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住院醫師 蔣紅鋼

  口臭是指口內出氣臭穢,又名出氣臭、口氣穢惡、口氣臭、臭息等,口臭是一種病症,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人們逐漸意識到其在人際交往中的影響,並開始關注其治療。

  簡單來講,口臭可以分為口源性的,和非口源性的。口源性的,可以通過到牙周科潔牙,患者通過深度潔牙以後,可以根除口臭。而非口源性口臭就要通過內服藥物來治療了。

  中醫學認為口臭是由脾虛、胃熱、食滯、氣鬱、血瘀等多種因素引起。如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第四捲上・口舌》載:“口臭是胃火、食鬱。”中醫認為口臭是五臟六腑功能失調的結果,某些口腔、鼻咽疾病和呼吸、消化系統等疾病均可引起,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情志不舒、勞累過度等因素有關,其中尤以脾胃關係最為密切。

  下面是我從雜誌上摘錄的一些治療方法,這些方法主要給有醫學基礎的人蔘考,一般患者最好諮詢醫生後再決定使用。

  1、辨證治療

  1.1氣滯溼阻,痰瘀互結,濁氣上逆。

  治法:芳香化溼,理氣消痰。

  方藥:二梗二仁湯合藿香正氣散加減。

  藿香梗10g,紫蘇梗10g,枳殼10g,法半夏10g,杏仁10g,桃仁,10g,紅花

  10g,陳皮10g,白朮10g,茯苓15g,白芷10g,丹蔘20g,佩蘭葉15g[[1]]。

  1.2臨床表現口臭呈酸腐氣或臭雞蛋氣,甚則如尿燥氣味,自覺口腔粘膩尤以舌根為重,胃部煩熱或嘈雜,大便乾燥或祕結,也有鶩塘不暢者。舌質多顯淡胖,苔多為薄膩或白膩,也有白而厚膩者脈多濡或細軟。

  自擬白虎平胃散基本方:生石膏、蘆根、蒼朮、知母、焦山植、制半夏、炒枳殼、生甘草、淡竹葉、陳皮。加減:大便乾燥加瓜萎仁、火麻仁。大便祕結:加生大黃後下,大便鶩搪加白朮炭。舌苔白膩加川樸克,舌苔厚膩加川樸,帶皮茯苓、生米仁。[[2]]

  1.3.1溼熱蘊脾長期飲酒,酒食熱毒,蘊結中焦,脾胃運化失職,溼久化熱。症見口臭,口摩,口瘡,牙齦腫痛,口渴納呆,大便溏爛或粘滯,腹脹滿,小便黃赤,苔黃膩,脈滑數。治以菌陳蒿湯合石膏知母湯加減。使溼熱清,火降津生。方用茵陳10g,炒枝10g,大黃9g(後下),石膏30g,知母10g,升麻10g,丹皮10g,黃芩10g。

  1.3.2痰熱壅肺素有肺脹,肺脾腎虛損,痰瘀互結,外感風熱或風寒。外有風熱,內有痰瘀,症見:口臭、咳嗽、痰稠、喘息、苔黃膩、脈細滑數。方選瀉白散加味;桑皮10g,地骨皮10g,黃芩10g,石膏30g,薏苡仁30g,浙貝10g,細辛2g,制半夏10g,外被風寒所傷,內有飲濁,症見:氣短氣促、痰白稠粘、多泡沫狀、胸部脹悶、舌淡苔膩、脈浮緊。

  方選小青龍湯加味:桂枝10g,生麻黃6g,白芍6g,甘草3g,細辛3g,制半夏10g,乾薑6g,前相8g,白芥子10g。使病情穩定後,增強體質,預防感昌,補氣化痰祛瘀是治肺脹的痼根,病趨基本痊癒,口臭消失。

