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治醫師 唐虹

  骨質疏鬆是一個多因素相關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量丟失,骨顯微結構破壞為特徵,常導致骨折發生。早在50多年前就有人發現脊髓損傷(SCI)的患者發生骨質疏鬆的風險大大提高,骨質疏鬆作為脊髓損傷後的嚴重併發症,不僅給患者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還嚴重阻礙了患者的康復進度,增加了死亡率。近年來,關於脊髓損傷與骨質疏鬆相關性的研究百家爭鳴,但都沒有發現根本性的結果,且很多結論之間存在相互矛盾。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述。

  近年來在SCI後骨質疏鬆的研究中,骨的力學效能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有研究發現,SCI後患者股骨、脛骨等處的拉伸力、彎曲應力、衝擊韌性、應力鬆弛量、蠕變數和壓縮力、扭轉力、剪下力顯著降低。椎骨的衝擊韌性,壓縮力,剪下力等也顯著低,而膠原纖維是影響力學效能極重要的因素,脊髓損傷後由於BMD降低,部分骨小樑斷裂,使膠原纖維的排列方向發生改變,導致其應力鬆弛,蠕變數降低骨膠原含量減少,為骨礦化提供框架的機械支援能力降低,使鈣鹽無法沉積礦化,從而導致骨量丟失和骨生物力學強度降低。

  肌肉將負荷傳遞給骨,SCI後肌肉為了應變活動減少的狀態,會發生一系列組織化學和代謝酶的變化,變成萎縮狀態,並形成一種易疲勞的表型,肌肉負荷的丟失和機械刺激的減少極大的促進了骨的去礦化作用。有研究證明,如果對癱瘓肌肉的電刺激保持在一定的生理水平,很可能減少SCI後的BMD減少。

  痙攣性癱瘓的截癱病人骨密減少低於弛緩性癱瘓的截癱病人。痙攣狀態有更多的肌肉含量,高含量的肌肉組織可能降低SCI患者繼發的代謝異常,但這些異常與骨質疏鬆是否有關,有待進一步證實。強制狀態下肌肉痙攣和緊張度會對骨骼施加壓力,這可能是骨密度的一個保護性因素。沒有痙攣的病人更容易骨折,但過度的痙攣也會導致骨折,比如患者在輪椅上沒有足夠的協調能力控制肢體運動。以至於增加受傷的機會。有人認為,強直狀態對骨骼的影響可能是兩面性的:低度痙攣是有益的而高度痙攣是有害的。

  女性比男性更易發生骨質疏鬆,這與絕經後女性雌激素減少,活動減少有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