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主治醫師 趙建偉

  多發性抽動症,又名抽動―穢語綜合徵,好發於兒童時期,男孩多於女孩,其臨床表現主要為慢性、波動性、多發性的運動肌抽搐,並伴有不自主發聲和語言障礙。中醫古代文獻中無多發性抽動症這一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屬“肝風”、“抽搐”、“瘛S”、“筋惕肉p”等範疇。業師辨治本病,強調以下三法。

  一、豁痰熄風,鎮驚安神

  造成多發性抽動症的原因,固然很多,諸如遺傳、圍產期窒息、高熱驚厥以及發育遲緩、智慧低下等,但從中醫的病因病機理論上說,業師認為痰熱動風為其致病的中心環節。患兒素日心脾不健,易受七情所傷,積憂久鬱,更損心脾,氣機不暢,津液不布,凝集為痰,痰鬱化熱,其邪上擾,涉肝動風,則肌肉p動(即小抽動),犯及神明,心失守舍,而動作則不能自主,或口出穢語。因此,業師認為治療本病,豁痰熄風,鎮驚安神,應視為正治之本。

  臨床習以《醫學心悟》生鐵落飲化裁,每多奏效。通常用方為:節菖蒲10克,膽星9克,半夏10克,鐵落花25克(先煎),雲苓9克,天麻9克,川貝母5克,丹蔘9克,麥冬9克,陳皮6克。兼風熱表邪時,加薄荷、菊花、勾藤;痰火壅盛者,加瓜蔞、青礞石;肝膽火盛,躁動不已者,加膽草、梔子、生石決;心火上亢,煩擾不寧者,加黃連、黃芩。

  二、養心安神,益胃緩中

  呈如以上所述,抽動症初起之時,多為痰火動風,但延久津耗,必然導致心、肝、脾三髒俱傷,遂致精微不能濡養五臟,陰陽失其平衡,浮火妄動,上擾心神,故多見煩擾不寧,多動亂動。此類病兒,除有不自主的抽動外,多表現面恍少華,消瘦納呆,多汗乏力,四肢疲憊,睡中多驚醒,舌淡紅少苔等一派心陰不足之象。若見此症,慣以豁痰熄風,鎮驚安神,每多罔效。業師習以《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加味,以養心安神,益胃緩中而取效。

  通常用方為:夜交藤10克,浮小麥30克,丹蔘9克,太子參10克,生龍骨25克,生牡蠣25克(先煎),菖蒲10克,大紅棗3枚,遠志9克,半夏10克,磁石25克(先煎),甘草6克。若手心灼熱,加胡黃連、青蒿;脘腹痞脹者,加厚朴、陳皮;痰鳴、便祕者,加瓜蔞、風化硝。

  三、滋陰清熱,補心安神

  痰火動風,乃為抽動症致病之本。但火有虛火實火之分,病久致虛,腎氣不足,每多虛火上炎。此類病兒,常伴有面赤火升,脣紅苔燥,口舌生瘡,心煩驚悸,失眠多夢,脈多細數。其抽動的頻率多為徐緩斷續而作,臨床治療切忌苦寒直折,防其苦燥更傷其陰,更不宜風治風,妄投鎮肝之劑。

  在臨床中遇及此類病兒,業師習用《攝生祕劑》之“補心丸”化裁,以滋陰清熱,補心安神而取效。通常用方為:節菖蒲9克,沙蔘9克,元參9克,生地25克,丹蔘9克,青果9克,麥冬9克,當歸9克,柏子仁9克,甘草6克。若口腔糜爛,口舌生瘡,加川柏、知母;伴有上感發熱者,加薄荷(後下)、連翹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