  1.3.3寒溼困脾貪涼飲冷,致寒溼停滯中焦。症見:口淡納呆,身重怯寒,胸欲嘔,腹痛溏洩,舌淡苔白膩,脈象濡緩。治宜平胃合指迷茯苓丸化裁,溫中化溼,降濁祛痰,先用,蒼朮8g,陳皮6g,甘草3g,元明粉10g(先火燒乾,變白色),同茯苓12g,桂枝10g,白朮15g,枳實20g,浙欠10g,白芥子15g,一起水煎服。使寒溼化、痰濁解、嗅減。再投氣陰雨虛,症見:神疲乏力,胃中不舒,納後脘痞,形體日削,舌淡紅,苔薄白,脈緩。治以甘平養胃,柔肝理氣,方用百合烏藥湯加味:百合,烏藥,柴胡,太子參,黃精,白朮,砂仁(後入),山楂,半枝蓮等。氣血雨虛,症見:面色萎黃,胃脘痞滿,隱痛,勞時加重,納少便溏,舌淡苔薄,脈象虛弱。治以甘溫健胃,理氣補血,方用理中含當歸補血湯化裁;黨蔘,白朮,乾薑,肉桂,炙草,廣木香,砂仁(後入),當歸,灸黃芪等。從而達到氣健血旺,寒散血行,口臭不易復發。

  1.3.4脾腎陽虛肝鬱年邁體弱,脾腎素虧,運化減慢,大便祕結。症見:神疲乏力,胃納減少,食後腹脹,大便幾日未解,腰痠陽萎胸悶煩躁,噯氣泛酸,舌質淡嫩,苔白滑,脈沉弱。治以補中益氣湯加減,補脾益腎,疏肝潤便。方用:炙黃芪20g,白朮15g,陳皮6g,升麻10g,柴胡8g,黨蔘20g,炙草3g,甜蓯蓉12g,枳實10g,檳榔10g,巴戟天15g,柏子仁12g,火麻仁12g等。恢復脾胃功能,使大便正常,口臭也不存在了。[[3]]

  1.4養陰清熱法,甘露飲加減。方藥:生、熟地各12g,天、麥冬各12g,石斛10g,茵陳10g,杷葉10g,黃芩10g,極殼10g,陳皮6g,蘆根18g,火麻仁15g,郁李仁15g,石膏30g,大黃10g,藿佩10g,甘草6g,水煎服日兩次。[[4]]

  1.5理氣安神法以柴胡疏肝飲加減治療。基本方:柴胡、陳皮、青皮、制大黃各9g,香附、青木香各12g,枳實18g,川芎、芍藥各6g,炒谷芽、炒麥芽、生山楂各15g,生甘草3g。[[5]]

  1.6胃腑積熱型者基本方:玄蔘10g,麥冬10g,蘆根30g,生地10g,丹皮10g,升麻10g。若口乾,加天花粉。[[6]]

  1.7.1 胃腸積熱型 證見口臭,胃納可,大便祕結,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膩。治則:清瀉胃火,解毒通便。方劑:清胃散。取穴:大陵、人中,瀉法留針20min。

  1.7.2 腸胃食積型 證見胃脘脹滿,納呆,噯氣,大便腐臭,舌質紅,苔白或黃。治則:消食導積。方劑:保和丸。取穴:中脘、足三裡、中庭,瀉法留針20min。

  1.7.3 肝膽溼熱型 證見口苦,口乾,胸脅脹滿,胃納呆,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治則:清利肝膽溼熱。方劑:小柴胡湯。取穴:左衝足、臨泣,瀉法留針20min。

  1.7.4 腎熱型 證見口臭口渴不欲飲,腰腿痠軟無力,舌質淡白。治則:補腎瀉火。方劑:六味地黃丸。取穴:太溪、三陰交,補法留針20min。[[7]]

  1.8用黃連溫膽湯加減。藥物組成:黃連,半夏,陳皮,茯苓,枳實,竹茹,甘草,生薑,大棗。伴舌質紫暗有瘀點者加丹蔘,白朮,伴舌苔黃者加黃芩,蒲公英;伴納差者加山楂,雞內金;伴膽汁返流者加厚朴,柴胡,白芍.[[8]]

  1.9口服甘露飲加味:藥用熟地10g,生地10g,麥冬10g,天冬10g,黃芩10g,石斛10g,枳殼10g,枇杷葉6g,甘草6g,茵陳10g,白茅根10g,懷牛膝10g。水煎服,每日1劑,15天為一療程,可連服3個療程。

  藿香10g煎水漱口,配合口服藥物治療,每日1劑。每日漱口5次(晨起、睡覺及三餐後各1次),每次讓藥液在口中保留1~2分鐘。[[9]]

