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留心,就會發現神在生活中處處存在,當我們等電梯時,不自主地就掏出手機看,這反映了一個人“神不內守”的一個狀態,需要看新聞來聚一下神。同時這個過程,也在消耗你的神,形成惡性迴圈。早上交班時,有的人會感覺到六神無主,不斷變換站立姿勢,這時神是散的,無法精力集中;而有的人,神是聚的,一個姿勢站著,聽得很入神。課堂上也是如此,聚精會神的同學和坐立不安的同學,神的狀態是截然不同的,學習成績當然也大不相同。
大家或許覺得射擊運動員靠得是視力,其實射擊時,全神貫注才是最重要的,世界冠軍王義夫其實是近視。飛碟射擊運動員更是來不及瞄準,靠得就是神,他們比拼的不是技術,而是“集精全神”的能力。還有NBA的運動員,在投籃時,也無法進行瞄準;真正打彈弓的人,從來不會眯起一隻眼睛,而是全神貫注地盯著目標,靠的就是一個神。這時最忌的就是“走神”、“分神”。
有的人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時容易睡著,但躺在床上卻睡不著。這是因為躺在床上,想各種事情,神在外,當然睡不著,但看電視時,就能把神吸引回來,只要電視情節平和,反而容易睡著。認真聽英語易入睡也是這個道理。
神還體現在我們的五官中。我們常說“五官端正”,醫院裡有“五官科”,但五官是指哪五官呢?百度上解釋為“眼、耳、口、鼻、舌”,或者“眼、耳、口、鼻、眉”,這都不對,真正的五官是指“眼、耳、口、鼻、心”,這個心並不是肉質的心臟,而是看不見的“心神”。
為何五官要有一個看不見的“心神”呢?《內經?素問?靈蘭祕典論》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坐於中,為君,眼、耳、口、鼻在四周,為臣。看不見的心神統領著面部的四個器官,這樣才能表現出一個人的“神氣”。如果一個人心神散了,則眼神迷離,面容呆滯,“心不在目,則雖視而不能見,心不在鼻,則香臭不知,心不在耳,則充耳弗聞”。
所以,看一個人“五官端正,相貌堂堂”,是指在“心神”的領導下,眼、耳、口、鼻的整體表現。
大棚裡種出來的辣椒、西紅柿,表面看起來肥大水嫩、鮮豔無比,但吃起來卻沒有那個味,也就是“有形無氣”。有的人,長得高高大大,也是“有形無氣”,缺少陽剛之氣,更談不上神;有的人,其貌不揚,卻有種無形的氣場,能帶動周圍人一起拼搏。所以,不光是五官,整個身體也離不開神的統領。這是中醫的智慧,不光看到有形的東西,更重視背後無形的推動力。
寫此文的時候,電視上正播放著《第三極》,是一部關於藏傳文化的記錄片,“紙張、雕版、寧靜愉悅的心,在這裡交匯…….”,這樣印刷出來的經文,一定蘊含著印經者虔誠的心神,不僅因為嫻熟的手法,重要的是伴有“寧靜愉悅的心”,這樣的經文,才能被信奉者膜拜。如同書法,繪畫,是作者凝神靜氣定格在紙上的某種高尚意境,無法言傳,一般人修養不到這種境界,卻可以被這種意境深深打動,產生膜拜之心。歷史上許多偉人,古代有康熙,乾隆,現代有毛澤東,有著很高的書法藝術修養,反映的是“積精全神”、“凝神靜氣”的素養,正因為這種素養,在政治上也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試想一位藝術家經常心緒不寧,心不在焉,他的作品會是怎樣?今時之人,一旦出名,則忙於應酬,心浮氣燥,難以再出佳作。所以,潛下心來,“積精全神”,是有所成就的前提。
中醫裡講“肺與大腸相表裡”,“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而看不見的神,是與瞳孔相對應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眼神”。央視有一檔《百家講壇》節目,許多人喜歡看,卻不不知為什麼喜歡。其中的演講者有一個特點,不看稿,不看幻燈,面對觀眾,通過眼神,產生互動。就像兩個人的談話,不可能分神,不知不覺就被吸引住了。如果講者只是盯著幻燈,聽者低頭看講義,效果就大不一樣,因為沒有眼神的交流。透過眼神,可以感受到一個人的智慧、境界、氣場,甚至威懾力。《內經》鍼灸要點要求“目制其衡”即是此義。
小孩子都有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體現的就是先天的神。而打完遊戲的孩子,“神”被透支,眼神就是迷離的,散的,無精打采。中醫中講“嗜慾不能勞其目”,就是說不能因為愛好,就讓眼睛太疲勞,其實就是不能因為慾望而從眼睛裡失神。“閉目養神”,說的是閉上眼睛,神就不再丟失,得到恢復 。
