚期有轉移者常見發熱,腫塊增大,區域性灼熱、疼痛、口渴、便祕,舌紅苔黃,脈數等症,皆屬邪熱瘀毒之候,治療當以清熱解毒為法。現代研究證實,某些清熱解毒方藥具有抗癌作用,如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冬凌草等可直接或間接抑殺癌細胞。一般清熱解毒藥物有抗菌消炎、解熱及改善症狀作用。故清熱解毒法亦為抗轉移治療的重要方法。
  3.4  化溼利水法:基礎研究發現,組織水腫是腫瘤侵襲、轉移的常見現象。一方面瘤體組織水腫,瘤細胞間聚合力下降,有利於癌細胞脫離母體中進入運轉過程;另一方面,健康組織水腫可使纖維成分分開,組織間隙加寬,組織結構抵抗力減弱,有利於轉移來的癌細胞侵襲和佔據。應用健脾化溼、利水消腫藥治療水溼諸症能夠減少組織水腫,可能為抗轉移治療提供一有效途徑。因此,化溼利水法在抗轉移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3.5  軟堅散結、以毒攻毒法:其作用機理主要是直接抑制、殺傷癌細胞,應用這類中藥有可能使腫瘤細胞在轉移運轉過程中被直接殺滅。一些中藥還能啟用巨噬細胞,促進其吞噬功能以減少轉移機會。腫瘤轉移病機複雜,屬多系統、多組織、多器官受累,寒熱交錯,虛實夾雜,故抗轉移治療需以上諳法配合應用,而以扶正培本法為基礎。
  4 、 中醫抗腫瘤轉移治療研究面臨的問題
  臨床有效而又能被實驗所證實的防轉移藥物應具備的兩個基本條件[7]。目前,中醫藥防轉移的臨床研究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其一,臨床設計一般要求樣本大,觀察時間長。其二,轉移相關因素複雜,即使是分期和病理型別相同的腫瘤,其轉移情況也和手術方式、術後綜合治療的種類、時間、劑量、療程、自身狀況等因素有關,因此,做到前瞻性的配對觀察也是頗有難度的。其三,轉移灶的監測是臨床研究抗轉移的首要指標,轉移灶出現的時間、部位、病理型別,特別是微小轉移灶的出現,需要先進的儀器裝置進行及時檢測,患者的接受程度也給具體操作帶來了困難。正因如此,抗轉移的臨床研究起步較晚,中醫這方面的臨床報道更少。筆者以益氣活血、解毒散結為法組織進行的抗腫瘤術後轉移的研究已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8],但仍有諸多問題須進一步深入分析和討論。
  近年來中醫藥抗轉移的實驗研究進行的較多,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便防轉移實驗研究只是研究轉移的一個環節,能說明的問題有限,尚不能仿製出轉移的全部過程,許多臨床常見轉移部位還未建立動物模型。另外,實驗研究的結果並不一定與臨床結果相符合。如有人動物實驗證實,某些活血化瘀藥物(如丹蔘)能促進癌細胞的轉移和擴散,但此觀點並未得到臨床資料的證實,相反不少臨床報道卻證實其對轉移形成有抑制或延緩作用。因此,實驗研究與臨床研究應密切結合,有的放矢,勿生搬硬套。
  目前,現代醫學對腫瘤病因、發病機理的研究,正從分子生物學、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方面日趨深化,應用現代科研的手段和方法來研究中醫藥對癌細胞惡性表現的話方面、靶細胞的酶系改變、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影響、細胞核內DNA、RNA的影響以及諸多免疫因子的調節作用,將對闡明中醫藥抗腫瘤、抗轉移的藥理作用和療效機理有極大促進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