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任醫師 江玉泉

  一、什麼是顱-頸交界區畸形?
  顱-頸交界區又稱為枕骨大孔區或寰、枕區,是指頭顱和頸椎的過渡區域,具體指的是枕骨大孔周圍的枕骨、寰椎(第一頸椎)以及樞椎(第二頸椎)區域的統稱。顱-頸交界區畸形是一種先天性疾病,主要指的是發生在顱-頸交界區的先天性骨性畸形,同時累及神經結構。由於先天性的骨性畸形和後天逐步發生的複雜病理變化,患者常常最終出現了寰、樞椎脫位,而導致延髓和上頸髓的受壓,表現以四肢運動、感覺功能受損為主的疾病症狀。該病雖然在臨床上比較少見,但嚴重者可以壓迫到延髓、頸髓而產生嚴重的症狀,也常可以伴有椎管內的其他先天性疾病。
  二、顱-頸交界區畸形主要包括哪些?
  顱-頸交界區畸形包括多種型別的先天畸形,在同一個體中畸形可以單發或多發。其主要包括寰枕畸形、寰樞椎脫位、寰枕融合、顱底凹陷、扁平顱底、頸椎2-3分節不全(融合)、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Chiari畸形)及脊髓空洞等。有時這些畸形並不獨立存在,常伴有臨近部位的先天性畸形,如寰椎前弓缺如和先天性寰樞椎融合、寰椎枕骨化(寰枕融合)、齒狀突不發育或發育不良及先天性頸椎2-3分節不全。這些疾病大體都可以歸於先天性顱-頸交界區畸形的範圍內,這些疾病有著同一類病因、相近的疾病發展過程及相似的症狀。然而由於具體的細節不同,其治療可能有很大的差別。

  三、發生了什麼樣的症狀,才需要懷疑這種疾病?
  在產生神經系統功能障礙之前,患者可以沒有明顯的症狀或體徵。然而,常有一些外貌上的特徵:短頸(脖子短)、後髮際低(患者在理髮時可能被理髮師注意到)、斜頸畸形(脖子歪)、面部發育不對稱、頸部活動受限(常因患者從小如此,而被忽視)。
  病人可以出現枕、頸部及雙上肢痠痛、麻木、感覺過敏,上肢的分離性感覺障礙即痛、溫覺減退而觸覺正常(如可以很好的點鈔票,但卻容易被熱水杯燙傷道起水泡而不知疼痛)。顱-頸交界區畸形又可以壓迫椎動脈,影響腦部的血供,出現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暈厥和癲癇發作(抽風)。四肢出現進行性肌力減退,則進一步說明由於延髓、上頸髓腹側受壓已經導致了傳導運動功能的錐體束受到損害。此外,顱-頸交界區畸形還可伴有頸肋、隱性脊柱裂、神經根或神經叢分佈畸形,可出現臂痛、腰痛和坐骨神經痛。短頸畸形可合併脊柱側彎、高位肩胛骨和蹼狀畸形。
  四、如何確診顱-頸交界區畸形?
  如果患者出現上述症狀,懷疑此種疾病時,應及時到神經外科就診。首先,最簡單的檢查就是到醫院拍X線平片。於頸椎常規正、側位X線平片上可發現頸椎先天發育性畸形的部位與形態,另可加拍斜位及動力性側位片(中立位、過伸及過屈位),以全面觀察頸椎的畸形範圍和頸椎的穩定性。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可行顱-頸交界區CT薄層掃描加冠、矢狀位及三位重建,確定骨性結構及椎管狀態。對伴有脊髓症狀合併有椎管狹窄者,應行磁共振檢查,明確是否有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及脊髓空洞症。對於懷疑椎動脈異常者,還應加做CTA(CT血管成像)或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或DSA(腦和脊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

  五、如果確診患有該疾病後,應如何治療?
  先天性顱-頸交界區畸形的自然轉歸有兩種趨勢:一種是持續的不穩定,最終導致臨床發病;一種是保持相對的穩定,可能終生不發病。後者不需進一步治療,應保持隨訪。但應該注意避免頸椎過度活動,防止外傷發生,延緩頸椎退變的程序。對於存在區域性結構不穩定和神經壓迫症狀者,則需要手術治療,根據情況選擇骨窗減壓、寰樞椎內固定或枕頸內固定植骨融合術等。手術的目的就是解除壓迫,促進受累神經恢復;植骨融固定,重建枕頸部的穩定性。解除壓迫是受累神經恢復的先決條件,植骨融固定是保證手術效果的關鍵。
  顱-頸交界區畸形的治療是神經外科手術的難點之一。交界區域常見的骨結構畸形包括:遊離齒狀突、齒狀突缺如、寰椎後弓缺如,寰椎後弓不連、寰椎枕骨化、寰椎側塊不對稱、C2-先天融合,以及枕骨髁和和顱底發育畸形等。這類畸形的存在給手術帶來以下難題:①對寰椎後弓缺如或不連,採用常規的後路經椎弓根螺釘固定技術或椎板鉤技術造成困難;②對C2-3融合的病例,樞椎的結構發育異常,採用常規的樞椎經椎弓根螺釘固定常常遇到困難;③對合並寰椎枕骨化、寰椎側塊發育不良給寰椎後路及前路置釘均造成一定困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