  1.10運脾湯加減。基本方:蒼朮、枳殼各12g,藿香、金銀花各15g,佩蘭、厚朴、陳皮、木香、麥芽各10g。氣滯加蘇梗、佛手、鬱金、檳榔;溼滯重用蒼朮,加茯苓、澤瀉、薏苡仁;食滯加雞內金、焦山楂、萊菔子;血瘀加生地黃、當歸、丹蔘、延胡索;溼熱加茵陳、滑石、車前子、梔子;陰虛加玉竹、石斛、麥門冬;便祕改枳殼為枳實,加決明子、大黃;脾虛加太子參、白扁豆、白朮。每日1劑,水煎取汁400mL,早晚分服。10日為1個療程,3個療程後觀察療效。[[10]]

  1.11(1)首先給予牙周基礎治療:齦上潔治術及齦下刮治術,術後3%雙氧水沖洗牙周袋,2%碘伏外塗。(2)藥物治療:螺旋黴素0.2g,維生素B620mg,滅滴靈4g,3次/d,1周為1療程,3%雙氧水含漱,3次/d。(3)中藥“消胃瀉肝湯”:龍膽草、梔子,升麻各5g,黃芩、黃連各3g,柴胡6g,生地、丹皮、甘草、陳皮各10g,生石膏20g,舌苔厚膩者加車前子10g。1劑/d,分3次煎服,7d為1療程。[[11]]

  1.12治療方法清胃散化裁方用:黃連3g,大生地10g,升麻10g,當歸10g,牡丹皮10g,藿香12g,佩蘭12g,露蜂房15g,殭蠶10g。

  隨症加味:口乾重者,加蘆根15g,竹葉12g;胃納不佳者,加生苡仁25g,雞內金10g,茯苓10g;陰虛舌紅少苔者,加麥冬12g,川百合12g;熱象明顯者,加蒲公英10g,七葉一枝花10g,連翹10g,金銀花10g;溼盛重加炒蒼朮10g,炒白朮10g,生薏苡仁25g;脘痞明顯者,加蘇梗10g,厚朴6g;牙齦出血者,加蒲黃6g;失眠者加合歡皮12g,夜交藤25g。[[12]]

  1.13由焦神曲6~12g、焦山楂5~10g、炒麥芽10~20g、胡黃連3~6g、藿香6~10g、半夏3~10g、陳皮6~12g等藥物構成基礎方。積滯嚴重或大便祕結者加枳實3~6g、大黃3~6g;有痰溼者加蒼朮5~10g、炒萊菔子6~12g;胃陰不足者加麥門冬10~15g、石斛6~12g,嚴重者再去藿香加天花粉10g、冰糖10~15g;胃熱重者去胡黃連加黃連3~6g、石膏10~30g、升麻6~10g;脾胃虛寒者加炮姜6~12g、黨蔘6~10g、炒白朮6~10g,寒甚再加制附子3~10g;口涎多者加山藥10~15g、扁豆10~15g;蟲積加使君子5~10g、或烏梅5~10g,南瓜子10~20g(以上藥物的劑量應根據小兒的年齡和體重有所增減)。[[13]]

  2、鍼灸治療

  2.1取穴中脘、曲池、關元、氣海、足三裡、三陰交、陰陵泉、陽陵泉、太沖。用1.5寸毫針直刺或斜刺,得氣後行捻轉瀉法,留針30min。5次一療程。

  2.2方義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肝臟疏洩功能對脾胃氣機升降起重要協同作用,肝木之疏洩失調,脾胃運化升降必然會失其常度,導致濁氣上泛而口臭。清・唐容川《血證論》中雲:“木之性主於疏洩,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洩之,而水谷乃化。”工作勞累,飲食不節,溫涼失宜,好食肥甘厚味,兼很多病人因工作勞累體質下降後自覺體虛過多滋補,加重脾胃受損,導致溼阻中焦,鬱蒸生熱,運化失司,溼熱內蘊。工作生活壓力過大,情志不遂,憂思過度,損傷肝脾,肝失調達,遂致口臭。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口齒兼咽喉科》有云:“勞鬱則口臭”,說明工作勞累,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不得疏洩會導致口臭。所以治療口奧關鍵在於調理脾胃、肝膽。

