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治醫師 郭小雙

  亞急性聯合變性又名維生素B12神經病,是由於維生素B12缺乏所致。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人。男女皆可患病。主要在脊髓後索、側索及周圍神經發生緩慢進展的退行性變。臨床上呈現進行性感覺性共濟失調、痙攣性癱瘓、深感覺障礙及周圍神經損害的體徵,並常伴以惡性貧血和無胃酸。

  一、病因

  近年研究提示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有自身的免疫學發病基礎。自身遺傳素質可能起重要的作用。自身免疫功能紊亂,可產生胃壁細胞抗體或內因子抗體,胃黏膜淋巴細胞浸潤,影響胃的泌酸功能和內因子的分泌。在自身免疫萎縮性胃炎患者中,抗IF免疫球蛋白可能與維生素B12的選擇性吸收障礙關係密切。消化道疾病、胃腸道切除術後均可直接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而導致維生素B12缺乏。有資料表明部分胃切除患者15%有顯著的血清維生素B12含量下降。先天性內因子缺乏或轉運鈷胺素代謝紊亂,均可影響維生素B12的代謝過程。亦有報道母乳餵養的嬰兒,由於母親攝入維生素B12過少而致嬰兒發病。

  二、臨床表現

  男女均可累及。一般中年後起病。病情逐漸加重。主要是脊髓後索、皮質脊髓束和周圍神經損害的表現,也可有視神經損害。可有精神症狀和腦部症狀,但較少。

  最常首先出現的症狀為全身乏力和對稱性肢體遠端的麻刺、燒灼、發冷等感覺異常,尤以下肢為甚。感覺異常可向上伸展到軀幹,在胸腹部產生束帶狀感覺。脊髓側索變性時出現兩下肢無力或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和錐體束徵陽性。後索變性時,下肢震動覺和位置覺等深感覺減退。因深感覺障礙產生不同程度的下肢共濟失調,肢體動作笨拙,步態不穩,容易跌倒,閉目或在黑暗行走時更為明顯,肌張力和腱反射減退或消失。晚期有括約肌症狀。周圍神經變性時,產生手套或襪子樣分佈的淺感覺減退或消失,腓腸肌壓痛和肢端無力等。臨床體徵的輕重程度根據病變對周圍神經、後索及錐體束影響的相對嚴重度而定。

  三、併發症

  隨維生素B12缺乏程度不同,以及患者自身的免疫學發病基礎不同,病情輕重亦不同,故症狀體徵多種多樣,如可有惡性貧血的各種表現。亦可看作是本病的併發症。

  四、鑑別診斷

  需注意與以下疾病鑑別:

  脊髓壓迫症:早期可單純出現神經根刺激症狀,並持續較長時間,感覺障礙呈上行性發展。一般從一側開始,脊髓後索、側索均可受累。表現為Brown-Sequard綜合徵,後期呈橫貫性損害,有括約肌功能障礙,無腦及視神經損害。腦脊液蛋白升高,脊髓MRI造影有助確診。常見病因有髓內、外腫瘤、頸椎骨關節病、頸椎管狹窄等。

  多發性硬化:起病急,有明顯的緩解與復發交替出現的病史。首發症狀多為視力減退或複視。眼球震顫,小腦徵,錐體束徵,後索功能障礙,無對稱性周圍神經損害的表現,腦脊液檢查,誘發電位,頭顱CT和MRI均有助於診斷。

  周圍神經病:中毒、炎症、營養缺乏、血管疾病等引起的周圍神經病可有四肢遠端感覺障礙,類似脊髓亞急性聯合變性中的周圍神經損害。但一般無後索或側索的改變,無維生素B12缺乏,結合病史,不難鑑別。

  脊髓癆:脊髓後根及後索受累,出現變性萎縮。阿-羅瞳孔是較具典型的體徵。結合患者有冶遊史,梅毒血清學陽性可以鑑別。

  五、治療

  嚴重者不經治療神經系統症狀會持續加重,甚至死亡。充分治療後,貧血症狀一般在數天或數週內明顯改善,神經系統功能的改善較為緩慢。一般2個月可見有提高。治療時採用維生素B12500~1000μg每天或隔天肌內注射1次,連續2周,以後改為100~200μg每天肌內注射1次或每週2~3次,3個月後小劑量維持,部分患者須終身用藥。不能耐受肌注者,可口服用藥。此外,需加強營養補充維生素B1、維生素C及其他神經營養藥。

  除藥物治療外,對受累肢體應加強功能鍛鍊,進行理療和康復治療,對易患者應及時消除易患因素或進行預防性治療。

  六、預後

  早期進行治療者,神經症狀大多恢復。在發病3個月內進行充分治療,常可獲得完全恢復,病程後期則療效甚差,肢體癱瘓已逾兩年以上者療效較差。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該病預後極為重要。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