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治療師 李慧

  懸吊訓練療法(SlingExerciseTherapy,S-E-T)SET是以持久改善肌肉骨骼疾病為目的,應用主動治療和訓練的一個總的概念集合,該療法以主動訓練和康復治療作為關鍵要素,包括診斷及治療兩大系統。前者通過逐漸增加開鏈和閉鏈運動的負荷來進行肌肉耐力測定,並結合肌肉骨骼疾病的常規檢查;後果包括肌肉放鬆、增加關節活動範圍、牽引、訓練穩定肌肉系統、感覺運動協調訓練、開鏈運動和閉鏈運動、活動肌動力訓練、健體運動、小組訓練、伴有長期隨訪的個體化家庭訓練以及用來制定和修改運動計劃的計算機軟體等。

  這種理念已經在挪威發展了8年多,S-E-T技術不僅用於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的治療,也用於腦卒中和其他神經病的治療中,還用來達到兒童發展訓練以及健康體能運動的目的。是康復訓練中非常常見的一種訓練方式。在很多體療室都可以看到這種裝置及運用。

  一、懸吊訓練的裝置

  (一)懸吊網架

  這是非常常見的一種裝置。這種網架安裝簡單,價格便宜,一般配備了懸吊繩,懸吊帶,滑輪,掛鉤等。網架上可以配備多個掛點,移動也較為方便。

  (二)泰碼(TEMA)公司提供的懸吊裝置

  泰碼公司提供的懸吊裝置除了懸吊的網架,吊繩,懸吊帶等配件外,還配有彈力支援帶等其他附屬配件。專業的設計和豐富的配件使得該系列產品的使用更為方便。

  二、懸吊訓練的目的

  (一)減除運動負荷

  將肢體懸吊,讓患者在水平方向上進行運動可以免除重力的作用,達到減除負荷的目的。

  (二)提供助力

  利用彈性懸吊繩可以提供外力。

  (三)提供不穩定支撐

  懸吊帶作為支點是不穩定的,利用這種不穩定支撐可以進行相應的運動訓練。

  三、懸吊訓練的基本技術

  (一)懸吊點

  懸吊點的選擇主要有五種方式

  1、懸點在運動關節上方:在此種懸吊方式下,運動可以始終保持在水平方向上運動,沒有阻力的變化。

  2、懸點在運動關節遠側:在此種懸吊方式下,運動在關節與懸點的連線上時,肢體高度最低,向兩側運動時阻力不斷增加,返回時有重力的分力提供助力。運動軌跡為凹形的弧線。

  3、懸點在運動關節近側:在此種懸種方式下,運動在關節與懸點的連線上時,肢體高度最高,從兩側向中間運動時阻力不斷增加,返回時有重力的分力提供助力。運動軌跡為凸形的弧線。

  4、懸點在運動關節外側:在此種懸吊方式下,關節向外運動時回沒有阻力,並且在重力作用下可向外運動,向內運動有阻力並不斷增加。向外的運動軌跡為逐漸下降的弧線。

  5、懸點在運動關節內側:在此種懸吊方式下,關節向內運動時回沒有阻力,並且在重力作用下可向內運動,向外運動有阻力並不斷增加。向外的運動軌跡為逐漸上升的弧線。

  (二)彈力帶的使用

  彈力帶可以作為額外提供的助力,也可作為運動的阻力。根據所選的彈性不同的彈力帶和使用時拉伸的程度,可以給肢體提供大小不同的助力。同樣也可提供不同大小的助力。

  (三)強度階梯的訓練計劃

  強度階梯訓練計劃是運動訓練中非常關鍵的部分。根據評定的結果,給患者提供什麼強度的訓練,這就是不同階梯強度的計劃內容。在懸吊訓練中,階梯強度的調節主要通過以下的方式進行:

  1、懸吊點的選擇:懸吊點的位置可以決定運動是無阻力、有阻力還是有助力的方式進行,不同的懸點可以改變運動的強度。

  2、彈力帶的懸著與運用:彈性懸吊帶可以給予額外的助力。助力的大小可以改變運動的強度,甚至通過施加阻力來增加強度。

  3、肢體的懸吊位置與懸吊高度:懸吊帶懸吊於肢體的近端或是遠端,其槓桿力是不同的,可以通過調節懸吊肢體的位置來調節運動強度。

  4、運動時間:時間的長短決定了運動強度的高低。

  5、運動的範圍:運動的範圍與強度密切相關。範圍越大,強度越大。

  6、同時進行其他運動:在進行某一肢體運動時,同時要求其他肢體進行運動,可以提高訓練難度和強度。

  7、施加阻力:通過人工的或者其他方式給予施加阻力,調節強度大小。

  (四)開鏈運動與閉鏈運動

  開鏈運動(OpenKineticChain):遠端不負重或者僅部分負重;遠端遊離。開鏈運動主要訓練單獨的肌肉或肌群,即主動肌和拮抗肌。

  閉鏈運動(ClosedKineticChain):遠端負重;遠端閉合。閉鏈運動則是主動肌,固定肌,協同肌以及拮抗肌的同時收縮,主要在於功能訓練,提高關節穩定和運動的穩定性。