  中脘是胃之募穴,足三裡是足陽明胃經之合穴,兩穴是治療一切胃病之要穴,可以通凋足陽明胃經經氣,清瀉胃腸之鬱熱。“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通腑必瀉腸,“合治內腑”取手明大腸經合穴曲池清熱通腑。足王裡、陰陵泉合用可清熱利溼、健脾和胃,使氣機宣暢、脾胃調和、熱解溼除。關元、氣海益氣補中,促進機能恢復。三陰交健脾和胃,導溼下行。諸穴合用從而達到健脾和胃、清熱利溼、清升濁降的作用,使口臭自愈。無論是飲食還是情志失涮,常常與“鬱”有關,憂思惱怒傷肝,木失調達,木克脾土,肝火犯胃,升降失司,故口臭口苦苔黃,“肝氣熱則膽洩口苦”,予滌痰洩肝法,足厥陰肝經又循行挾胃,屬肝,絡膽,肝膽相表裡,太沖為肝之原穴,陽陵泉為膽之合穴,《素問・奇病論》:“有病口苦,取陽陵泉”,二穴合用以平肝膽之衝逆,疏肝解鬱,肝氣調達,可以疏通全身氣機,從而促進脾之運化功能,胃和而氣平,口臭自止。[[14]]

  3、食療

  除了服用藥物以外,平常也可以進行食療,輔助治療。

  3.1首先做一個古書上的方法:把甜瓜子磨成粉,用力蜜捏成丸子,漱口後含一丸或者貼在牙齒上,這是古人的用法,我在臨床上一般讓患者在淘寶上購買甜瓜子,然後當零食吃。

  3.2白芷打成粉,泡水喝,每日三克。

  3.3橘皮泡水喝,橘皮能夠除口臭,也能通便,對於伴有便祕的患者,更為合適。

  3.4鹹魚頭豆腐湯鹹魚頭味甘兼具清熱作用,而豆腐性涼,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口腔潰爛、牙齦腫痛、口臭及便祕等都甚有功效。

  材料:鹹魚頭1個,豆腐數塊,生薑1片。

  做法:洗淨所有材料,鹹魚頭斬件稍煎後與生薑同放入煲內,加入適量清水用猛火滾約半小時,放入豆腐再滾20分鐘便可。

  3.5.生蘆根粥

  專治因舌幹或牙齦腫爛造成口臭。

  材料:蘆根30克,大米50克。

  做法:蘆根洗淨後放入煲內,

  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15分鐘,去渣留汁,加入米煮成粥,每日1劑,宜每早空腹服用,約5劑見效。

  3.6黃瓜粥

  專治肝火盛或內溼引致舌幹口臭。

  材料:黃瓜5O克,大米100克。

  做法:黃瓜去皮切片,與大米同煮粥,隨意服食。

  3.7花生湯

  取200克花生仁,加適量白糖,燉開水,常服有去口臭的功效。

  4、古代的口香糖這裡作為常識介紹給大家,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醫生配藥。

  古代用口香劑加工製成口香糖,最遲在唐代就已出現。《備急千金要方》的“七竅病”專卷內,提到對口臭症的治療,宜“常服含香丸”。宋代《太平聖惠方》與《聖濟總錄》,是朝廷命令組織醫家及學者編撰的大型醫方書,收載了相當多的口香劑與口香糖丸。其中有一種“含香圓”,是採用雞舌香、藿香、零陵香、甘松香、當歸、桂心、木香、川芎、香附子、肉豆蔻、檳榔、白芷、青桂香、丁香、麝香共十五味藥研為細末,加蜜煉製成如同楝子大小的糖圓,使用方法是“常含一圓,咽津”。

  此種“含香圓”所包含的藥物,據現代科學實驗獲知,大部分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成分,有的藥物抗菌殺蟲,有的生涎潤燥止癢,有的止血消腫除痛。因此,經常口含此種“含香圓”,將能產生生津去膩、香口除臭、消炎固齒等多方面作用,使口腔和牙齦、牙齒獲得良好的衛生保健效果。由此看來,古代的“含香圓”比之今日的“口香糖”,似確有更勝一籌之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