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任醫師 郝洪昇

  胃粘膜的攻擊因子長期攻擊破壞胃粘膜會引起胃粘膜慢性非特異性病變: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粘膜異型增生,胃粘膜上皮化生,胃癌。下面就這些病變的概念,治病因素,治療和大家討論一下。
  1、慢性萎縮性胃炎
  萎縮的定義:胃粘膜萎縮是指固有腺體減少,組織學上有兩種型別:(1)化生性萎縮:胃粘膜固有腺體被腸化或假幽門化生腺體替代。(2)非化生性萎縮:胃粘膜固有腺體被纖維組織或纖維肌性組織替代或炎性細胞侵潤引起固有層腺體數量減少。其診斷主要靠活檢組織病理檢查。
  引起萎縮性胃炎的病因有:免疫因素,膽汁反流,生物因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化學因素(藥物、酒精)等。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起胃粘膜活動性炎症,長期感染後,部分患者可發生胃粘膜萎縮和腸化,患者、環境和幽門螺旋桿菌因素的協調作用決定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後相關胃炎的型別和發展。
  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慢性胃炎分為:全胃炎胃竇為主和全胃炎胃體為主。
  2、胃粘膜腸上皮化生
  胃粘膜腸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細胞被腸型上皮細胞所取代,即胃粘膜中出現類似小腸和大腸粘膜的上皮細胞,是胃粘膜的常見病變,可見於多種慢性胃炎,以萎縮性胃炎多見。它來源於胃固有腺體頸部的未分化細胞,正常時,它不斷分化成胃粘膜細胞,以補充衰落的胃表皮細胞。在病理因素的影響下它可分化為腸型上皮細胞,形成胃粘膜的腸化生。據粘液組化染色把化生分為小腸型化生(完全性腸上皮化生)和結腸型化生(不完全性腸上皮化生)。小腸型化生無明顯癌前病變的可能,大腸型化生的胃癌發生的危險性較高。而且腸化分佈越廣,發生癌變的可能性越大。流行病學調查,發生癌變的危險為33% .

  胃粘膜異型增生
  增生是指癌瘤形成過程中的非浸潤性上皮改變。異型增生是一種良性的腫瘤上皮損傷,是癌前病變。
  3、上皮內瘤變
  上皮內瘤變是指胃粘膜上皮內腫瘤性增殖但未向粘膜固有層浸潤的病變。是重要的胃粘膜癌前病變,代表腫瘤生長的起始的階段。上皮內瘤變分為2級:低級別和高級別。低級別上皮內瘤變是指上皮結構和細胞學異常侷限於上皮的下半部,相當於胃粘膜輕度和重度異型增生。高級別上皮內瘤變是指上皮結構和細胞異常擴張至上皮的上半部乃至全層,相當於重度異型增生或原位癌。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主要是粘膜結構輕微的改變,而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則為增生的腺體有明顯的異型性,但無間質內浸潤。
  4、早期胃癌
  指癌細胞侷限於胃粘膜或粘膜下層,不論病灶大小及是否存在淋巴結轉移。粘膜內癌的最長生存期為21年,一旦胃癌穿透粘膜下層,預期生存時間為1年左右。進展期增殖型胃癌則為3-9個月。內鏡操作10年以內的內鏡醫師早期胃癌的漏診率為25%,10年以上的內鏡醫師漏診率為20% 。
  胃粘膜癌前病變的轉歸與隨訪
  胃粘膜的癌變是一個多步驟、漸進的過程,一般是: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性增生-----胃癌。
  國內對胃粘膜異型增生隨訪6個月至8.3年,異型增生消退者佔70.9%,加重和癌變佔18%,所以說異型增生是可逆轉的。輕、中、重度異型增生的癌變率分別為1.7%、9.8%,42.1%。輕、中、重度異型增生的癌變時間分別為4.4±4.52年,2.38± 0.51年,1.28± 0.55年。

  大部分胃粘膜上皮內瘤變屬低級別,經過適當治療可以逆轉。但應定期隨訪。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雖也有逆轉可能,但在短期內發展為胃癌的可能性大,應積極隨訪或內鏡下粘膜切除。
  伴有腸化的萎縮性胃炎1年左右隨訪一次,伴有輕度異型增生並剔除取於癌旁者,根據臨床和內鏡下情況,6-12月隨訪一次。重度異型增生者,立即複查胃鏡和病理,必要時內鏡下或手術治療。
  胃粘膜病變的早期治療
  1、萎縮性胃炎和腸上皮化生的逆轉治療
  (1)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2)抗氧化治療
  (3)Cox-2抑制劑
  (4)中藥
  2、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的治療
  可保守治療,定期進行內鏡活檢。
  3、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對於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可根據病變範圍行手術或內鏡下治療,範圍在1釐米以內的主張內鏡下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