  (五)薄弱環節

  是指肌肉過於薄弱而出現不能正常執行其應有功能。肌肉的功能以及感覺運動功能可以在開鏈運動和閉鏈運動模式中體現。所以通過進行開鏈和閉鏈運動的測試可以確定薄弱環節的存在。

  薄弱環節的形成主要由於肌肉的無力萎縮、感覺運動功能的減退等。

  1、穩定性:有研究表明在運動系統中,有一些肌肉具有一些特殊的穩定功能以穩定關節,這些肌肉主要是分佈在關節周圍的小肌肉,有人稱之為“localmuscles”(區域性肌肉)或者“coremuscles”(核心肌肉)。這些區域性肌肉是關節穩定的重要來源,而且是肢體高效運動的重要保證。相對於區域性肌肉的概念,有人提出了“globalmuscles”(周邊肌)的概念,認為肢體運動的產生是這些肌肉的主要功能。在任何的肢體活動發生之前,“前反饋”機制使這些區域性肌肉就提前興奮,為將發生的肌體運動提供穩定的支撐和基礎。區域性肌肉薄弱導致穩定性降低可能是慢性腰背疼痛的原因。

  2、感覺運動功能:感覺運動功能是運動中一個重要的反饋調節機制。任何的肌肉、肌腱等的損傷,廢用等都可以導致運動感覺的減退,從而使得運動的協調、穩定、效率等降低,最終損害運動功能。在S-E-T的輔助下,人體可以在損傷和疾病的早期讓肌肉在安全範圍內進行運動,而在後期,通過S-E-T提供的不穩定支撐,運動閉鏈模式運動能很好的改善患者受損的感覺運動功能。

  3、肢體運動:肢體運動是在所謂的周圍肌作用下產生的。在癱瘓病人中,不僅會出現區域性肌肉的薄弱,周圍肌肉的功能降低也是非常明顯的。在S-E-T的懸吊下,除了可以給肢體運動提供良好的支撐以代償區域性肌肉的功能外,還可讓患肢能在免負甚至外力輔助下進行訓練,可以減輕治療師的工作強度,提高訓練效果。

  四、懸吊訓練在臨床上的運用

  懸吊訓練是運動治療的一種方式,在懸吊方式下進行運動訓練有很多便捷的地方。幾乎肢體的所有開鏈與閉鏈運動都可在懸吊方式下完成,並且有多層次負荷強度可以選擇。

  (一)癱瘓病人的運用

  這是目前懸吊訓練在康復中運用最廣的領域。癱瘓病人由於神經肌肉的病損使得其功能受損,不僅出現外周肌肉功能的降低,也會出現核心肌肉的功能降低,其在開鏈運動和閉鏈運動中的功能都受到削弱。此時結合神經促通技術,在懸吊的方式下進行訓練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懸吊技術還可以對中樞癱瘓的病人進行反射的誘發,尤其是對小兒腦癱的患者。利用S-E-T提供的懸吊配件,可以讓腦癱患者在不穩定支撐面上進行反射誘發,OT訓練等,也可以利用懸吊裝置讓患兒在輔助下進行站立訓練、平衡訓練等。S-E-T提供的輔助讓治療師在給患者治療時有更多的空間來輔助、誘導患者進行訓練。

  (二)疼痛病人的運用

  現在有理論認為,慢性肌肉骨骼疾病將導致區域性肌肉穩定性降低,感覺運動功能降低,肌肉萎縮,肌力下降,心血管功能降低,並導致慢性疼痛。有研究顯示,運用懸吊技術對穩定性進行訓練,可以有效治療腰背疼痛。

  目前有循證醫學研究顯示,運動訓練對於非特異性疼痛的治療有確切的療效。這些運動包括了放鬆訓練、主動的運動訓練。S-E-T治療方式可以提供豐富的訓練方式對患者進行開鏈或者閉鏈訓練,重建區域性肌肉的穩定性,肌力和感覺運動功能,從而有效治療慢性疼痛。

  此外,在懸吊方式下進行關節鬆動技術也是懸吊的一個用途。在懸吊下進行關節鬆動可以讓患者充分放鬆,在利於治療師進行手法的操作,提高安全性和療效。

  (三)骨折病人的運用

  骨折患者在進行必要的復位和固定後,需要早期的運動以維持和改善功能,這對於骨折患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決定手術的成敗。早期運用懸吊技術,患者可以很安全的進行被動或主動的運動訓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