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科 主治醫師 劉名利

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層稱為子宮腺肌病。子宮腺肌病是婦科常見病,然而並非人類所特有,許多動物如靈長類、齧齒類的子宮也會出現類似改變,其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

因為它多見於已婚已產的婦女,所以,一般認為和妊娠、刮宮、人工流產及分娩有密切關係。子宮腺肌病約20%~50%合併子宮內膜異位症,約30%合併子宮肌瘤,合併盆腔炎症者也很常見。

  痛經是子宮腺肌病的主要症狀,見於約80%的患者。病人多表現為繼發性痛經伴進行性加重。隨著病情發展,疼痛可從經前1周左右即開始,或可延長至經後1~2周,少數患者疼痛時間在月經前後,仍呈週期性。月經過多是子宮腺肌病的另一主要症狀,常導致貧血。

  少數患者發生大量出血,易被誤診為功能性子宮出血。此外,少數患者不孕。婦科檢查子宮增大,多為均勻性,較硬,一般不超過孕12周大小,否則可能合併有子宮肌瘤。若病灶只是生長在子宮某一個部位(子宮腺肌瘤),也可表現為非對稱性增大。

根據症狀和婦科檢查會得出初步診斷,核磁共振是最可靠的非創傷性方法。但核磁共振費用高,僅在依靠其他非創傷性診斷方法仍不能診斷,而影響手術治療的決策時才做。

一般臨床最常做超聲檢查,可見子宮增大,肌層增厚,後壁更明顯,致使內膜線前移,和正常子宮肌層相比,病變部位常為等回聲或稍強回聲,有時其間可見點狀低迴聲,病灶與周圍無明顯界限。

  陰道超聲檢查可提高診斷的陽性率及準確性。近年來有學者用彩色超聲研究子宮腺肌病發現,血管指標測定比腫物形態學觀察診斷可能更準確。如果做子宮碘油造影,可見碘油進入子宮肌層,陽性率約為20%。近來有人採用雙氧水聲學造影,認為可提高陽性率。

  有條件時也可以做內窺鏡取子宮內膜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檢查對子宮腺肌病有明顯的輔助診斷價值,而且有助於與子宮肌瘤的鑑別。

  子宮腺肌病的治療分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大類。選擇哪一類療法應取決於患者的症狀、年齡及有沒有生育要求。手術治療中子宮切除術是主要方法,可以根治痛經及月經過多,適用於年齡較大、無生育要求者。

  通過栓塞子宮動脈使子宮內的病灶壞死吸收。子宮動脈栓塞後病灶會發生如下變化:

  1、由於失去血供,異位的內膜和增生的結締組織因缺血、缺氧發生壞死,然後逐漸溶解、吸收,使病灶縮小甚至消失。

  2、病灶縮小後,其釋放的使子宮收縮的刺激性物質減少,從而使痛經症狀得以改善。

  3、病灶縮小使子宮變軟,子宮的體積和宮腔的面積相應減少,月經量也可以相應減少。

  4、異位內膜壞死後,壞死部分閉合,而子宮肌層因體積相應減少而壓迫原來的微小通道,致使其關閉,而正常的子宮內膜也失去了進入肌層的通道。大大減低了復發的可能性。

  5、異位內膜的壞死使區域性的雌激素及其受體數量減少。使子宮腺肌症蔓延的惡性迴圈得以控制。也消除了子宮腺肌病的一個可能患病因素,亦使復發的可能性減小。

  6、栓塞後,雖然正常的內膜也會出現輕度壞死,但在血管復通或側枝迴圈建立後可重新生長,恢復正常功能。而異位內膜由於缺少基底層的支援,在壞死後無法重生。

  臨床療效:

  痛經緩解率:70%~90%患者在介入術後1至3個月內痛經症狀得了顯著或明顯改善。

  89%以上的患者在行介入術後月經量減少,尤其是因月經過多導致失血性貧血者,月經量可減少至術前的20%~80%。

  對於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大多數術後可正常懷孕。

  貧血,有貧血症狀的患者一般在術後3個月後能恢復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紅蛋白水平,即貧血得到有效糾正。

  婦科檢查:子宮均勻性增大、質硬是本病的特徵。在行介入治療後1~6個月行婦科檢查,可發現子宮較術前變軟、體積變小。

  陰道分泌物改變:部分腺肌症患者在介入手術前有白帶多及帶有血絲,或因白帶增多造成反覆感染導致的各種陰道炎。在介入術後得到徹底治癒。

  其它症狀的改善:性生活質量提高、面部痤瘡消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