人死亡時,瞳孔散大,最後一點神從這裡跑掉了,散失殆盡。
“積精全神”是《黃帝內經》中極為推崇的一種境界,百度上也有這個詞條。想成就一項事業,高質量地完成一項工作,最好是做到積精全神。《類經?攝生》:精不可竭,竭則神散。精能化氣生神,神能助精持精,嚴重的精虧往往引起神的異常,所謂精病神變。在臨床中,就是精病之後,伴見神情恍惚,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神情呆鈍。當精病不伴有明顯的神病時,可以單用補益固澀之品,如有神情呆滯,則需調神,安神。
“養精蓄銳”是說有了精,才能有銳氣,也就有神,用好我們的神,推動產生情感、智慧、創造力、記憶力,才能成就我們的事業。從小培養一個孩子專注的能力,做到“積精全神”,就是培養高考狀元的最佳途徑。一個團隊的領導者如果認識到這一點,除做好思想工作外,最好把員工的精養好,做到精充氣足,神聚心潛,自然員工們就會思維活躍,工作效率提高。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天老師訓話,大意是說學生們害怕老師就象老鼠見了耗子一樣,這時我們一位同學忍不住大笑不止,其它同學都沒有反應過來,過了一會兒才發現老師說的是“老鼠見了耗子”,可見當時只有這一位同學在“積精全神”。隨著年齡增長,人的心神越來越散,需要不斷地關注微信、微博、股票、看韓劇、打麻將才能安靜下來,不這樣做就六神無主,但這些方法繼續分散精力,消耗“神”,是一種惡性迴圈。當一個人心神不寧時,不能安心做事情,效率低下,感到憂慮、沮喪、失眠、倍感痛苦,一點疼痛就會放大,衛生間裡下水道的聲音會聽得很清楚,吵得睡不著。這時就需要收回心神了,靜坐、站樁,就是收神的過程。《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裡講“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把內心的神守住,不輕易耗費,就不容易生病。
明白了這個道理,在生活中應節約用神,勤於養精。心緒平和,“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在吃飯時,不再聽新聞,看手機,只是專心吃飯,仔細體會一下飯的味道,想想怎麼做才能更好吃。靜下來聽聽自己呼吸的聲音,感受每個關節的靈活度。早晨的鬧鐘如果太刺耳,可以用了一個帶音樂的鬧鐘,通過舒緩的音樂把人喚醒,人睡得最沉的時候,正是養神的時候,這時候驚醒,是最為擾神的。一個公司的領導,如果每天拿出一點時間,用於站樁、靜坐,鍛鍊員工“積精全神”“凝神靜氣”的能力,一定比做廣播體操要高明得多。
談到擾神,曾經有個研究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徵的實驗,就是當實驗動物進入深睡眠時,就喚醒,結果第二天實驗動物變得煩燥易怒,記憶力下降,這其實就是神不守舍的後果。
1400年前,玄奘經過中亞赴印度取經的路上,經過撒彌罕王國的時候,憑著他非凡的口才,博學的佛教知識,一夜之間,就讓撒彌罕王國的國王皈依了佛教,玄奘正是篤信佛教,不近女色,專心養精,所以腎氣充足,氣宇不凡,加之身材偉岸,談吐有度,無形中就有影響周邊人的氣場。因為腎精足,記憶力驚人,玄奘專心致力於佛經的研究,取得了後人難以企及的成就,是《黃帝內經》精、氣、神理論的最好的詮釋。
中醫是講功能的,認識到“神“的存在;西醫是講證據的,要有物質基礎才行,自然就無法對“神”加以量化考評,這是兩種研究體系。有些內容是永遠無法通過“評分”來量化的,所以西醫只能停留在研究“精”的層面上,而無法研究“精”背後化生的“氣”,以及“氣”推動產生的“神”。
中醫是成熟的老者,2000年前的《黃帝內經》仍然經典深奧,微言大義;而西醫,是正在學習完善的年輕人,不斷推翻以前的理論,更新各種指南,藉助分子生物學等新技術,不斷推出各種新的治療藥物,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治療效果,為當今人類的健康做出了貢獻。但西醫模式帶來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如同應用農藥消滅了害蟲,但帶來了更深遠的環境破壞。中醫的思維則是通過恢復生態平衡抑制害蟲,並不追求鏟盡殺絕的快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